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芳
【摘要】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心理健康教育是至為重要的環節。以課堂為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之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精心呵護,從多角度把握學生心理,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心里健康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如何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解決好學生的心理問題。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疏導學生心理,必須有一個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一、擁有良好學習氛圍的學校環境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令學生身心愉悅、陶冶學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個的良好的校園環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幾盆花草,讓學生趕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環境布置要注意色彩與內容的相互搭配;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倡導學生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提高。老師要精心組織這樣的學習合作小組,在課外根據學生興趣、能力、學習情況,采取差異互補、自愿結合的原則,組成互助小組,每個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包括學習、生活、興趣、心理、情感等,讓大家共同討論,提出自己的解釋。另外,建立優生和后進生“一幫一”的學習組織活動,老師鼓勵督促,推動后進生在學習上的轉化。
二、擁有和諧快樂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更是培養孩子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品質興趣的重要的場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動物,孩子又最善于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義具有強大的干擾力。不良和錯誤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會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對孩子的興趣、愛好一概不知,對孩子的優良表現從來不聞不問,但對待孩子的錯誤,卻非常在意,毆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對學習興趣不高,并經常與周圍的人發生矛盾。所以,學校要通過開辦家長會、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會等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向家長宣傳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要讓家長明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單方面依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全面、長效的過程,效力有時候超越了學校教育的范疇。大多數家長都接受過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開拓,接受信息快捷,他們更善于學習現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學校引導,教師引導,家長一般都會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教育。
三、加強立法,強化責任,重視并發展親子教育
目前,親子教育在國內外許多國家都得到重視和發展,而在中國,尚處于初級階段,我國應該吸取有效的國際經驗,不斷完善并改進。我們可以向英國政府學習通過法律手段來確立家長的教育責任,也就是說從源頭上改變一些家長對家庭教育能力的認識,逐步提升家長對教育的認知水平,這樣可以進一步加強與學校教育的聯系。學校可以聘請具有行業資格認定的專業人員定期的給家長提供免費教育培訓課程,加深對教育認知水平。學校在每周特定的時間開展各項親子活動,由專業教師組織并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參加,對表現不錯的家庭給予小獎勵。
四、盡情宣泄,保持心態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么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如《爸爸,我想對您說》《老是,您聽我說》,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宣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總之,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階梯。在實施素質教育和進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賴、壓力等,這些存在于學生身上的各種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覺察的,表現在小學生身上常常就出現:厭學貪玩,好斗生非;不講誠信,說謊作假;好逸惡勞,浪費無度;不愛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狹窄,不夠謙讓等現象。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確實。如何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解決好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吉曉海.不同運動項目訓練小學生執行功能的差異性研究.揚州大學,2014.
[2]主題詞索引.教育生物學雜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