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柱才
摘要:改變貧窮面貌的內(nèi)生動力,是要喚醒孩子的愛心,喚醒孩子做人的良知,喚醒孩子的學習動力,喚醒孩子生命感、價值感,即喚醒孩子生命內(nèi)力,斬斷貧窮的代際傳遞,喚醒貧困生的精氣神。
關鍵詞:喚醒;貧困中學生;內(nèi)力;精氣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5-0032-01
要讓貧困群眾能夠穩(wěn)定脫貧,保證脫貧質(zhì)量,減少返貧數(shù)量。狠抓在校貧困生的精氣神,改變貧窮面貌的內(nèi)生動力,喚醒其生命內(nèi)力勢在必行。
所謂“內(nèi)力”,我的理解就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原動力,也就是從生存欲望中逐步分化產(chǎn)生出來“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和專注力”等良性的心理特質(zhì),是生命中自帶的、內(nèi)在的、遺傳的。
要喚醒內(nèi)力,喚醒“心”的力量,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讀書?為誰讀書?我現(xiàn)再能做什么 ?將來要做什么?怎樣做人?怎樣做事?用國家社會的愛心來喚醒孩子的愛心,喚醒孩子做人的良知,喚醒孩子的學習動力,喚醒生命內(nèi)力。
喚醒生命內(nèi)力,生命內(nèi)力,既然稱之為“生命”,它就真的如同一個生命一樣,需要得到最大的發(fā)現(xiàn)和尊重,需要得到良好的食品、營養(yǎng)和成長。
有人說“教育的全部秘訣在于愛”,那就是讓我們的教師去關愛貧困生,去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關注他們每一點的進步。我們要用滿腔的愛去喚醒他們“沉睡的心靈”,用愛去填補他們心靈的鴻溝,用愛去消除他們情感的障礙,用愛去找回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打開心扉,樂于接受我們的教育。
教育的藝術是發(fā)現(xiàn)的藝術,是喚醒的藝術,是欣賞的藝術,與訓斥和改造無緣。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都要多與這些學生溝通交流多談心,多溝通才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心在哪兒,才能為孩子及時準確地輸入心所需要的食糧?
喚醒他們的人格?!敖逃^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核心所在?!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頁)喚醒是人與人的對話,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是一個高明的教育者教育智慧的體現(xiàn),我們需要這樣的“喚醒”教育,尤其是喚醒學生做人的良知。良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底線,沒有了它,人就會成為社會上的危險品。喚醒學生做人的良知,良知是人的道德底線;沒有了它,你就成了次品、廢品,甚至危險品。良知埋藏在心里,如不挖掘,便會泯滅。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古人因“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因此作為一名受國家資助的學生,要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社會和學校,要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別人愛我,我愛別人,這是小愛”;“我愛別人,別人愛我,才是大愛”做好自己,關愛別人?!案卸鳌辈灰欢ㄒ卸魃鐣o予的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善于發(fā)現(xiàn)并欣賞的道德情操。感恩則猶如玫瑰,需要細心的栽培及愛心的滋潤,并將感恩之心付諸行動,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學會回報。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某種善良的東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燒。那么作為教育者就要時時事事處處為學生提供一塊純真、善良、友愛的沃土。不是憑教條灌輸,而是堅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力量,引導學生做出善行善舉,從而使學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長。蘇霍姆林斯基又說:“粗魯能喚起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低級本能?!爆F(xiàn)實教育中,如果一個學生在生活學習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的冷酷無情、蠻不講理,那么會使學生向善的心靈變得粗暴,會使學生變得冷酷和殘忍。這正好表明教育藝術的重要規(guī)律:以人格才能喚醒人格,以高尚才能喚醒高尚。教育者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大聲喚醒學生內(nèi)心“良知的聲音”,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侵略者,讓學生生出幾層精神的堅甲。教師要讓學生在學校就守住心靈的安寧、人性的美麗,從而奠定做人的根基。
每個人都有一種向上、樂善的天性,并且蘊藏著巨大的情感潛能和智慧潛能,但由于環(huán)境、條件等多種原因,這些上進心、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這些情感和智慧潛能往往長期處于沉睡狀態(tài),教育的任務就是喚醒人們沉睡的主體意識,很多時候,多說一句關愛的話,多給一個鼓勵的眼神,多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手勢,都能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意識和潛能,能使學生天性中最優(yōu)美、最靈動的東西發(fā)揮出來,讓它成為孩子們的“點金石”。 教育不僅是一種“告訴”,它是一種喚醒,一種期待,一種熱望。教育需要喚醒!
我們的教育應該呵護、關懷人的這種生命的沖動意識,使學生在現(xiàn)實中能夠大膽地去追尋自我,大膽地去展現(xiàn)自我,在追尋和張揚中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喚醒他們的學習動力,在每一個班或多或少都有家庭困難學生,對待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從培養(yǎng)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啟發(fā)誘導,激發(fā)興趣,去喚醒學生內(nèi)在的動力,使其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tài)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是一個極其艱苦的過程,教師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p>
‘喚醒是師愛的灌注,師愛,它是人世間最崇高的感情流注:似春雨之潤物,潛移默化;似陽光之播撤,均勻流布。不使任何一個學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潤、沐浴而干涸、黯淡。
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從外部的輸入達到教育的目的,更是從學生內(nèi)心和靈魂深處的人性化的誘導,在某種程度上是“無人的教育”,這怎么能算是真正的教育呢?教育應當是充滿人性化和溫情的,始終發(fā)揚人的價值、尊嚴和人性的光輝。教育應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和諧的人格,喚起人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對真理的探求的好奇、熱情與執(zhí)著,使人懂得珍惜自己、關愛別人和呵護世界,因此,“真正的教育”或“好的教育”在于“促進靈魂的轉(zhuǎn)向”。
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靈的相互碰撞,感情的彼此交融,是在觸擊靈魂和撫蔚心靈中對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尊重、陶冶與喚醒,思維的火花、創(chuàng)造的靈感與智慧的亮光就是在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中自然流露的!
德國的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是孩子內(nèi)力覺醒,是孩子內(nèi)心的覺醒。喚醒孩子生命內(nèi)力,從根本上拔掉窮根,關鍵是激發(fā)貧困農(nóng)戶及其子女改變貧窮面貌的內(nèi)生動力,斬斷貧窮的代際傳遞,喚醒貧困生的精氣神。
參考文獻:
[1] 《2018年是關鍵年,中國的扶貧工作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