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虎通》是白虎觀會議的總結性著作,作為一次由漢章帝親自主持召開,以“講議五經異同”為目的,意圖彌合今、古文經學之異同的會議,白虎觀會議在經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白虎通》;背景;今古文之爭
作者簡介:李歡歡(1993.6-),女,河南鄭州人,北華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1
一、《白虎通》及其背景
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大一統”等重要儒家理論,正符合了漢武帝統治人民的需要。自此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從此稱為正統思想,這大大維護了漢武帝的中央集權制。
今文經學的特點是微言大義,公羊學大師董仲舒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禮儀,對傳統儒學進行改造,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儒學思想,并始終在漢朝政治中處于主導位置。古文經指漢代前期從民間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寫成的經籍。古文經學崇奉周公,視孔子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偏重訓詁,與現實政治問題聯系較弱,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
讖緯是皇權不斷加強的產物,光武帝宣布“圖讖于天下”,其在東漢的地位被提到了極高的地位,并且不斷與皇權相結合。就在今文經學,古文經學和讖緯學這三家爭斗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漢章帝采納楊終的諫言遂召集各派學者與白虎觀召開會議,眾位學者齊集一堂將議五經同異。
二、近年來《白虎通》研究成果
作為一部統一經義的著作,關于《白虎通》的研究在很長時間之內都是存在爭議的,由于《白虎通》與政治的緊密結合,對于它的研究始終不受重視,甚至被作為一部封建法典來批判。近年來,學術界對于《白虎通》的研究才逐漸多起來。《白虎通》中引用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對于我們研究東漢歷史和人文都是極重要的參考資料。現今對《白虎通》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文獻學角度的考證
建國前對《白虎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據與義字疏證方面,研究者對書名、性質、版本源流、點校、目錄、文字等方面進行研究,劉青松的《抱經堂本<白虎通>述評》,文章認為抱經堂本《白虎通》是盧文弨于乾隆甲辰綜合眾本的校訂本,是目前為止《白虎通》最好的版本,文章還指出了這一版本的優缺點,以便其他學者更好地使用這一版本。邵紅艷的《<續修四庫全書·白虎通疏證>訂誤——王先謙<皇清經解續編>本優于淮南書局本》,通過對兩個版本進行比較,得出了《續編》本優于淮南本的結論。楊權的《<白虎通義>是不是章句》,文章提出在本質上,《白虎通義》不屬于章句之學,而屬于義理之學。
(二)對《白虎通》思想方面的研究
唐媛媛的《<白虎通>神學思想探析》主要對《白虎通》的神學思想或者說是其中的陰陽五行思想加以梳理,以期闡明其中的神學思想;南開大學段知壯的《<白虎通>中的忠孝思想研究》作者試圖通過《白虎通》中對天人關系、君臣關系、父子關系三個問題的闡述而淺析其中的忠孝思想,把忠孝結合并融會貫通成為一體,“忠”以“孝”為基礎,“孝”反過來為“忠”服務,這為后世延續近兩千年的君權至上奠定了基調。武漢大學肖航的《白虎通義》政治思想研究,從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白虎通義》的思想, 將人間秩序作為《白虎通義》政治思想的探討主題,并且根據中國傳統社會的現實在基層社會秩序和政府職能這兩個方面對其政治思想進行分析 。張運生《試論<白虎通>儒學思想的實現》, 試圖通過分析《白虎通》儒學思想的合理性和外在因素的作用來探討這一思想實現的原因。向晉衛《<白虎通義> 思想的歷史研究》突出經學與政治互動問題;曾德雄《<白虎通>中的讖緯思想》旨在挖掘《白虎通義》中思想及對于現代社會的啟示作用。
(三)通過《白虎通》研究漢代綱紀人倫
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從<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系》從“三綱六紀”社會實際,以點帶面折射漢代經學通經致用特征,說明其中人倫關系與社會互動情況;任芬的《<白虎通義>與封建禮教的產生》,從漢章帝主持編撰《白虎通義》和命曹褒制定《漢禮》開始,“禮”不僅成了統治者強制推行的道德規范,而且被賦予神秘主義的色彩;這些德規范被說成是上天意志的體現 ,禮的背后不僅有強大的封建政權,同時還站立著至高無上的神權。衣撫生的《<白虎通>與東漢政治研究》,文章將《白虎通》中的政治理想和東漢的政治實踐進行比較研究,使學者可以更好地認識東漢社會和《白虎通》。湖南大學朱漢民的《<白虎通>:帝國政典和儒家經典的結合》,《白虎通義》作為漢代國家政典,在有關國家制度、政治治理的不同方面,均貫穿著民本思想。顯然,《白虎通義》的民本思想,不局限于統治者對政治后果的恐懼、當心,而更加強調儒家士大夫關于政治共同體和諧與權力合法性的思想。
參考文獻:
[1]陳立.白虎通疏證[M].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2]安繼民.秩序與自由 儒道互補初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