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成艷(1984.3-),女,漢,山東省臨沂市人,本科,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1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教育家及文學家,在中國近代發展中貢獻自身全部的愛國激情與力量,為國家留下了許多值得傳頌的精神財富。其中,學術領域對梁啟超的研究重點放在思想文化、政治活動方面,較少地從語言學層面探索他的小說或者散文作品。從修辭學角度分析,梁啟超的評論體散文包含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層遞等修辭格。本文簡要地針對梁啟超的評論體散文的修辭格運用特色加以探討,以便更為系統地了解、領悟梁啟超的經典論著,并為深入研究政論語體的修辭格打下基礎。
一、比喻修辭,生動形象
比喻指的是利用和“甲”物本質完全不同但又類似的“乙”物打比方。以此說明“甲”物的修辭格形式。梁啟超的大部分評論體散文里有效地采用了比喻修辭,從而讓抽象的道理變得更加形象、淺顯,提升了作品的可讀性與功能性。例1:“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僧, 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白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初發源?!逼渲械谋扔髦饕\用的是對喻與博喻的形式。兩個本體分別為“老年人”、“少年人”,文章分別進行對舉,選用的喻體皆帶有強烈的對比性特點,使文章更加生動。喻體里有人們常見的“朝陽”、“夕陽”、“字典”、“春草”等詞語,又含有西方世界的新詞語,如“鴉片煙”、“白蘭地”、“金字塔”等。博喻的使用非常恰當,對喻中帶有鮮明的對比性,強化了語言的感染力。
二、層遞修辭,條理分明
按照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連續運用結構相近的語言,將意思以多少、大小、輕重、遠近等程度依次展現,表達一種層層遞進的事理,叫“層遞”修辭。梁啟超的散文里有效地運用了層遞,起到層層遞近,逐次深入的作用,增強了散文的說服力。例如:“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三、舉例修辭,說服力強
舉例子是現代漢語中常見的修辭。指的是利用列舉具有代表意義的事例說明一種事物特點的修辭形式。梁啟超的評論體散文里通常列舉的事例范圍非常廣博,前到三皇五帝,后到洋務運動,讓事物更加具體,道理更為深刻。例如:“旁觀者,如立于東岸,觀西岸之火災,而望其紅光以為樂:如立于此船,觀彼船之沉溺,而睹其鬼浴以為歡。這里舉了兩個例子,隔岸觀火者,看到火光紅亮的樣子感到十分快樂;而隔江觀水者,看到溺水之人在水里痛苦掙扎,以此感到很快樂,但凡這種人,即為作者想要指責的“旁觀者”。
四、同異修辭,輝映有趣
評論的語體一般要具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且帶有極大的感染力與趣味性特點,才會達到良好的宣傳意義。梁啟超在評論體散文里大量運用了同異的修辭,強化散文的趣味性。同異,指的是將字數相等、結構類似,字面意思相近的兩個或以上的詞,放在同個語言環境里,讓其彼此對照、輝映有趣的修辭形式。同異的應用在《少年中國說》中最為常見,例如:“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千辛萬苦,千苦萬辛……堂堂四百余州之國土,凜凜四百余兆之國民”,等。運用這樣的修辭格讓文章的語言更加幽默風趣、簡單扼要、音律自然、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五、對偶對照,精準清晰
對偶,指的是將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近、意思相關聯的語句,成對進行排列,增強文章的節奏感以及形成上的勻稱感。在有效使用對偶句的情況下,梁啟超經常將兩個彼此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兩個事物之間彼此作用、相得益彰,有利于廣大讀者更好地分辨是非。例如:“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將“朝”和“國”進行對照,讓何為“朝”與何為“國”的意思更加明顯。
六、引用經典,論述犀利
梁啟超的評論體散文中經常引用歷史典故或當下流行的、權威性的成語,如格言、名人警句、成語、俗語、童謠、典籍等,以更加清晰地印證自身的感受及認識,感情抒發更為真摯自然,道理論證得更為犀利深刻,而且,極大地提升了文章的說服力。例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七、排比修辭,語氣貫暢
需要注意的是,梁啟超的評論體散文里運用了很多排比句,而且,充分根據文章對語言的邏輯性、生動性、鮮明性的需求,還存在排比和比喻、設問、層遞、舉例等修辭格綜合性的運用的情況,使得文章整體上語氣連貫、瀟灑自如,且句子在修辭格運用方面具有長短相間、驕散結合、層次錯綜復雜、語氣變化多端的特征,使得文章的語言整體上活潑、生動,論述有力。例如:“若一家之人各自立于客位,父誘之于子,子誘之于父:兄誘之于弟,弟誘之于兄:夫誘之于婦,婦誘之于夫:是之謂無主之家。”
結束語:
梁啟超的評論體散文運用的修辭格特點,充分體現了從我國古代文言文到現代白話文過渡色彩。他在文藝性的文章里還使用了別的修辭格,例如《少年中國說》中反復使用了“是何言”的話語,為了反對日本及歐洲人稱所謂的“老大帝國”,突出自己當時的強烈的憤怒情緒,反映了極大的憤恨之情。與梁啟超在政治、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其文章更加需要人們從語言學視角給予更大的關注,以有效地傳承梁啟超的語言運用方面的造詣。
參考文獻:
[1]李潭.漢語古典詩歌與散文英譯中修辭格的處理方法探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04):82-84.
[2]朱洪利.梁啟超評論體散文修辭格特色[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2):65-69.
[3]孫儷津.漢語修辭格的英譯研究——以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為例[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0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