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沙春月,女,蒙古族,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1
圣人秘元命,懼世亂其真。
如何嵩公輩,詼譎誤時人。
先天誠為美,階亂禍誰因。
長城備胡寇,嬴禍發其親。
赤精既迷漢,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3]
陳子昂,初唐杰出的詩人,全唐詩庫中保存了其90首詩。《感遇三十八首》是其主要的代表作品,這是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的第九首。這首詩是五言古體詩,陳子昂可謂是初唐的復古詩人,雖直接繼承了漢魏古風但摒棄了齊梁舊格,為唐代的五言古詩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元命”即天命,古代圣人都將天命看作是很隱秘的事情,所謂的“天機不可泄露”就是這個意思,我國古代就有卜卦活動,人們無論做何事前都要卜上一卦算出吉兇來決定是否要做此事。而身居高位的帝王更是注重天命,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就將自己與天命聯系在一起。漢朝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及“道之大原出于天”,就是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了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是一致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實際上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因此得到武帝的重用。中國古代社會百姓目不識丁,崇拜神鬼,因此百姓擁戴受天命的帝王,天下也得以太平。嵩公,即宮嵩,瑯琊人,認仙人于吉為師,吉授以《太平經》,書多論陰陽否泰災眚之事,有天道、地道、人道云云。“詼譎誤時人”可以看出作者對宮嵩這些專門論道、算天命的人是不屑的,他認為這些論道之人都是迷惑當時的世人。[6]可見作者本人對所謂的天命一說并不相信甚至是鄙視。天命以誠為美,那么禍根是誰引起的呢,秦始皇三十二年,燕人盧生奏圖譏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命蒙恬伐匈奴,又筑長城以“備胡寇”。見《史記·秦始皇本紀》。[2]長城的建立就是為了防止胡人的騷亂,秦朝的滅亡又該歸罪于誰。這些歷史事跡都是古代帝王因迷信而做出的決定,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天下的帝王,按說他是最不會懼怕謠言非議的,但他也聽信燕人盧生所謂的預言而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但結果呢,秦朝的滅亡根本與胡人無關,而是李斯與趙高的合謀扶持難當大任的胡亥上位,胡作非為才導致秦朝的覆滅。而漢高祖的事跡就更神奇了,“赤精”即漢高祖劉邦,傳說漢高祖母夢與赤龍交而生子,故劉邦自稱“赤帝之精”。漢哀帝時,待詔夏賀良等言“赤精子之譏”,謂漢家歷數中衰,當再受命,宜改元易號,哀帝遂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號曰陳圣劉太平皇帝。卒無嘉應,遂殺夏賀良等。見《漢書·哀帝紀》。[2]關于高祖的傳說也是為了讓百姓對他的統治更信服,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子年”王嘉字。秦主苻堅將伐晉,遣使問之,嘉曰:“金剛火強。”又乘使者馬,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馳反,棄衣冠而歸,下馬踞床,一無所言。使者還報,苻堅不悟,復遣使問:“吾世柞云何?”嘉曰:“未央。”咸以為吉。明年癸未,秦師敗于淝水之戰,所謂“未”年而有“殃”也。見《晉書·王嘉傳》。[4]最后陳子昂說:“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意指這類的事情在每個朝代都有,多的就如桃李花飄落的時候一樣,說太多只會像殺人如麻那樣不足為懼,大家只會當平常事對待。陳子昂的這首詩寫強大的秦朝、繁盛的漢朝皇帝在處理很多國家社稷之事都相信謠言和所謂“神仙”的預言,但結果與預言的并不相同,這其實是很愚蠢的行為。陳子昂所處的年是武則天執政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690年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年號為“天授”。雖然武則天統治下的唐朝依舊繁榮昌盛,但為了令自己繼位名正言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她也是煞費苦心。《武則天傳》“稱自己是周文王的后代,數次追封周代天子和同宗諸侯王,并偽造了一個祖先,奉西周平王少子、姬武為始祖。而后人為避諱姬姓氏和春秋之亂,改姓武,因此她成為了正統的皇室后人。”[5]陳子昂寫的這首感遇其九一是諷刺為了鞏固地位而將自己的權利與天命束縛在一起的帝王;二是勸誡統治者能從前歷代的皇帝身上接受教訓,不要聽信所謂的天命,要理智處理國事。
在詩中作者從第一句就開始闡述古之圣賢信天命,是為了保證世道的安定,但從第三句就轉移語義,這個所謂能安定社會的預言并沒有準確過,從秦皇信燕人的預言建長城到漢高祖是赤帝之子等一系列的舉證都說明所謂的天命都是不真實的,到最后兩句則是說出這樣的事情有很多,表明歷朝歷代的君主都崇尚天命,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大致有三個主題:陳述史實,借古諷今;單單抒發自身情感;列述一些時事。本首感遇詩致力于以古諫今,規勸眾人不要崇信天命。詩人的感遇組詩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引用了很多典故,如其四中“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其八“仲尼推太極,老聃貴窈冥。”其十四“臨歧泣世道,天命良悠悠。”[1]通過引用歷史典故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方勇等 譯注.荀子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M].中華書局,2011.
[2]漢司馬遷撰,韓兆琦評注.史記[M].岳麓書社,2011.
[3][唐]陳子昂,徐鵬校點.陳子昂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唐]房玄齡.晉書[M].中華書局,2015.
[5]王壽南.武則天傳[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6]謝青云譯注.神仙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M].中華書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