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蓉
【關鍵詞】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038—01
在幼兒教育中,加強幼兒身體素質鍛煉的同時,也需要針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進行訓練,強化其心理素質,從而為幼兒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幼兒的心理健康情況受到社會上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教師結合幼兒心理發展的實際狀態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一、教師以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影響幼兒
幼兒的心理成長不僅需要直接性的心理教育,還與觀察他人的結果有關。因此,教師應不斷強化自身的心理素質,加強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以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影響幼兒,使其向教師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幼兒心理素質的目的。教師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是維護和強化幼兒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品質,用向上的心理引導幼兒。例如:在游戲過程中,兩名幼兒因撞到一起發生爭吵。此時,教師不適合板起面孔批評幼兒,而要以調節人員和活動組織者的身份調節兩名幼兒的矛盾,促使幼兒在愉快的心情下重新進入游戲。可見,教師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放松的狀態,以自身的心理素質作為幼兒的榜樣,可使幼兒通過模仿教師的行為養成良好的心理,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幼兒與教師接觸的時間較長,若是教師能夠以自身去引導和教育幼兒,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二、積極營造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氛圍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師應積極營造和諧的氛圍,使幼兒在這個氛圍中接受教育,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心理同樣得到健康成長。首先,應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物質氛圍。優美而充滿溫馨的物質氛圍,可以促使幼兒熱愛生活,能夠充實幼兒的日常生活,培養幼兒溫潤的性情,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能夠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提高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幼兒的情感以及動手能力。幼兒在學習中體會快樂、在快樂中學習,能使其在愉悅中獲得心理健康發展。其次,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教師為幼兒營造的心理氛圍,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關鍵。心理氛圍的主要內容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營造心理氛圍需要教師做到:第一,與幼兒建立良好的交流途徑。教師與幼兒的良好交流,可拉近雙方的距離,增加雙方的了解;在交流過程中,幼兒可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關注,使幼兒感受到自己被重視,進而產生愉悅、安全的情緒。幼兒體驗到的良好情緒,可以增加其對教師的信任和喜愛,進而接受教師的幫助和教育。第二,發現并利用幼兒的優勢。每個人身上都有優勢,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幼兒的優勢,激發出幼兒表現自己的欲望。幼兒成長期間,渴望得到關注、贊揚、認可,當教師贊揚和認可幼兒時,可使幼兒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與能力,故而積極與教師進行交流,這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三、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實施針對性輔導
幼兒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特點,存在差異性,如:有的幼兒活潑開朗、有的幼兒膽小怯懦、有的擅長舞蹈、有的擅長唱歌等。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師要有耐心,認真觀察并分析幼兒的行為,發現每一位幼兒的特點,了解每一位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情況,及時調整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針對幼兒的差異性實施個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進而提升教育效率和效果。同時,對于存在心理障礙或是缺陷的幼兒,教師要進行跟蹤教育,確保幼兒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且有效的解決,使其能夠與其他幼兒一樣接受教育,獲得健康發展的機會。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教師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輔導。
四、與家長聯合鞏固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只有與家長聯合鞏固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證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首先,教師要幫助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性,指導家長如何用自身的言行去影響幼兒,形成家庭成員共同教育幼兒的氛圍。其次,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性格。例如:父母不吵架,經常鼓勵幼兒,且家庭環境中體現出敬老愛幼的溫馨、和諧氛圍,能夠培養出善良、性情溫厚的幼兒,使其樂觀面對生活,減少幼兒對生活的抱怨以及不滿情緒。家長面對生活積極樂觀,幼兒也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進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因此,教師應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鞏固對幼兒的心理教育。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