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龍子珮(1998.3-),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文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1
《傾城之戀》作為張愛玲的代表作品,以范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為主線,延續了張愛玲一貫清冷的筆調。大多數觀點認為,張愛玲小說中為數不多的這一看似“大團圓”的結局,背后蘊含的是更深的悲哀。白流蘇和范柳原的性格、愛情觀當然是造成兩人愛情命運悲劇的直接因素,而小說的家庭背景,即位于上海的白公館這一封建大家庭,也一手促成了白流蘇人生悲劇的必然。
小說一開頭就這樣寫道:“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即暗示著白公館的因循守舊,并終將被時代拋棄。“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胡琴這一意象在文中反復出現并作為故事的引入和結束,似乎白流蘇的故事正是由這個胡琴來講述的,讓人分不清是真是假,產生時空的恍惚感。
白四爺是白公館里一個很特殊的人物,對他的了解只能從白老太太的只言片語中窺見一隅:“……偏生你四哥不爭氣,狂嫖濫賭的,玩出一身病來不算,不該挪用了公賬上的錢,害得你四嫂面上無光,只好讓你三嫂當家,心里咽不下這口氣……”可以推斷,白四爺年輕時候也有些紈绔子弟的習氣,像流蘇的父親一樣敗家,白公館便漸漸敗落到選擇光有一個空架子的現狀。現在的白四爺則表現出了局外人的態度,一出場便是“然而這里只有白四爺單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陽臺上,拉住胡琴”,又有“陽臺上,四爺又拉起胡琴來了”這樣的描寫,這與開頭結尾反復提到的胡琴聲的一致絕不是巧合。這胡琴聲宛如白家衰落腐朽的暮歌,四爺徹底在家中喪失發言權--“樓下的家庭會議中沒有他置喙的余地”,還訴說著一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這對以往吃喝嫖賭餓的他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因為家庭利益與他沒有太大關系,他倒對流蘇并不如三爺、三奶奶這樣惡語相向,但這也不是出于兄妹之情的愛護,因為當他得知流蘇前夫去世時首先提出了“讓六妹去奔喪”,而當流蘇哭著喊他評評理,他也只是說:“三哥這都是為了你打算”。可以說,這是流蘇在白公館里的又一份親情的喪失。
至于白老太太,流蘇的親生母親,雖然表面上沒有直接趕走流蘇,但對她兄嫂的態度采取了默認,對流蘇跪著哽咽地乞求并未有一絲憐憫反而不以為意,甚至沒有一點安慰的話,只是“一味地避重就輕”。自己的親生女兒受了委屈,白老太太都未曾起身只是“翻身朝里睡了”,而一聽到寶絡的婚事卻是忙不迭地急忙起來;流蘇和寶絡同時的象棋呢,則一方面是如火如荼,一方面是冷冷清清讓人難堪。而白老太太所看重的寶絡的婚事,也不過是因為寶絡并非她的親生女兒,怕外人說她故意苛責罷了。可見在這個家庭中,母親對兒女實際上并無絲毫憐憫和愛,她在乎的只有名聲。為了名聲寧愿“死要面子活受罪”。也難怪后來流蘇絕望地意識到:“她所祈求的母親與她真正的母親根本是兩個人”。在流蘇去香港的事情上,白老太太先是嘆了口氣說“到香港去一趟,談何容易!單講—”這里省略的無非是不想擔負這筆費用。而當徐太太慷慨的表示愿意出資時,白老太太竟毫不猶豫的代替流蘇答應。至此,母親想趕女兒出門的心已昭然若揭。至于后來范柳原又發來的電報邀流蘇去香港,白老太太明知這是讓女兒去做情婦仍毫不憐惜地說:“他讓你去你就去吧”。這份親情的淡漠讀來仍讓人感到寒心。
至此,流蘇在這個家不再可能奢望得到一點溫暖--“她和這個家庭早已是恩斷義絕的了”。對溫暖的渴望甚至令她聽到徐太太幾句安慰的話,“且不問她是真心還是假意,先就從心上熱起來,淚如雨下”。其實仔細讀來徐太太未必真心,可在這個家里流蘇竟是連一句假意的安慰都聽不到了。對徐太太這種共鳴,使得離了婚七八年都沒有考慮再嫁的流蘇,輕易認同了,或者說是屈服于“還是找個人是真的”這樣的觀念。在與前夫離婚這樣的事情上展現出無比勇氣的流蘇,終于由于家庭最后一絲溫暖的喪失決定反抗。然而她畢竟沒有娜拉那樣的勇氣出走,而是選擇了“用她的前途來下注”。
這樣的白公館表面上固守著一套倫理綱常—“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她家的鬼”;“如今她陪人家玩了一個多月又若無其事地回來了,分明是存心要丟白家的臉”,一派道貌岸然地苛責著別人;一方面,卻是母不慈子不孝,不念兄妹之情,嫂子指著小姑子的鼻子罵,全無她們用來要求別人的“淑女之態”。文中描寫她們熱衷挖掘別人的隱私、傳播八卦的神態極為傳神—“逢到了真正聳人聽聞的大逆不道,爺奶奶們興奮過度,反而期期艾艾,一時發不出話來”。又極為勢利,“只怕她當真嫁到香港的闊人,衣錦榮歸,大家總得留個見面的余地,不犯著得罪她”。
這樣一來,便可以理解她初次去香港會范柳原的動機,純粹是為了“出盡胸中一口惡氣”,而與愛情無關。如此那么流蘇在范柳原身邊便是打定主意處處謀劃,連真心都分不清楚了。來自家庭的巨大壓力,使她迫切地想要獲得一份令人艷羨的婚姻,或者說,那個人是不是范柳原無所謂,只要有錢有地位就可。當然,這也不能全部歸咎于封建家庭,白流蘇的性格中也有缺陷,而這就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類了。
從張愛玲個人的成長于舊式大家庭的經歷來看,封建大家庭是張愛玲最熟悉的也是最愛描寫的背景。流蘇想極力用一段成功的婚姻擺脫家庭的烙印,與舊式家庭劃清界限,但她的行為又處處透著舊式教育下的影子,甚至柳原愛的就是她身上的“傳統的中國女人”的氣息。這樣的悖論時刻體現在她與柳原的相處中,可以說家庭的悲劇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白流蘇生活與愛情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