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燕
【摘要】分層教學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倡導的人類和諧發展觀和學生個體差異性的理論上提出的。為了促進學生的身心和個性發展,學校實行了分層教學來彌補班級授課制強調共性,忽視差異性的弊端。在分層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特點,對郴州市第十五中學高二年級的分層教學進行了實踐研究。
【關鍵詞】分層教學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所謂“分層教學”又稱為“分組教學”“能力分組”,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確保在追求共性的同時又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
我校是一所郴州市政府重點規劃的市教育局直屬完全中學,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增設普通高中教育。目前,學生的成績良莠不齊,因此在初中基礎未打好,高中課程跟不上的情形下,學生在課堂上頻繁出現打瞌睡、講小話、看天花板現象。為了讓教師每節課都能夠有的放矢的教學,使各種層次的學生有適合自己學情的學習任務,提高課堂實效和學生的學習效率,也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學考和高考,我校分別進行了初高中分層教學實踐。現綜合我校學生情況,總結一下我所處的高二年級“分層教學”的實踐經驗。
一、對班級進行分層
因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我校高二年級在一開始就針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能力進行班級的類別劃分。學校依據學生文理分科的選擇將學生分成文科班和理科班,又依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不同將其分為特長班和文化班。班級的劃分并不是完全限定的,可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變化和需求,彈性走班。除此之外,又根據班級學生的成績、自主學習能力、智力情況等因素,各班級以一定的比例進行班內分組,分為ABC三個層次:A組,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能夠自覺自主學習、態度端正、成績優異的學生;B組,智力基礎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的學生;C組,基礎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較困難但仍有較大進步空間的學生。各層次的學生合理搭配、建立學習小組(組員為3-4名,由其中一名學生擔任小組組長)。其間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或請求調整兩次。這樣分班和班內分組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又促進了學生共性和個性的共同發展。
二、對備課及課后練習布置的分層
班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不同,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特長班在高三的第一個學期要外出學習,因此針對這一部分學生,教師要在高二學年就要盡力將學科的重難點優先挑選出來,在上課時參照學考高考考綱,將考得較多的知識點精講、細講,而一些占分值比例較少的知識點粗講、略講。文化班則是關注班內學生的差異性,以基礎知識為主,講練結合,力求將知識點講通講透。這需要教師一定要熟悉近幾年的學考題,包括題型、出題范圍(哪本書占多少分)、每種題型所占的分值。只有教師熟悉這些了,備課才會更有針對性,課堂上才會少做無用功。
市場上雖有五花八門的輔導資料,但對于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如果長期做這種題,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很有必要自己動手設計一些題,這些題要緊扣基礎,以當天的學習內容為主,然后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把習題分為“全做”“選做”“拓展”。“全做”就是基礎的題,全班同學都要做;“選做”就是有一定難度的題,由優等生和中等生做;而“拓展”就是課外知識的積累和運用。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層,讓學生完成自己就應該完成的部分,批改后根據錯題情況講解。
三、對單元測試、月考的分層
單元測試和月考是檢驗學生某一階段學習所得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下一階段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我校老師都在熟悉和使用智學網,在制卷時都會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題目的難易,確保試卷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每份試卷都包括:基礎題、提升題和深化拓展題。基礎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題,應占試卷的75%;提升題是后進生選做,中等生的優等生必做的題,應占試卷15%;深化拓展題是中等生選做,優等生必做的題,應占試卷的10%。分類考查后,教師再根據考查的結果,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輔導。
四、對課后輔導的分層
課堂教學時間為40分鐘,時間有限。部分同學因基礎不牢,跟不上,也有部分成績較好的同學則走在了老師的前面。因此我校高二年級從10月份開始,就開設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的“提高”和“培優”班,學生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利用自習課時間有選擇性的參加這兩類班級。“提高”班的輔導首先得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讓學生了解學習的重要性,能主動學習;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基礎開始對其查漏補缺,力求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培優”班的輔導以發散思維、開闊眼界為主,適當加大難度,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五、對學生評價的分層
評價分層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味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我校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表揚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在課后表揚字跡工整,態度良好的學生。除此之處我校每月認真組織一次師生同考的測試,目的在于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同時又能夠讓教師以同理心來分析學生的錯題原因,促使教師能夠正確評價學生。考后學校會在最快的時間內召開師生成績分析大會,分層次多方位表彰學生,如學習標兵、單科王、進步之星、年級理科前80名、文科前140名、語文高分作文展示及考試規范試卷展示等,同時也表彰教學成績突出的老師。
在這一次的分層教學實踐中,我校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了解學生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安排,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達到學習目標,促使后進生向中等生靠攏,中等生向優等生靠近,優等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下面是本學期兩次考試的學生學考科目及格率對比分析表:
從上面兩次成績對比可以看出,在實行分層教學后,我校學生的成績均有較大的提高。通過這次實踐研究,我校高二年級的老師在學考高考備考方面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學到了很多好的方法和經驗,促進了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增進了師生情感,學生成績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比如因在分層之前所做的準備不足,學生實際水平難以估計,而導致分層失誤等。我們通過集體探討和重新調整解決了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熊明安,周洪宇.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吳慶麟.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胡興宏.分層遞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上海教育,2000,(07) :4.
[4]葛錦文.班內分組教學的特點、模式和操作技術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4,(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