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芥川龍之介文學佛教思想研究》,(編號:16C1325);吉首大學“學成返校博士科研資助經費研究項目”:《芥川龍之介文學與佛教研究》(編號:jsdxxcfxbskyxm201601)。
摘 要:《尼提》被譽為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神圣的愚人系列”的最后作品,亦是研究“芥川文學與佛教”關系的重要之作,長期以來卻未受到應有的關注。對《尼提》中佛教因子的探索,有助于了解在傳統與現代轉型時期日本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對正處于轉型期的我國文學研究亦富于啟示意義。
關鍵詞:芥川龍之介;《尼提》;佛教
作者簡介:潘貴民(1980-),男,湖南寧鄉人,文學博士,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比較文學及日本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3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被譽為“日本的卡夫卡”、“日本最后的文人”。[1]1-2芥川學貫東西,既受東方佛教文化的熏陶,又受西方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響。芥川一生與佛教有不解之緣,但長期以來,學者們卻較多地關注其與基督教的關系,對“芥川文學與佛教”問題未受到應有的關注。事實上,芥川對佛教充滿復雜的情感,在與其基督教題材作品數量不相上下的20余部佛教題材作品中,既有對佛教的正面描寫,亦有對佛教的鄙視,但更多的卻是對佛教的懷疑。尤其其筆下的僧人形象,常是不遵守清規戒律,抑或肥頭大耳的丑惡形象。但芥川晚期作品《尼提》卻一改之前對佛教所持的否定態度,描述十分圓滿,值得關注。
一、《尼提》及其出典
《尼提》初次刊登于《文藝春秋》(1925年9月),初刊本《湖南之扇》(文藝春秋社,1927)。作品描述了中部印度舍衛城中一名叫尼提的除糞工,某天下午跟往常一樣背負糞器走路,得知釋迦牟尼朝其走來,感覺羞恥,故特意避讓。但七次避讓卻七次碰見如來,沒有退路的尼提在如來的勸說下出家。后來,尼提專心聽法,獲得“初果”。間宮茂輔在1925年9月5日《讀賣新聞》評價:“僅可見‘概括的技巧”。渡部芳紀在《第八短篇集<湖南之扇>》(《國文學》,1977年5月)中評價為清新有趣但沒有分量。淺野洋在《芥川龍之介事典》(明治書院,1985)中論及尼提,認為與觀念勝利的知性風貌不同,可以確定這是另一個芥川所喜愛的人物,有必要思考與所有以“神圣的愚人”為主人公的作品的關聯性。[2]406從對該作品的解讀中,不難發現芥川對尼提皈依佛教過程描述頗為詳細,重點突出了佛教的包容性與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尤其釋迦牟尼的“佛法不分貴賤”之聲,令人印象深刻。
《尼提》主人公尼提是芥川最喜愛的人物之一,作為他“神圣的愚人”系列中最后的人物,芥川對其充滿期待。該作品有深刻的典據淵源,其中《法苑珠林》被認為是其重要出典之一。《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傳》或《法苑珠林集》。作者為唐代釋道世。全書一百篇,以佛經故事分類編排,博引諸經、律、論、傳等四百多種,概述佛教思想、術語、法數等。書中廣引佛教經論進行說明,是一部匯集佛法教義精華的重要典籍。確切地說,芥川《尼提》所出典為《法苑珠林》卷九十四《穢濁篇第九十四》。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貧人。名曰尼提。極貧下賤。常客除糞。佛知應度,即將阿難往到其所。正值尼提擔糞出城。而欲棄之。瓶破污身。遙見世尊深生慚愧。不忍見佛。佛到其所廣為說法。即生信心欲得出家(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下文亦同)。(中略)佛告王曰。昔迦葉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出家自在。秉捉僧事。身暫有患。懶起出入便利器中。使一弟子擔往棄之。然其弟子是須陀洹。以是因緣。流浪生死常為下賤。五百世中為人除糞。由昔出家持戒功德。今得值佛出家得道。[3]982
由上述引文可知,芥川的《尼提》與《法苑珠林》此篇雖在人物、情節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亦有出入。二者的異同如下:在主人公方面,《尼提》只出現了尼提、釋迦牟尼、給孤獨長者三位人物,而《法苑珠林》還有如阿難、波斯匿王等人物;故事所發生的場所均為舍衛城,尼提所從事的亦是除糞工作,內容亦有釋迦牟尼度化尼提之事,但度化方式不同。在《法苑珠林》中,釋迦牟尼與阿難去尼提住所度化之,尼提擔糞出城,瓶破污身而不忍見佛,后釋迦牟尼使阿難至河中洗凈,廣為說佛法,尼提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位,而國人及國王聞聽其出家而心生忌恨,后在釋迦牟尼的教化下醒悟。在《尼提》中,芥川對釋迦牟尼度化尼提之事進行了具體描述,主要突出釋迦牟尼在路上經過七次特意相遇使尼提皈依佛門,最后修得初果,而對其他事并未進行描述。《尼提》的此番安排,既來源于佛教文獻《法苑珠林》,但又不拘泥于該文獻,進行了文學式的再創造,但作品中的佛教因子并未因此而減少,甚至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升華。
此外,日本佛教說話集《今昔物語集》之《長者家凈屎尿女得道語》亦被認為芥川從中作了參照與借鑒。《今昔物語集》為日本平安末期作品,為佛教故事集。杉浦明平在《今昔物語》中認為《今昔物語集》是在歌頌釋迦牟尼等佛教功德的大方針下,經過眾多人員歷經相當長歲月編纂而成的說話集,是一部描述自釋迦牟尼誕生以來中國、印度等地的佛菩薩、高僧、信徒的難得一見的行為或逸聞之作。該作品取材于印度、中國的佛典,其中本朝部二十一卷中有一半是關于佛教傳入日本、《法華經》、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等佛教相關的說話集,是前面天竺部、震旦部的延續。[4]相對于《法苑珠林》,《尼提》與《今昔物語集》之《長者家凈屎尿女得道語》出入較大,與其說《尼提》取材于《今昔物語集》,倒不如說參考了《今昔物語集》要準確得多。
二、佛度有緣人
作品主人公尼提雖為“舍衛城里最窮、也是離身心潔凈最遠的人中的一個”,但仍獲得了釋迦牟尼的度化。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尼提七次避讓釋迦牟尼,最后在釋迦牟尼“雷音召喚”下皈依佛教的情形,從中可見佛教所述的“佛度有緣人”的問題。
《華嚴經》卷五十一《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5]272周廣宇《佛度有緣人》一書以樸素的事例詳細論述了佛與有緣人度化之間的關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6]有慈《與佛有緣:佛度有緣人》以故事的方式論述了眾生與佛緣之間的關系以及怎樣結佛緣等。[7]佛門著名楹聯:“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更說明了佛度有緣之人的深刻道理。佛法中的“有緣人”,指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之人。所謂機緣成熟,不過是指外因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佛說阿彌陀經》云: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8]3
此處經文道出了佛度眾生須要具備的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亦即佛教所指有緣人為“善根、福德、因緣”具足者。這種人“有緣”遇到佛法,因有“善根”而能信奉,再加上有“福德”而肯依佛教導修行。“尼提”是否為佛教所言“有緣人”?又是如何被佛陀所度化?
尼提作為舍衛城中除糞的下等人,屬城中最窮人一類,所從事的是又臟又累的活,但尼提任勞任怨,雖然自認為是“下賤的人”,但卻具有善根與福德。尼提在路上偶遇釋迦牟尼時,就能一眼斷定其身份,頗具眼力。如文中有“這時從對面走過來一個托缽和尚。尼提一看到這個和尚就發現今天碰到了一個不得了的人。這個和尚看上去和其他人沒有什么兩樣。但是,從他眉間的白毫和藍綠色的眼睛可知,他肯定是在邸園精舍的釋迦如來”[9]566這樣的描述。尼提之所以七次避讓如來,亦有緣由。他滿懷對釋迦牟尼及佛教的敬意。尼提認為自己身份低微,所從事的工作不潔凈,怕玷污如來金身,因此才決定數次躲避。文中寫道:“尼提在如來面前背負糞器,自己也感到羞愧。他怕萬一在如來前失禮,就倉皇拐到其他路上去了”、[9]567“我是個下賤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您的弟子在一起”[9]568等,均表現了尼提對佛教的敬意。另一方面,釋迦牟尼對眾生滿懷憐憫心,他鍥而不舍地七次去感化尼提,哪怕是一個最下等的除糞工,如來也要度化之。文中“動了如此慈悲心的如來忽生一念,決心運用平生法力,要把這個上了年紀的除糞人也度為自己的弟子”[9]567的描述,正說明了這一點。總之,作品對釋迦牟尼度化尼提的過程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刻畫,尤其突出了尼提的“下等人”身份,顯示了佛教的包容性,“佛度有緣人”的表現內容,說明了作品與佛教思想的深度契合。
三、涅槃正果
“涅槃”,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盤那等。舊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為圓寂。[10]897佛教認為,經歷重重貪、嗔、癡等方面的考驗以及災劫磨難,最終領悟佛法的深奧內涵,面對誘惑心不動,面對威脅善心不改,可以稱為“修成正果”。
關于“涅槃正果”,釋迦牟尼的成佛過程最具代表性。釋迦牟尼苦修六年仍未成道,后出苦行林。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悟出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釋迦牟尼終于成就了菩提正果。前述釋迦牟尼的成佛過程,芥川曾進行過多次描述,如未定稿集“初期的文章”之“中學時代(一)”下的《釋迦》。[11]《侏儒警語》之“佛陀”。[12]可見,芥川對“涅槃正果”的描述,并未限于《尼提》,但《尼提》無論從篇幅、故事的完整性等方面看皆比前述描述要形象生動得多。且看如下分析:
與尼提修得初果相對應,《尼提》中有諸多對佛教尊重與正見的表現,如作者在文中對釋迦牟尼冠以:“三界六道的教主、十方最勝、光明無量、引導億億眾生平等的能化”[9]566等稱謂,并描述了舍衛國的波斯匿王、給孤獨長者等人對佛陀的歸依心。“三界”指一切眾生生死輪回的三種迷惑世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指十界中六種迷惑世界,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此六者皆是眾生輪回的道途,故稱六道。“十方最勝”指全世界最美妙、最美好。“光明無量”為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二愿名。“引導億億眾生平等”則指將迷惑世界中的所有眾生平等地教化,引入佛道。“能化”指教化眾生的佛、菩薩。芥川在文中稱釋迦牟尼為“三界六道的教主、十方最勝、光明無量、引導億億眾生平等的能化”,足見其對釋迦牟尼的敬意。
不僅如此,《尼提》還描述了釋迦牟尼的“微笑”與“眼淚”。如“當然他的動機讓如來不由得在臉上浮起了微笑。微笑?不,并不一定是‘微笑。面對無知愚昧的眾生,如來有其深如海的憐憫之情,他那藍綠色的眼睛里甚至還溢出一滴淚水。動了如此大慈悲心的如來忽然決心想要運用平生法力,把這個上了年紀的除糞人也度為自己的弟子。”[9]295在這段文字中,芥川生動描述了釋迦牟尼對眾生的憐憫之心,表現了他普度眾生的愿望。尤其釋迦牟尼的“微笑”、眼中的“淚水”這樣的描述,豐富了讀者的想象力。另外,尼提與釋迦牟尼之間的對話亦充滿對佛教的理解。芥川將釋迦牟尼的話語描述為“雷音召喚”,其內容包括“佛法不分貴賤,就像猛火會燒掉大小善惡一樣”,[9]568顯示了釋迦牟尼的偉大與佛法的高深,“不分貴賤”在“種族制度”根深蒂固的當時印度,確是“雷音召喚”。此外,文中還有“如來舉手,‘其手指纖長,甲如赤銅,掌似蓮花,其意為‘不要怕”[9]568這樣的描述,亦突出表現了作者對釋迦牟尼的敬意。
以上有關釋迦牟尼的描述,生動形象,且皆為正面描述,充分說明了作者此時對佛教的中肯態度。尤其在《尼提》中,作者在結尾處寫道:“據經文記載,尼提專心聽法以后,終于修得初果”[9]568這一結局,看似平常,卻充滿智慧。在芥川眾多的佛教題材文學中,對佛教多有諷刺、懷疑,甚至詆毀,鮮有正面評價。這篇芥川晚年作品,卻破天荒地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并使主人公功德圓滿,這在芥川佛教題材作品中是不常見的現象。
結語:
從《尼提》開始,芥川在晚期對佛教態度發生了較重大轉變。《尼提》中的佛教因子亦表明芥川親近佛教,擁有深厚的佛學修養。但在“現代”語境中,必須關注日漸走近的西方基督教,終究將自己迷失于東方與西方、佛教與基督教之間,這是芥川的個人悲劇,對此問題的關注可以令我們更深入思考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人生與宗教問題,這也許是芥川文學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這是我們在探求芥川及其文學,尤其探討“芥川文學與宗教”這一課題時,不能忽視《尼提》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邱雅芬.芥川龍之介學術史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出版,2014.
[2](日)関口安義,莊司達也.芥川龍之介全作品事典[M].東京:勉誠出版,2000.
[3]釋道世撰.法苑珠林 [M].大正藏第五十三卷,第982頁(中).
[4](日)杉浦明平.今昔ものがたり[M].東京:巖波書店,2004年(新版)。
[5]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M].大正藏第十卷,第272頁(下).
[6]周廣宇.佛度有緣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7]有慈.與佛有緣:佛度有緣人[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8.
[8]宣化法師.佛說阿彌陀經淺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9]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龍之介全集(第二卷)[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
[10]丁福保.佛學大辭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1](日)葛巻義敏.芥川龍之介未定稿集[M].巖波書店,1968.
[12]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四卷)[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