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學科的文學史》是陳平原教授的一本著作,其在我國現在文學史和文學教育兩個研究領域具有非凡的意義。《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對陳平原教授而言,是其在相關的研究領域長期思考并累積的學術成果。《作為學科的文學史》中所探討的話題對我國近代和當代的文學史學有著極其非凡的意義,其將陳平原教授對于我國文學史研究領域的歷史性反思完整地呈現出來。《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對于我國的文學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文學史家;陳平原;通識
作者簡介:劉晶(1984.7-),女,遼寧錦州人,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1
1、引言
陳平原教授的《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對于我國的文學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關系著我國大學和學院教育的未來發展前景。鑒于本書的重要意義,下文將從文學史學科“元語言”的構建、重現“文學課堂”、文學史家的“詩心”與“情懷”、“體貼入微”的分析史學以及文學史家的境界五個方面對陳平原教授極其著作《作為學科的文學史》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2、文學史學科“元語言”的構建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的副標題是“文學教育的方法、途徑以及境界”,這便是陳平原教授的核心問題意識、思考方向和工作目標。其目的主要是表明陳平原教授討論的是“文學史”的功過和得失,主要將其作為文學教育的一種,而不是史學研究的一翼。據相關統計,我國現階段已經出版的各種現代文學史教科書大約有近千種,然而這其中真正對文學史自身發展的敘述卻是十分稀少。由于缺乏對文學學科自身發展歷史的研究,使得對于我國文學史的學術潮流和學問體系等缺乏思索。現階段有許多個人和機構對文學史教科書的編寫熱情高漲,然而由于文學史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不言自明的神話,所以在編寫教科書的過程中很有可能陷入“深話”的迷思。因此,陳平原教授的《作為學科的文學史》一出現,便破解了現階段文學史的迷思,為文學史學科“元語言”的構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追憶:重現“文學課堂”
陳平原教授在《作為學科的文學史》中對文學的教育十分看重,針對于現階段我國的文學教育教學,提出了重現“文學課堂”的思想。陳平原教授指出,“文學”作為一種知識,兼及技能、修養以及情懷,有著其特殊性。現階段中國大學的文學教育,過分的看重學科建構、課程設計和專業著述,學生和教師很難構建起一個和諧生動的“文學課堂”。目前社會在評價一個教授時,往往會關心其學問和知識的水平高低,而很少關注其實際教學能力的大小,這是不合適的。“課堂”與“著述”不同,“課堂”有著十分鮮明的現場感,當一個人深處現場時,才能夠體會這其中無窮的魅力。陳平原教授通過回憶之前的“文學課堂”,使當時的課堂情形與現階段的文學教學進行間接對話,從而發現和釋放文學所具有的獨特的魅力。
4、文學史家的“詩心”與“情懷”
陳平原教授在進行教學和學術研究時,對文學經驗、藝術感覺和想象力給予了格外的重視。陳平原教授指出,如果對文學史進行拆分,將其拆成“文”、“學”和“史”三個方面,對“學”和“史”兩方面保持強調,那么對“文”也要加強注重。學生要學習歷史,首先要注重文學的學習。陳平原教授在《作為學科的文學史》中對魯迅的小說史進行學術探討時,指出像魯迅這種“文”和“學”兩方面素質都極高的人才而言,必將是文學史研究的最佳人員。魯迅的小說史研究之所以能夠深入,主要是因為其擁有極其豐富的小說創作經驗,以一位文學大家的眼光對小說進行閱讀和品味,自然有許多精到之處。
5、“體貼入微”的分析史學
陳平原教授的文學著作多以“史識”著稱,《作為學科的文學史》亦不例外,其“體貼入微”的對我國的文學史發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其獨到的特點以及長處。陳平原教授在《作為學科的文學史》中分析文學史時,一方面對于還原歷史圖景方面注入了很多的努力,另一方面在史料的選取和構成方面也十分用心。除此之外,陳平原教授在呈現細節史方面也做出了精深的努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的大局觀、歷史感和學術眼光也比較高,因此在展現各種歷史細節中具有比較明顯的豐富性和具體性。
6、求其“通”:文學史家的境界
陳平原在進行文學史的研究時指出,文學史的編寫不僅僅是一門技藝,還與編寫者的個人心境、遭遇、情懷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研究任何一種學科史時都要對這門學科做到“通”,這一點在文學史的研究上更加重要,能否對文學這一學科做到“通”和“精”,對于整個文學史的研究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真正的“通”還與“知人論世”的真知灼見有關,這便是“通識”,具備了“通識”,才能在面對眾多的復雜歷史現象時,言他人之所未能言。
7、結語
陳平原教授在《作為學科的文學史》中給學界最終提供的是一個反思文學史的觀念、體例、制度和教育等綜合性的視野。《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集學術眼光、歷史洞察、博通識見以及史家風范等于一體的一本著作,對于我國的文學史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曉東. 文學史家的“通識”與“情懷”——評《作為學科的文學史》[J]. 文藝爭鳴, 2016(10):27-35.
[2]陳平原. 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下)[J].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3(1):11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