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5-0113-01
我國古代教學理論中指出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說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數學教學中應當充分體現這一特點,順應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讓學生在“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的同時,“學會合作”。
合作學習正是在充分借鑒集體動力理論的前提下,形成和發展了自己的理論思想。“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升的研究”,指的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參與、指導下,借助小組的基本形式,通過小組同學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以完成小組學習任務為標準,以小組總體學習成績為評價依據的學習活動中,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其中“小組”指的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且相對長時間穩定的有文化基礎的小組;其中“學習”指的是小組內全體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和實踐操作學習。“數學核心素養”指的是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學分析,在小學階段主要側重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和數學價值觀的發展,即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用數學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方法去思考世界,用數學的方式去表達世界的意識和能力。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下面是我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幾點嘗試:
1.合理改編教材,培養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素養
數學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可以合理恰當地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打造學生喜歡的熟悉的生活課堂,并積極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續編、交流,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素養。例如:在進行“認識鐘面”教學時,讓孩子們編寫兒歌幫助記憶鐘面。各小組迅速開始分工:編寫的、記錄的、修改的、監督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聽、說、讀、算各方面盡情發揮,學生從中既獲得了知識的內涵,又較容易地用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學得有趣,講得有勁,有效地提高了數學交流素養。
2.加強活動實踐,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素養
2.1 動手操作,實踐體驗。在實踐活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是給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既符合低年段兒童的特點,又可以使他們在快樂的體驗中增強小組合作數學素養。例如:在教學“認識錢幣”時,可以設計一些課后實踐活動課,讓家長帶學生去超市,讓學生親自買東西體會到錢幣之間的進率,學會花錢,同時要懂得節約。又如學習“時間”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家通過聽一首自己喜愛的歌曲等,讓他們對時間有個大概的體驗,這樣體驗有效提升了學生用數學化的眼光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素養。
2.2 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聯系生活科學地布置作業、練習,使學生明白數學是有用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促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問題。這樣,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了知識,理解了數學,感受到了樂趣,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素養。
3.適時指導建議,培養學生友好合作的數學素養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期間,教師要進行巡視,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指導,如小組成員中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膽小不敢發言,還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這時我就給以具體指導,教育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和同學說話態度要友好,遇見和自己的觀點不同,你可以這樣說,我是這樣想的……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一下……”為了培養學生友好合作,在活動中,有意安排一些有針對性的題型訓練,操作時,我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發現表現好的,就給予表揚。讓表現好的小組說說他們是怎樣做的,通過這樣的學習,培養學生與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質。
4.適當拓展延伸,培養學生自信學習的數學素養
事實上,學生的智力是有很大潛力的,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點難度,不斷給他們一點壓力。在教材的處理上,每學一部分內容,都注意把本部分內容適當引伸、拓寬,讓學生開開眼界。這樣天長日久,學生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會顯露出較強的優勢,學生的數學意識、思維、語言等各種素養在不斷挑戰難題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最終達到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的目標,進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提升了孩子們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