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詩經》的時代背景以及其中的十一首農事詩的描述來描繪當時農民的農耕場景以及祭祀場面的分析,揭示《詩經》及其所處時代的農業休閑思想,主要內容有:《詩經》時代的農業發展狀況、《詩經》中農業休閑思想的體現,并揭示其當代價值。
關鍵詞:《詩經》;西周;農業休閑;農耕;祭祀
作者簡介:高珊(1994-),女,江蘇連云港人,南京林業大學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3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特別是在幾千年前,工業文明還處于不發達的時代,農業更是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關于休閑,美國休閑學專家杰弗瑞·戈比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了一個比較接近現代人思想,且更為豐富的一個定義: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歡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6]而皮普爾認為,人有了休閑并不是擁有了駕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態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樂。[2]所以本文認為,休閑就是指在必要工作和生活之余,人們所從事的任何能夠使自我身心愉悅和自我價值提升的活動,與活動的形式沒有直接關系。
一、《詩經》時代的農業發展狀況
《詩經》是中國最早收集的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先秦被稱為“詩”,或其整數被稱為“詩三百”。西漢時期被譽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至今仍在使用。《詩經》中的大部分詩人都已無法作證。《詩經》中的作品非常復雜,其產生的地域也很廣, 除了周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內文,還包括了許多原本在民歌中流傳的歌曲。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商代社會已經將農業作為主要的生產活動了。由于對農業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常常會在詩歌中自豪地歌頌他們的農業生產、追憶農業生產的先祖。《詩經》中關于農耕的許多詩歌都是那個時代的反映,代表了西周的農業水平,概括了西周時期農業生產的整體形態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殷商時期相比,周代農業的發展更為成熟。盡管如此,當時的農業經濟仍然是傳統的自然經濟,農業依靠客觀的自然條件,水,土壤,風和雨,陽光等自然資源仍然是農業收獲的決定性因素。在商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對落后,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仍然是神秘而不可知的,總是把自己置于自然的對立面。因此,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商人總是把自己置于和自然對立的、弱小的、無助的境地。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實踐經驗的增加,周人已逐漸認識并掌握了一些相關的自然規律,在對客觀自然事象的態度和認識上,較之商人,他們則多了幾分從容和認同。并且在他們的認識和行為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地遵循并利用之。[3]
二、《詩經》中農業休閑思想的體現
《詩經》的內容十分豐富,描繪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生產與生活的各種場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的狀況,其中的一部分是關于農業休閑思想。涉及這類內容的詩歌大體有十一首,可以分為三類:
首先,關于休閑時間。農民是在勞作間隙才有時間休閑,而統治者只有在結束政務之余,才能進行娛樂休閑。對于當時的農民來說,他們一天的時間幾乎都是在農田里度過,唯有午飯時刻,農民們可以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暢想未來。正如《載芟》中所提到的“侯強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婦,有依其士。”[1]在正午時分,家人帶著飯菜來到田間,農民們停下手頭的勞作坐在蔭涼下,三五成群,談天說地。而周王需要處理政務,在結束政務之后的時間才能進行娛樂休閑。帶著妻子與孩子,前往田間地頭與農民聊天,興起之時還會下地與農民一起勞作。正如《甫田》中提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曾孫不怒,農夫克敏。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又如《大田》中所提及的“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這兩首詩中的以上詩句,皆說明了周王在處理完國事之后,利用自己的自由時間,攜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來到田間地頭,和農民聊天,了解莊稼進程,將自己帶來的食物分給農民,開心的和他們相處。周王的行為當然算是一種工作,可是這個行程他完全可以交給農官,可是他卻愿意利用自己的自由時間,親自跑到農田里去和農民交流,那就說明在周王的心中,參與農事活動,同樣能讓他得到享受,得到自由,與此同時,還可以了解農民的想法和一些農業信息,為統治者更好的管理打下了基礎。
其次,關于休閑方式,農民的休閑活動往往和祭祀節慶相結合。每到年末,農民們都會舉行一些大型的農事祭祀儀式,這個時候就是農民們最愉悅的時刻,村民們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親人們也能趁著這個時候歡聚一堂,喝酒談心。《詩經》中的不少農事詩著重描寫了農事祭祀儀式的神圣莊嚴、祭祀態度的虔誠,展示了春夏祈谷、秋冬報祭時祀場面盛大、人神共悅的和諧場景,充分反映了周代農事活動與具有原始宗教性質的祭祀活動的緊密結合,體現了周人極為重視農事祭祀的傳統。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的組織以提高生產水平、將農事與祭祀緊密結合以提高農事地位、強化民眾對農事的歸屬感以激發精神力量,是重農思想的主要內容。[4]如《七月》中的“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良耜》中的“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楚茨》中的“諸父兄弟,備言燕私。”《載芟》中的“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祭祀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信仰,它承載著所有人的心愿,上至君主下至百姓,都很虔誠地對待這項活動,但是,祭祀中依舊存在著歡樂,首先,農民在準備活動中,殺雞宰牛,準備美酒佳肴,祭祀儀式結束后,就是農民們難得的享受時光,許久不見的親人此時能夠好好地坐在一起喝酒談心,有的時候,君主會來到村落中,感受民風民情,拉近君民的距離,只有在這個時候,眾人心中的隔閡才能夠化解。人們在歡樂的同時,用虔誠的心情企盼來年的豐收。
最后,關于休閑心態,農民只有在收獲勞動成果的時候才是最開心的。看到滿糧倉的糧食,一年的辛苦勞作終于有了回報,此刻的農民內心是極度欣慰的。正如《七月》中所提到的“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楚茨》中的“我黍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庾維億。”《載芟》中的“有厭其杰,厭厭其苗,綿綿其麃。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村民看到整齊的田地,滿滿當當的糧食,內心滿是喜悅和滿足。在農作的同時,依舊能夠關注暖暖的春陽和清脆啼叫的鳥兒,說明農民們良好滿足的心態。《甫田》中的“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大田》中的“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既庭且碩,曾孫是若。”《良耜》中的“其笠伊糾,其镈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獲之挃挃,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都表現出農民們賣力地干著農活,與此同時,還依舊很開心地談天說地,君主看到農民那么努力也很欣慰。對于農民來說,農作就是他們唯一的生計,他們熱愛農田,并不認為勞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他們通過耕種,收獲了愉悅的心情,高品質的生活,滿足了自我的需求,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的信仰。
三、《詩經》中農業休閑思想的當代啟示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 為了讓人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壓力的工作中,人們必須緩解壓力,緩解壓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休閑。
首先,牢記當代農業的基礎地位。西周時期特別注重農業,對于老百姓來說,最重要的也是農事,因此西周的百姓尤其注重祭祀活動。祭祀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信仰,它承載著所有人的心愿,上至君主下至百姓,都很虔誠地對待這項活動。古代農民沒有多余的金錢,他們依靠的只有那幾畝良田,他們知道自己不能夠揮霍,只有把家中這幾畝良田耕種好,才能滿足家中一年的開支。白天,他們進行勞作,中午老婆孩子來到田間地頭送飯,一家人和樂融融,喜笑顏開。到了秋天收獲的時候,看著糧倉中堆滿的糧食,內心滿滿的成就感。不過農作收獲是一個看天吃飯的活計,由于當時的人們缺乏認識大自然的手段和能力而對上天深感敬畏,于是就神話了天、地及各種自然物、自然力,希望向他們溝通祈求來年的豐收。 這種宗教意識主宰了先人的生活乃至國家政治的一切行為。周朝建立后,他們每年都會舉行祭祀活動,希望通過自己虔誠的祈禱與祭拜,能向上天傳達他滿滿的真誠。西周時期重要祭祀還有“籍田”、“秋冬報賽”、“登嘗”、“臘祭”等。“籍田”就是說天子要進入農田,親扶耒耜,從事耕種。而“臘祭”是年終的總祭祀,其中包含著對上帝一年福佑的答謝和對來年谷物豐收的希冀。祭祀次數頻繁,統治者親力親為,都反映出了當時對農業的重視統治者不僅重視農耕,還會在祭祀中告誡文武百官,只有盡心盡力地對待農事,努力耕種,不要耽誤播種和收獲的時機,上天才會保佑一年的豐收。可見在當時農業處于一個什么地位。
其次,體會農民的辛苦和農產品的來之不易。到了現代,有的地區專門設置了農業的種植園和采摘園,通過農業觀光、參與農事勞動、體驗民俗風情、獲取農業科普知識等,將農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既延伸了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同時又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旅游活動。[5]在開發農業資源的前提下,立足農業活動,結合旅游業,結合農業生產,展示,經營,旅游,休閑等活動。既不同于傳統農業,也不同于傳統旅游。它以保護和改善環境為前提,通過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結合旅游業,以生態農業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將環境保護,生態農業生產,展示,管理,生態旅游觀光,休閑活動,文化教育等融為了一體。在采摘與種植的過程中體會到農民的辛苦和農產品的來之不易。
最后,弘揚傳統農業文化。如今,有的地區還會舉行一些為了慶賀豐收并祈福來年豐收而舉行的傳統農事節日。既寄托了農民的美好祝愿,同時也表達出了對天地的敬畏和對大自然的感恩,在祭祀祖先的同時,期盼來年豐收。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在農歷的六月至九月期間,農作物成熟或即將收割的時候舉行吃新節。有的民族每年農歷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的時候,便會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祭祀祖先,以此感謝祖先的恩德,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祭祀當天,各家主婦到田間摘取新的糧食,去做祭祀準備。而有的民族的吃新節是在八九月份谷子成熟的時候舉行的。節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取新的糧食、新鮮的蔬菜來做飯食,并殺雞來祭祀。飯菜煮熟后,誦念佛經,敬請神佛享用飯食。由族長來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他們認為豐收是神佛保佑的結果。在很多地區,農事節日是十分盛大隆重且備受重視的,每當節日時候,農民進行勞作,在勞作的同時完成節日的儀式,不僅進行了娛樂活動,還聯絡了鄉親之間的感情。
總之,西周時期休閑大多在生計的基礎上,勞作與休閑相結合,而現代人大多是在生計之外,希望逃離工作環境,花費大量的金錢,來獲得短時間的消遣,消遣的同時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大氣污染,有時候現代人還成為了休閑的奴隸,他們有時候為了休閑而努力工作,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生計;有的現代人的休閑理念變成了“奢侈品”理念,他們以為出入高級會所,購買昂貴的東西,住上高檔的房子,開上名牌的跑車這些就是休閑。我們現在有些嚴重偏離了軌道,應該回歸我們的本身,回過頭看看古代休閑,那時候沒有奢侈品,沒有名牌跑車,有的只是生活。我們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尋休閑的足跡,努力工作,回歸本真。
參考文獻:
[1]《詩經》[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1版.
[2]馬惠娣,劉耳.西方休閑學研究述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7(5):45-49.
[3]青萍,楊金平.《詩經》農事詩與周代農業文明[N].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9:129-131.
[4]甘博源.《詩經》農事詩體現的周代重農思想[J].社科縱橫,2012,27(5):80-81.
[5]李曉穎.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的理論與實踐[D].南京林業大學,2011.
[6]劉邦凡,劉麗波.從休閑文化看人的全面發展[J].生產力研究,2018,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