黃長久
摘 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大批新職業的出現以及現代職業工作方式的變化,帶來了工作流動和崗位調整的加快,終身職業不再是唯一選擇。作為以培養在職學生為主體的成人類高校,適應社會變化,實施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以石景山區業余大學為例,分析職業轉換能力的基本內涵及要求,闡述了學校課程設置的原則及主要內容,并論述了課程設置改革的育人目標,力求為成人類學校的教學改革,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職業轉換能力 成人院校 課程設置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b)-0176-02
21世紀初全球范圍的新技術革命全面影響著社會職業結構和就業方式。一方面大批新職業以超乎想象的形式和速度出現,另一方面人們發現終身職業不再是唯一選擇,工作流動加快,職業變換和調整頻率增加,不管你現在掌握了什么技術,都不能保證成功地應對明天的工作,社會最需要的是能不斷適應新工作崗位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職業轉換能力。該能力是人們就業和職場發展所必備,也是即將就業和已就業人群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成人類大學生主要從事的是一線技術含量低、專業水平要求不高的生產、服務等基礎工作,且其工作待遇低、穩定性較差,經常遭遇被動性專業或崗位的轉換。這類學生要適應職場的變化和職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具備較強的職業轉換能力。因此,培養職業轉換能力是成人院校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 職業轉換能力概述
1.1 職業轉換能力的概念
職業轉換能力也是個體改變工作角色或者改變原來工作角色導向過程的能力。職業轉換能力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經過訓練或調解,人能夠迅速轉換、適應并勝任他所從事工作的一種綜合性的積極力量。職業轉換分為角色間轉換和角色內轉換兩類。
1.2 職業轉換能力的基本要素
職業轉換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職核心素養和專業素養兩種,只有同時具備,才能應對不同崗位的挑戰,通過學習提高勝任新的工作任務。
(1)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在工作崗位中應具備的、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幾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核心素養是“職業人”和“社會人”的都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能力。學生走入職場,需要將核心素養與實際工作有機結合。成人類學生大都在職或已有工作經驗,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要將學生的核心素養與不同類別的職業要求相結合。
(2)專業素養。專業素養是用人單位聘用具體崗位人員的重要因素和直觀衡量標準。雖然不同的工作和崗位對專業素養的要求不一樣,但是,作為一個職業人,無論所從事的行業與自己所會專業的相關性是多少,一個人的專業素養也是體現價值,創造財富的直接因素。用人單位可以通過其專業方面的素養來判斷員工的潛力及其可以為本單位帶來多少利益。
可見,培養職業核心能力對成人教育十分必要,而對人才的培養首先要依托課程。所以筆者認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調整傳統課程體系,重新建構以職業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育人模式勢在必行。要從課程設置、課程研發、課程實施、課程管理和成果預期等方面全面進行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就是課程設置改革,只有建立了符合職業核心素養培養的課程設置,才能實施教學改革,提升教育質量。
2 北京市石景山區業余大學課程設置的原則及主要內容
北京市石景山區業余大學以《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為要求,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成人學生職業轉換能力的有效培養途徑為目標,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扎實推進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工程。全面進行課程設置改革,基本形成了以核心素養課,專業基礎課,選修課為基本模塊的課程設置。
2.1 課程設置的基本依據和原則
(1)以國家教育教學改革文件為依據。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工作的意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教育部《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等文件為指導,根據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要求,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人學生職業轉換能力的有效培養途徑為目標,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扎實推進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工程。
(2)以培養核心素養、崗位技能為基本原則。圍繞“精減、更新、拓寬”六字方針進行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的改革。結合不同專業的要求以及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按“平臺+模塊”的模式修訂與完善課程設置,即按照必修課、選修課兩個平臺,圍繞核心素養課程、專業課和崗位實踐教學三個模塊調整重組專業教學計劃,使教學計劃體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和崗位技能。
2.2 課程設置的主要內容
(1)增設核心素養課。通過研究各國核心素養的理論概述,結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權立項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項目,根據《北京市石景山區業余大學提高學生職業轉換能力教學改革實施方案》,結合學校成人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職業人、職場精英進行分層。將職業核心素養課程體系分為基礎能力素養模塊和拓展、延伸能力素養模塊。主要開設的素養課程有:(1)意識素養:職業道德、服務意識、創新意識;(2)行為素養:自我管理、溝通與交流、團隊協作、生活必備英語、信息處理。(3)拓展素養:職業生涯規劃、演講與口才、自我營銷、領導力等。
(2)優化專業核心課程。根據應用型教學的目標,開設最實用的專業課程,減少原有課程中的重復性知識,更新陳舊過時的內容,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知識,整合教學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課程。通過專業課課程改革,重新組建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材體系。專業課主要分為專業核心課(含理實一體課)和專業綜合實踐實訓課。強調實操課程的設置和比例,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實行選修課。改革的課程設置在核心素養課、專業課的基礎上,開設選修課,選修課面向全年級學生,由學生自主選擇。全校從拓寬學生知識面,陶冶情操,提升綜合素養等方面共開設9門選修課,由學生自主選擇5門課進行學習。選修課的考核形式主要為學習總結、感想、案例分析、作品、課堂展示等。選修課程主要有:旅游英語,法律常識,電影欣賞,如何拍照等。
(4)注重實踐性教學。學校在專業課的教學改革中,在堅持專業課基本理論課程必須,夠用的基礎上,加大實踐實訓的教學比例和要求。確定了“理實一體”的專業課改革主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形成以實踐操作為主線,理論知識為實踐操作提供服務,以“做中學”實施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在過去以理論講解為主的課程中合理設計、加大實踐部分的教學內容,并將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實踐教學內容有機的結合,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在過去既關注了理論教學內容,又有實踐教學內容的課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的教學內容更好的進行結合,做好理中有實,實中有理,避免理實分割,以進一步提高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中“學”的質量,同時要注重實訓資源的建設。
3 石景山業大課程設置改革的育人目標
3.1 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基本品格
核心素養教學由關注知識到重點關注人,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數據信息分析與處理能力等關鍵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職場環境。則更加強調推動學生對重大事件、對人生的思考,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批判精神,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健康心理,關愛生命等基本品格的培養,完善人的全面發展,使學生能擁有當今社會職業人發展需要的核心競能力。
3.2 培養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
學校根據成人類學生的學習特點,設置了符合成人認知水平、與實際工作密切相關,應用型特強、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滿足了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選修課以專題講座、實操動手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增加了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度。選修課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拓展的余地,增加了學生在各專業之間的流動性、提高了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3.3 注重實踐教學,提升基本技能
專業課的理實一體教學,將相同、相近的各項能力進行總結、歸納,構成教學模塊,制定教學大綱,以崗位群所需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對理論知識沒有系統性量的要求,將專業理論知識融入技能訓練中,采取直觀性和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對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很好的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基本技能。
3.4 由一專變為多能,促進職業的轉換和有效遷移
通過加強核心素養和專業素養的培訓,突出應用型人才,職業轉換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過于嚴謹的學科體系和培養目標,由一專變為多能,為成人學生在實際工作的流動性,崗位的調整性提供保障。
4 結語
課程設置改革是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通過課程設置改革推進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是促進學校育人體系建設的一個杠桿,是整體撬動學校育人模式的變革,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舉措。所以,學校扎實做好課程設置改革,并將課程設置、課程研發、課程實施、課程管理等環節都落到實處,堅持認真做、創新做,就一定能夠走出符合新時代成人學生需求、學校發展的理想之路。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2010.
[2]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2014.
[3] 教育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4 劉新宇.大學生職業轉換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