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尚智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化,傳統的作業觀已不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必須進行深刻的重大改革。新課程理論的作業必將成為教學與課程發展的中間激活因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發展的中間激活因子,促進教學與課程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平衡的“生態系統”,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平衡的“生態系統”。
關鍵詞:新課程理論;化學作業;改革;深化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5-0142-01
長期以來,傳統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內容日趨封閉僵化,僅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作業評價忽視了對人發展的教育激勵功能。傳統作業的典型代表就是“題海”作業,作業成了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沉重負擔。作業評價雖有簡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單一,缺乏教育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化,傳統的作業觀已不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必須進行深刻的重大改革。新課程下的作業應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應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為了改變目前化學作業的不良現狀,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筆者認為,可按下述思路進行改革:
1.將傳統的“溫故”性作業更多的轉向研究性、預習性作業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預習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成為學習成功的第一步。講新課前,首先給出預習提綱,指導學生有目的的閱讀教材,查閱資料,避免了閱讀的盲目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的體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體驗自學的成就感,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講“碳的單質”這一節時,提出了這樣幾個預習題:
(1)以單質形式存在的碳有哪些?
(2)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質是什么?玻璃刀上鑲嵌的是什么物質?
(3)“鉛筆是鉛做的”這種說法對嗎?鉛筆上的“H”和“B”的含義是什么?
(4)鎖生銹打不開時,你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5)冰箱中除味盒能除味的原理是什么?
學生通過問題預習、思考,基本掌握了本節內容,課堂上對這一節內容只需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掌握,最終得出正確結論。“曲徑通幽處”,預習的神秘感使學生獲知的心情更加急切,教師一旦指引,他們便豁然開朗,其樂無窮,盡享其中妙處。
2.作業要求應層次化
新教材的教學內容富有彈性,便于教師因材施教,盡可能適用于多種不同層次的學校、學生的教學。教學內容中有統一的基本要求和有控制的習題總量,但還留有余地。因而教師可根據班級中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可以布置不同要求層次的習題作業。對大部分學生要求完成習題“A”(基礎題),而對掌握得較好的學生,可免做或少做已會的基礎題,對他們布置習題“B”(提高題)或“C”(競賽題)以利再提高。對實驗中的必做實驗、選做實驗和課外興趣實驗也可以分層次要求,這樣能讓基礎差的學生“吃好”,基礎好的學生“吃飽”。這樣“分層推進”操作,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發展、基礎得到保證,負擔得到減輕,調動了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由封閉型作業走向開放型作業
可預見的、早已生成的學科知識作業是封閉型作業,其作用正在下降。開放型作業以師生互動中產生的不可預見的新知識,即師生共同建構、創生課程產生的新知識為基礎,帶著師生強烈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應是學生作業的主要內容。在重視基礎題的同時,設計一些開放題與實踐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設計方案鑒別無污染的飽和食鹽水和蒸餾水”這樣的習題具有較大的開放度,學生能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
4.由獨立完成走向協同合作
新課程改革綱要已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學生面臨的作業更多的將是探究性作業,作業過程需要學生密切合作。例如,學完“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一節時,給學生留下這樣一些問題:我市洙河污染相當嚴重,請你調查水污染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為會導致水污染?假如你是環保局長,你將從哪些方面入手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生活去獲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有的知識和各種教育資源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化建議。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決策能力以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5.從集中專制走向自由民主
學生身心不同,作業的目的、內容、方法也應因人而異,讓作業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作業,即,以人為本的作業。例如,學完金屬這一章,布置學生“調查家庭中金屬廢棄物的種類和數量,分析分類回收的經濟價值,制訂具體可行操作方案。”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潛在能力、設計方案,提出假設,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獲得結論或提出有關建議。這對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有很大幫助。
總之,作業將變成課程動態的生長性的延伸,對課程意義重建與提升的創造過程。對學生而言,則是學生自我構建知識與人生的生活過程。對教師的教學而言,則是學生對教學的深化過程。新課程理論的作業必將成為教學與課程發展的中間激活因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發展的中間激活因子,促進教學與課程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平衡的“生態系統”,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平衡的“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 《教師教學用書》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