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金琛,男(1985.10-),漢族,江蘇豐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1
徐則臣的家鄉位于蘇北地區,在地域文化上受齊魯文化的影響頗深,有著重禮尚義的文化傳統,蘇北人民普遍有誠實而守信,重禮而尚義,守舊與迂執等特征。出生在這樣的地域文化中,徐則臣自然是對家鄉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風貌有著深刻地認識。在徐則臣的小說中,他會大范圍的描寫家鄉的民風民俗、歷史文化以及當地方言。通過對家鄉的描寫,讓他的小說帶有鮮明的蘇北地域特色。
通過翻閱大部分蘇北作家的小說能夠了解到,在他們的小說中蘇北人絕對是小說中的主人公,這樣的人物安排讓其在整個文學作品里邊成為小眾,不能被廣泛地閱讀和流傳。受到歷史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的蘇北人民長期生活在社會的中低層,人們在蘇北這一地區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人間悲喜。在新時期的蘇北文學中,許多的作品都描述了主人公“離家出走”的景象。書中描述的“離家出走”不是舊社會的女性外逃,而是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而離開。大部分的主人公離家出走的原因是當時的蘇北地區經濟非常落后,面對拮據的生活他們選擇了離開家鄉,這就給當地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離開的這些人他們出走的原因非常的簡單,因為在這貧瘠的土地上通過種地勞作獲得收入難以支撐起一個家庭,他們是想留在這里的,誰也不想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地方轉到另一個陌生的、無親無故的地方。去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在陌生的環境里要承受當地人的排擠,忍受他們的偏見。離開家鄉進入到城里的這些打工者,需要租房子住,但是城里人不想把房子租給這些進城務工的鄉下村民,因此這些務工者只得去住在一個即將要拆遷的村子里邊。這些打工者集體住在這個村子里,時間久了也就有了感情,住在這里的鄉親們都和睦的相處著。這樣存在的村子正好代表著地域差別,城里人不接納務工的農民們才有了這樣一個地方。進城務工的農民們為城市的建設努力辛勤的工作,但是最后城市卻并未向他們給予一定的回贈。盡管村民們在這個城市中到處受到排擠和歧視,但是他們并沒有選擇離開,因為這個城市給予了他們生活需要的物質,通過自己的努力養活一家老小,而且在城市中生活要比在家鄉種地豐富有趣的多。
但凡是正常的人都需要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不希望被別人看輕。雖然這些外出務工的人們選擇漂泊在外,但是傳統的文化底蘊是他們明白葉落還是要歸根的。所以,他們在城市打拼多年后還是會選擇回到這片土地上,這是他們的宿命。這個地域的人們并不都是因為生活問題選擇出走的,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個人情感的因素。在徐則臣的《耶路撒冷》中,秦福小、易長安、初平陽的出走則是因為個人情感。秦福小因為弟弟天賜自殺而選擇離開這個地方,因為他覺得弟弟自殺跟自己有莫大的關系,內心的負疚感使他無法待在這個地方。“她因為流浪和謀生曾不得不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跳來跳去……她在數獨的小格子里看見了一個個城市,她正在從一個城市奔赴另一個城市的路上”
在福小的眼中全世界有三個城市,“離家之前,全世界對她來說只有三個城市,河對岸的淮海、山東的濟寧以及貴為首都的北京”,她的離家出走完全是因為個人情感的因素影響的,之所以離開故鄉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是她又是幸運的,福小最終找到了回到家鄉的理由,對于一個沒有結婚的農村女孩來說領養天送是非常不合常理的,但是正是由于天送這孩子福小有了回到花街的理由以及底氣。由于不滿學校對于自己的待遇,易長安一怒之下辭掉了自己教師的工作,選擇了去北京闖蕩希望能夠在北京混出個樣子。作為一名曾經從事教育行業的知識分子,很難想象易長安會選擇制造假證這個行當,“既然選擇這樣的工作也從側面展示出像他這樣的外地人想要在北京站住比想象中要難得多”。最終易長安利用辦假證掙到的錢在北京這座城市生存了下來,雖然易長安通過辦假證在北京生活的有聲有色,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在小說的結尾,易長安被警察抓了起來,最終他也沒能夠回到蘇北的家鄉。
有的學者看過徐則臣的小說后指出,他小說中所表達的“故鄉”,大抵就是現在這些漂泊在外的年輕人當初極力擺脫的苦悶的家鄉,但同時這也是他們在外碰壁后最終的落腳點。在大部分時候,我們的故鄉所承載的就是一個避風港,在外意氣風發的時候不會在意,當失利失意后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但是,故鄉也是有選擇的權利,它可以包容你也可以拋棄你。故鄉不會隨時都向你敞開她的懷抱,也會成為久遠的記憶。小說中的初平陽,離開的原因是因為學業,他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完成學業之后的他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完成學業之后的初平陽,回到花街之后一定會是重點培養的對象,他能夠在花街得到想要的一切。但是天生理性的初平陽習慣探索外面的世界,他了解到一個叫“耶路撒冷”的地方,為了這個地方他放棄了花街。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面臨著信仰的問題,對于北京和花街來講,初平陽只是一個過客,他選擇離去或是歸來終究只是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白。
蘇北地區的整個社會文化包含著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人物為了各自的理想、抱負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生存著。在很多時候,這并不是他們最初的衷心,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選擇背井離鄉去尋找自己的未來。在諸多文學作品中,蘇北人在一個不屬于自己的世界中踽踽獨行,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斗著,成了被大眾遺忘在角落里的人。
參考文獻:
[1]劉永春:《論葉煒<鄉土中國三部曲>的鄉土書寫形態及其意義》,《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2]劉瓊:《徐則臣的前文本、潛文本以及“進城”文學》,《東吳學術》2016年第5期。
[3]吳雪麗:《時間、空間與文學北京——論徐則臣的““京漂”系列”小說》,《學術論壇》2016年第10期。
[4]陳曉明:《鄉土中國、現代主義與世界性——對80年代以來鄉土敘事轉向的反思》,《文藝爭鳴》2016年第7期。
[5]逄增玉,姚樹義:《地域文化與鄉土敘事的“方志性”——趙本夫鄉土小說特色論》,《揚子江評論》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