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迷舟》是先鋒派作家格非于1987年創作的一部新歷史主義小說。本文試圖從新歷史主義這一視閾出發,從偶然性的運用、宏大敘事的解構以及敘述空缺的設置等方面對文本進行粗淺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新歷史主義;《迷舟》;偶然性;宏大敘事;敘述空缺
作者簡介:呼斯樂,男,內蒙古通遼人,就讀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1
新歷史主義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1982年,因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為《文類》雜志的文藝復興研究專號撰寫了一篇導言而獲得正式命名。他們“在對‘歷史與人這一總題旨的詩意領悟中,把目光從傳統的理性原則轉向長期被忽視或遺忘的人的非理性方面,不斷返回到個人經驗與人性之根,揭示出歷史極具意味的一面。”[1]在中國眾多的新歷史主義小說中,格非的《迷舟》可以說是一篇非常醒目的新歷史主義作品。筆者試圖從新歷史主義這一視閾出發,從偶然性的運用、宏大敘事的解構以及敘述空缺的設置等方面對文本進行粗淺的分析和探究。
一、偶然性的運用
海登·懷特曾經指出,新歷史主義“尤其表現出對歷史記載中的零散插曲、逸聞趣事、偶然事件、異乎尋常的外來事物、卑微甚至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情形等許多方面的特別興趣”[2]。新歷史主義小說以偶然性作為小說情節的推動性力量或決定性因素。《迷舟》即是一個以偶然性作為推動作品情節的故事。在文本中,蕭的父親的偶然死亡給了其回家與青年時代暗戀的姑娘相會的機會,作為統領軍隊的旅長卻因私會而“忘記”了歸隊,隨后被杏的丈夫三順發現其與妻子的偷晴而包圍殺害的時候,蕭旅長卻“忘記帶槍”而束手無措,也延宕了他歸隊的時間,從而被警衛員誤認為向敵軍傳遞情報而槍殺,最具偶然性戲劇性的是,蕭本可以逃脫警衛員的槍殺,但此時正好蕭的母親把大門插死在院子里捉雞準備犒勞兒子,
這大門的關死,使蕭無法逃脫,被警衛員一槍擊斃。歷史的偶然性使得蕭即使逃過情敵的追殺,也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體現了歷史偶然性在人物命運最終的結局上的決定性作用。
所以,小說中偶然性的力量決定了整個戰役及主人公蕭的個人命運,而這些偶然性體現出格非對于歷史的理解,不但是從人性與個體生命的角度切入,而且還充滿了“不可知論”式的悲觀與絕望。
二、宏大敘事的解構
宏大敘事是指以廣闊的時空跨度來展現特定的歷史社會縱深的一種手法。“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絕大多數都是屬于宏大敘事的范疇之中,按照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革命歷程,達到證明其合法性與合理性。新歷史主義小說則對宏大敘事進行解構,不再按照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進行敘事宏大的題材,而是偏愛于個體敘事,關注個體生命的存在,進而敘事呈現出個體化、民間化和邊緣化。
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來看,《迷舟》將北伐戰爭時期這一宏大歷史階段內發生的戰役轉換為蕭個人的生命終結的歷程,從個體心理感受對這段歷史進行敘述,從而個體生命在這段戰役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也對戰役的最終結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為一部軍旅題材小說,文本中卻沒有過多的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展現軍旅風采,而是描寫旅長蕭的個人生命最后的幾段重要的時期,這些重要的時期也不是旅長蕭的馳騁沙場、殺敵百萬的豪情氣質,而是跟有夫之婦私會,最終被自己的貼身警衛員槍殺而死的一段極其個人化的歷史,從而消解了宏大題材的敘事。
小說文本中,作者所關注的是被“歷史”所“遮蔽”“忽略”的真正的歷史主體的“個人”,表現被長期“宏大歷史”所遮蔽掉的“歷史”,傾心展現了作為歷史主體的“個人”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把“宏大歷史”從小說中心位置移除,將“個人歷史”拉回到了文本的中心位置,把“個人歷史”展現得淋漓盡致。作為旅長的蕭也像我們平凡的普通人一樣,有諸多解決不了的煩惱。小說解構了宏大歷史敘事的頌揚與重現,關注真正“人”的個人心靈,從而達到了歷史的真切回歸。
三、敘述空缺的設置
傳統小說敘事通常會追求情節上的完整性與一致性,文本敘述上會呈現出線性敘述、連續而成的面貌,情節連接上遵循因果關系。因此,衡量傳統小說敘事成功與否的主要標志是情節的連續性與完整性。而格非《迷舟》中敘述空缺的設置,則是對這一傳統小說敘事模式的徹底顛覆。
《迷舟》在敘述的過程中,設置了大量的敘述空缺,導致出現情節的斷裂與故事的裂縫。孫傳芳師部為什么要派一個與對面軍隊長官有親情關系的人去作戰?作為一名旅長軍官為什么只帶一名小警衛員去小河村落?馬三大嬸怎么會找到重要的軍事指揮所?又怎么會斷定蕭就是指揮官?三順為什么放走與其妻子私會的蕭?最后蕭到底是失蹤還是死亡?這些都構成了小說文本敘事的空缺,造成了故事情節的斷裂。
格非在《迷舟》中設置大量的敘事空缺,試圖表現真實的生活場景,表達了人生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揭示歷史生活的發展軌跡不是連貫的清晰地呈現在“歷史敘述”中,體現了作者對歷史的質疑與解構。
參考文獻:
[1]張冬梅.消解與構建——論新歷史小說的話語意義[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2):7—11.
[2]陸貴山.中國當代文藝思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23.
[3]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修訂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張進.新歷史文藝思潮的思想內涵和基本特征[J].文史哲,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