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四人幫的倒臺和文革的結束,開啟了新時期文學的時代,新詩開始恢復和回歸,并且對延安文藝傳統詩歌的僵化模式予以質疑和突破,朦朧詩也在此時期應運而生,雖然沒有獲得主流文學的話語權,但它對現代文學和新詩的影響至今仍然延續,其藝術成就和時代意義仍然值得研究和繼承。本文介紹了朦朧詩的產生和時代背景,以及三個崛起等關于朦朧詩的爭論,并對它的藝術特點和美學特征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表達一些觀點。
關鍵詞:新美學;朦朧詩;當代文學
作者簡介:李梅月(1988-),女,漢族,湖北黃岡市人,碩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方向:比較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3
對于“朦朧詩”這一概念的界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朦朧性,這一詩歌流派得名于章明的《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1980年末至1981年初,“朦朧詩”成為了新崛起的詩歌潮流的代名詞。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當代文學新潮》一書中“朦朧詩”這一概念囊括了“朦朧詩”與“后朦朧詩”。關于朦朧詩的論爭持續了近十年,論爭本身不僅證實一種詩歌潮流的存在,而且證實了這一潮流的不可忽略性。朦朧詩以其藝術上的不透明性、多義性和總體象征的手法,被稱為新詩潮詩歌,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逐漸發展為二十一世紀的追夢文化。它肯定人的尊嚴,提倡自我價值,運用多種藝術表達方法來豐富作品的內涵以及想象空間,以北島、舒婷、顧城,食指等詩人為代表。
一、朦朧詩的產生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中國文壇一直被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所壟斷,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大批年輕詩人逐漸嶄露頭角,他們早在六十年代的上山下鄉和文革運動中,就積累了一種懷疑、無奈、憤怒、沮喪和抗爭交織在一起的情緒,有著極強烈的失落感,同時也有著對理想的勇敢堅持。
1969-1976年間,下鄉到河北白洋淀的北京知青組成了一個詩歌創作群體,創辦新詩雜志《今天》,形成了早期的“地下詩歌”,以《麥田守望者》、《在路上》等為代表作,其許多成員成為日后新詩潮的骨干。因為受到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不能直接表露詩人的內心情懷和感受,采用了一種隱喻的象征手法,到了八十年代初,文學界對這種難懂的詩歌展開了討論,被稱為“朦朧詩”。
1979年3月版的《詩刊》發表了北島的《回答》,標志著朦朧詩時代的開始,使朦朧詩這一新穎的詩歌形式正式出現于詩壇,并且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沖擊,引來各方的爭論。
二、新的美學原則的確立
當朦朧詩引發各方爭論時,以臧克家為主將的傳統現實主義對朦朧詩進行了非常嚴厲的抨擊和否定,他說朦朧詩是“詩歌創作的一股不正之風,也是我們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中的一股逆流”。程代熙認為它根本不是新的美學原則,而是“散發出非常濃烈的小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氣味的美學思想”,是“步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腳跡”,與臧克家等否定派互相呼應,用文革一貫的扣帽子的方式上綱上線,極力打擊和扼殺朦朧詩。
然而,更多的文學界人士則并不認同他們的否定,1980年《光明日報》發表了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主張對新興的朦朧詩采取包容的態度,他提出“有風,有浪,有騷動,才是運動的正常規律”,“他們是新的探索者,這種情況之所以讓人興奮,因為在某些方面它的氣氛與五四當年的氣氛酷似,它帶來了萬象紛呈的新氣象……” “作為五四新詩運動整體的部分進入新詩創作和新詩領域”,“它帶著明顯的修復新詩的性質”,認為朦朧詩的出現和存在符合歷史規律。緊隨其后,《詩刊》1981年3月發表了孫紹振《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引用康德美學思想,進一步從美學的角度肯定了朦朧詩是對之前凝固的文學狀態、權威和傳統的勇敢而神圣的挑戰,并且說“探索是堅定的,不怕犧牲的”。繼而又有徐敬亞《崛起的詩群》發表在1983年1月的《當代文學思潮》,他說“帶著強烈現代主義文學特色的新詩潮正出現在中國詩壇,促進新詩在藝術上邁出了崛起性的一步,從而標志著我國新詩全面生長的開始”,以現代主義文學和傾向概括朦朧詩的性質,從理論上旗幟鮮明地支持朦朧詩,從而逐漸確立了朦朧詩及其新的美學原則。
三、朦朧詩的代表作品及淺析
朦朧詩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很多,簡單概括來說,有被稱為理性之歌的北島《回答》,人性之歌的舒婷《致橡樹》,童話之歌的顧城《星月的來由》等等。這里以北島的《回答》為例: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了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做低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登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這首詩最早刊于《今天》,1979年3月被《詩刊》正式發表,開篇就對那個荒謬的、是非顛倒的時代進行了披露和質疑,用“卑”形容罪惡的手段,用高尚贊美那些不屈而死的人,“鍍金”揭示了虛偽,“彎曲的倒影”是指被迫害而死的冤魂?!氨琛笔钦f那個時代的寒冬還沒過去,新時代的春天還沒到來。接下來,詩人表現了自我覺醒,用“紙、繩索和身影”,向邪惡挑戰,勇敢地擔當歷史使命?!拔?不-相-信”,用了連續的破折號來加重語氣,強調了挑戰的決心,也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精神。然后使用排比句,對過度專制的黑白混淆的社會進行了質疑。用“決堤”比喻邪惡勢力壓制了正義,黑暗還將繼續,“上升”比喻正義最終戰勝邪惡,重新獲得了光明和自由。最后兩句用“五千年的象形文字”表明詩人堅信偉大的中華民族有強大的自愈力,用“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抒發了迎接美好未來的信心,也提醒自己和同道們,要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地繼續戰斗,不要把那個時代他們該做的事情,留給后人。白巖松也寫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其實,與其說這兩句是詩,不如說,這是詩人對過去的總結和對未來的預言。而對于當時的我,更像是由文字鍛造的錘子,狠狠地向心中砸了下來,不成長都不行。對于北島,這首詩的名字叫《回答》,可對于我,卻更像是提問的開始,對人生與社會的提問。[1]
這種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自我犧牲精神的朦朧詩作品還有很多,比如舒婷《獻給我的同代人》:
他們在天上
愿為一顆星
他們在地上
愿為一盞燈
不怕顯得多么渺小
只要盡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認
才格外勇敢真誠
即使像眼淚一樣跌碎
敏感的大地
處處仍有
持久而悠遠的回聲
為開拓心靈的處女地
走入禁區,也許
就在那里犧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腳印
給后來者
簽署通行證
四、朦朧詩的藝術特點與美學特征
(一)藝術特點
1.創新性手法
以象征手法為主要創作方法,摒棄了傳統詩歌以比喻和直抒手法為主的創作方法,把觀照的對象進行拆解,賦予無生命的物體以詩人自己的生命和靈魂,接近或達到了莊子《齊物論》所說的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這種物我為一的思想認識境界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由此產生了象征手法,寄托了詩人豐富而不固定的想象,并且不可替代,能夠表達復雜的情感和更多層面的主題。
2.隱約性和多義性
朦朧詩以觀念的省略和對主題的暗示,加上意象、隱喻、象征、變形等藝術手法,使作品體現出隱約性和多義性。
3.注重節奏和韻律美
朦朧詩大多以跳躍式的情緒節奏與韻律,來抒發性情,展現心靈深處。注重詩歌的內在聲音和韻律,并能將外部韻律和內在韻律相結合,使詩歌的韻律美達到更高的層次。
(二)美學特征
1.人本主義
朦朧詩和朦朧詩人所處的極左時期,人本主義受到殘酷的打壓,詩人們為了理想,為了自由而吶喊,具有鮮明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意識。食指的《相信未來》,方含的《在路上》,芒克的《太陽落了》等很多作品,都表達了基于人本主義立場對文革及其專制暴行的批判,對階級斗爭擴大化的憤怒,展現出頑強的抗爭精神和對自身價值的反思與追問,以及對人道主義、愛、自由和理想的憧憬。
2.抒情主題的回歸和個性化
朦朧詩人開始探索從抽象主體的“我們”回歸到“我”,回歸個人的情感,表現詩人內心的情感變動,著重突顯個性。“不屑于表現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豐功偉績”(孫紹振語),作品中流露出哀怨、痛苦和迷惘,懷疑和探索整個時代的問題。
3.全新的思想和語言特征
朦朧詩一反傳統的僵化的思想模式,追求和諧的人際關系,追求善良公正和人性化,帶有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對人生和祖國表達著深厚的愛。
朦朧詩并不一定晦澀難懂,而是流露出更多的理性思考,將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所用的語言具有凝練化、朦朧化、陌生化的特點,舍棄了之前文學主旋律的假大空話和套話,開創了新詩語言的新天地,對中國新詩語言的改革發展進行了一次有效的嘗試。
五、朦朧詩的歷史貢獻與時代意義
朦朧詩雖然不屬于傳統詩歌流派,但是在文學精神和導向上具有和各個流派的相同性,在開啟新詩被封固的空間上,激發探索精神的活力上,推動現代詩歌藝術視野的擴展上,尋求與廣泛文化積累的對話上,提出個體精神價值以及開發漢語詩歌新的語言藝術等方面,有著不可否認的功績。
在文革及某些其它時期,對詩歌的文本性和人性的扭曲達到了變態的程度,當今的新詩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新”,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詩歌的文本性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得到強化。特殊時期造就了朦朧詩特有的思維模式,對恢復和強化詩歌的文本性這一點上也是功勛卓著。朦朧詩作為新時代文學的先鋒軍,在題材內容、語言形式、藝術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對中國現代詩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我國新詩走向后來的繁榮,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注釋:
[1]白巖松.朦朧詩:一代人的閱讀記憶[J].文史博覽,2012(02):1.
參考文獻:
[1]白巖松.朦朧詩:一代人的閱讀記憶[J].文史博覽,2012(02):1.
[2]徐敬亞《崛起的詩群》.
[3]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4]《(今天)(1978-1980)總目錄》,《野草》[日]第55號,1995年2月1日.
[5]《詩刊》1981年第3期[7]《詩刊》1981年第3期.
[6]《北島與顧城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