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云
當前,一些農村小學尤其是貧困邊遠地區的小學,一種稱之為“復式”教學的獨特組織形式成為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別樣風景,特別是那些最為偏遠的教學點,復式教學成為美術教學的一種必經之路。由此,提高復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是小學美術教師所面臨的問題,筆者就此做一淺談。
一、提高美術教師綜合素養
農村小學美術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基本素質,是能否在復式課堂教學中提高有效性的關鍵支點,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美術知識,還要具備理論知識。面對小學美術復式課堂教學,教師首先要做好教學準備和設計,既要統籌規劃課堂,又要分不同層次備課,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設計,從美術教具的準備到課堂授課內容的合理交叉進行,從當堂練習畫作到作品展示評價,都要有效銜接和有效融合。在展示評價作品過程中可以讓高段學生成為中、低段學生的榜樣并積極參與評價本段以及中低段學生的作品,可以小促大、以大帶小,學生之間能夠互幫互學,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充分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讓小學美術復式教學課堂既接地氣,又有創新,從而使復式課堂成為動與靜結合、高與低結合、上與下結合的教學模式。
二、精心設計教學步驟
針對復式課堂中不同年級的學生心理訴求和學習動態,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步驟,既要在備課環節上下足功夫,又要在課堂上就動與靜的合理搭配花費心思。從教學導入、課堂講述、課堂練習、合作交流等環節,設計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吸引學生的眼球,并能夠讓不同班級所需的時間能夠平衡,準確估量直接教學時間和自主學習時間。兩個年級的交替進行的時間是對等的,操作易行。一個班級進行美術授課的講解部分,另一個班級的學生就可以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繪畫練習。教師對于時間的把控以及授課內容、繪畫練習的交替進行要做到恰當好處,每一項教學任務在既定時間內都要完成。因此說,教學步驟需要精心設計,從時間、內容上定量定性、定標定制,避免教學步驟發生沖突,從而造成教學現場的混亂局面。兩個班級同時教學,動靜搭配,有條不紊地完成一堂課的教學目標。
三、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一堂小學美術復式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就在于“動”“靜”是否完美結合,復式教學中的“動”指直接教學,“靜”指自動作業,也就是直接教學與自主作業能否相得益彰,“動”“靜”時間比例幾乎是1∶1,既能夠體現出不同課堂教學的和諧性,還能夠做到學生學習效率的不斷提高。與單式的課堂教學相比,教師更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步驟,正確處理好低年級的“動”與高年級的“靜”,亦或高年級的“動”或與低年級的“靜”關系。如,一次復式課堂教學中,二年級要講授《條紋乖乖》一課,教學目標就是發現條紋的美感,并初步嘗試其表現方法,能夠創造出比較優秀的條紋作品。一年級要講授《你的家我的家》一課,該課以房屋造型為主題,了解各種房屋的形狀、結構,掌握基本畫法。在這一復式課堂中為了有效開展,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在給一年級學生講解房屋建筑的形狀、結構和特點時,二年級學生觀察提前準備的條紋作品。進行到一半時,教師給二年級學生講解條紋的具體運用,而一年級學生則開始自主創新畫出各自的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動靜結合”教學方法。在作品展示評價過程中采用了“以小促大,以大帶小”的教學方法。
1.觀察美術素材做到“動”“靜”結合
結合農村獨特的地域資源,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資源開展美術教學,在大自然中,無論是民間手工藝術還是自然景物都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美術素材,盡管是復式教學形式,但是教師依然可將自然資源引入到課堂上。低年級的手工課上,教師允許學生將自己的泥塑作品等帶到課堂上進行展示,與此相對應的高年級繪畫作品以玉米、蘋果、牛、羊等為原型進行創作繪畫。而在剩下的二分之一課程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自主交流并對各個學生進行繪畫作品的評價,低年級學生可以就高年級的繪畫作品展示,繼續對自己的泥塑進行重新創作。這樣的動靜結合能夠同步鍛煉學生的觀察力以及他們參與美術學習的主動性。
2.精講實踐做到“動”“靜”結合
學習預習教學內容是一種“靜”態,教師課堂講解是“動”態,“動”就是一種有聲的具體行動,而“靜”則是無聲的實踐活動。一些“動”中的教學要求,就可以設計成“靜”態的繪畫作品或者是手工藝品等。美術教學就是“動”“靜”最為典型的體現,如,教師利用農村自然資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學會感受美,對其進行觀察力、想象力的培養,進而啟迪智慧,使小學生能夠從身邊的大自然中發現美,進而學會表現美和創造美。學生通過“靜”的觀察發現美,并展開聯想和想象,通過“動”的表述闡述美,根據身邊的美表達自我感想,并能夠暢所欲言,創造出美麗而有個性的作品。
總之,復式課堂教學授課內容涉及兩個班級的內容,授課對象的認知差異和認知結構都有差異,從而出現量變不一的復雜形勢和多重結構,探索復式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是如雨后春筍般生發,在借鑒與聯系實際中,農村小學生的美術技巧和水平會不斷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