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雨姍
摘 要:紀錄片《大河沿》是導演劉湘晨在2009年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客觀真實的用鏡頭記錄下克里雅人的生活。劉湘晨導演的作品具有獨有的天人合一鏡頭思維。
關鍵詞:劉湘晨;《大河沿》;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1
沙漠間隔的不只是過去與現在的距離,也重隔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在沙漠的極境之處生活著禁錮在農耕文明時代的克里雅人,克里雅人被遺忘了嗎?顯然沒有被遺忘。紀錄片導演劉湘晨深入新疆塔里木盆地克里雅河的克里雅人,用沒有摻雜作者導向的動機,完整再現了世人垂涎的。
探尋未知促動著人類實現進步,也是滿足自身窺探欲。早在1896年,遠在西方的瑞典籍探險家瑞文·赫定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進行資料收集。隨著旅途的深入當他進入達里雅布依的時候,發現塔克拉瑪干沙漠竟然存在著一片綠洲,如此神奇的自然現象讓他斷定這里存在著人類生活的族群。正是這次旅途意外的發現,為日后尋找克里雅族群提供坐標。克里雅人群脫離于現代文明讓瑞文·赫定在《亞洲腹地旅行記》中寫道:“樹林中的老居民是真正的隱者。”如此神秘之境本應成為研究泛濫之地卻在瑞文·赫定之后鮮有被記錄。改革開放之初,伴隨新經濟的實行讓資源旺盛的達里雅布依成為野心家的向往之處,隨著大量外來人群的涌入,克里雅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克里雅人原屬于維吾爾族,但是生活習俗的演變讓他們早已有自己的生活風俗。近一個世紀不曾被打擾的克里雅人望著家門口飛馳而過的卡車、聆聽著礦山被夷為平地的轟隆聲,心念著回家道路“被好心資助為柏油路。”
文明的相撞讓導演劉湘晨意識到克里雅人的文明需要被記錄。文明的相撞轉而成為文明的相融,相融的代價勢必出現接受與不接受的矛盾。影片《大河沿》是一個沒有被科技發展而影響的地方,它保留了最原始最淳樸的風土人情。被拍攝者愿意告訴自己最隱私的事情,體現了人類最原始的感情。不擔心被曝光,不擔心被騙,如朋友的親切將影片的真實表現出來,我認為這是這部紀錄片最閃光的地方。
紀錄片《大河沿》前瞻記錄伴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的故土難留。同樣《大河沿》是一部秉承導演劉湘晨“鏡頭思維”的紀錄片。鏡頭對準克里雅河末端數十里之間僅有的一戶人家。影片開始對此地自然風景的雕琢,讓影片如油畫質感慢慢展入。主人公老賽地肉孜85歲,在大河沿生活了四代,看似生活的記錄卻埋下伏筆。即將臨產的外孫女熱比汗給他帶來的重孫將是這個家族的第八代。新生命的誕生確保種族的延續得到保障,使隔世遙遠的生活延續下來。但是如此歡愉之際卻因為即將到來的新生命被很多人私底下稱作“野種”而讓老賽地肉孜惴惴不安。孫女熱比汗曾有過一次婚史,之后認識大車司機斯迪克并成為他的情人。在熱比汗即將臨產之前,斯迪克才辦了離婚和熱比汗辦了結婚手續。帶著即將出生的孩子,再加上斯迪克的孩子,熱比汗希望能和斯迪克共同形成一個家。老賽地肉孜在等待;等待斯迪克能趕在儀式前回來。無法描述此時心理的老賽地肉孜不曾過多責怪熱比汗,只有滿心期待斯迪克的歸來。但是他卻沒有歸來一家人都落了淚,命名儀式依舊如期舉行,老人給她取了一個與伊斯蘭圣地相關的名字,叫:麥地那汗。導演通過鏡頭真實記錄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與自然環境的契約關系。
這部紀錄片充分體現了新疆紀錄片的特點,民族文化濃郁、牧民淳樸熱情、人與人之間毫無芥蒂,體現了人類最原始的感情,新疆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其獨特、豐富、多樣的文化特征具有世界范圍的不可替代性,毗鄰亞歐八國地緣政治和經濟優勢,讓新疆紀錄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反映出絲綢之路上最原始的人文景貌。
參考文獻:
[1]尚莉.文化的紀錄·人類的關愛--劉湘晨人類學紀錄片研究[J].塔里木大學,2017.
[2]梁黎.劉湘晨:我用鏡頭思維[D].中國民族,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