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莎士比亞戲劇是世界文學史上永恒的經典,其作品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光芒超越了他本身所處的時代和國家范疇。朱生豪是我國翻譯莎劇最多,也是最成功的翻譯家之一。擬以朱生豪所譯的《哈姆萊特》作為研究對象,梳理其翻譯思想,從多方面探究其翻譯譯本被廣大讀者所喜愛的原因。
關鍵詞:朱生豪;莎劇;思想;讀者;原因
作者簡介:姚美林(1994-),女,廣西河池宜州區人,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1
1.引言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的名字,最早出現在中國,大約在19世紀30年代。而真正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則是到了1904年。莎翁戲劇,達到了當時世界文學的頂點,而其能被中國人民欣賞,這中間朱生豪可謂功不可沒。而本文的目的是想結合朱生豪翻譯莎士比亞戲劇集的翻譯思想,以朱譯《哈姆萊特》為例,探究朱氏譯文為什么一經出版就長盛不衰的原因。
2.朱生豪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翻譯思想
2.1 朱生豪的“全局論”
朱生豪認為在翻譯作品之前,必須要誦讀全書,在全局了然于心之后再落筆,心中隨時要有“全局”。在譯莎之前,朱生豪已經收集了莎劇的各種版本、諸家注釋以及莎學的資料并加以比較,還研究了表演藝術,評析和話劇等,這些準備工作讓他逐漸在腦海中形成了自己對莎士比亞戲劇集的獨到見解。
2.2 朱生豪的“神韻說”
朱生豪認為在動筆過程中,要嚴格把握翻譯的標準,即保持原作之“神韻”,忠實傳達原文之“意趣”。 羅新璋在《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中指出: “朱生豪譯筆流暢, 文辭華贍, 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韻, 傳達莎劇的氣派。”(羅新璋,1984)依我所見,朱氏的譯文之所以能夠保持原作的神韻,完全得益于他選擇了口語化的白話文風格。試以《哈姆萊特》劇中的一個片斷為例:
原文:POLONIUS Away, I do beseech you both away, Ill board him presently, O give me leave.
朱譯:
波洛涅斯: 請陛下和娘娘避一避;讓我走上去招呼他。( 莎士比亞,1954 )
這句話是大臣波洛涅斯向國王和王后請求試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瘋時所說,朱生豪在翻譯時,沒有采用逐字直譯的方法,而是與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相結合,把“you both”翻譯成了“陛下和娘娘”,讀來符合語境, 親切自然,不僅體現了說話人的身份地位又突出了說話人的情感色彩。
3.讀者喜愛朱生豪的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原因
3.1意譯為主的口語化翻譯策略,讀起來通俗易懂
在翻譯方法上,朱生豪主張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選擇更有利于讀者接受的文字表述。因此,朱生豪在莎劇翻譯中采取傾向于意譯為主的口語化的翻譯策略。不受原文個別字、詞、句的局限,在遇到一些不符合讀者思維習慣的場合時,會適當加以調整或改造,使其恰如其分地再現了劇中角色的不同身份,使讀者能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例如在《哈姆萊特》中的一段場景中:
HAMILET: How chances it they travel? Their residence both in reputation and profit was better both ways.
朱譯:
哈姆雷特:他們怎么走起江湖來了呢?固定在一個地方演戲,在名譽和進益上都要好得多哩。( 莎士比亞,1954 )
朱生豪沒有把“travel”直譯為“旅行”,而是譯為“走江湖”,這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貼切自然,符合中國讀者的表達習慣,如果譯者逐字逐句直譯的話,那么讀者將不會明白劇中人物想要表達什么,并讓人萌生出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由此可見,朱生豪在翻譯中充分利用了漢語表達的優勢,不拘于原文的語言細節,從而提高了中國讀者的接受度,被廣大讀者所喜愛。
3.2優秀的譯者孕育出好的作品
譯者翻譯一部文學作品,不僅需要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還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除此之外,翻譯的目的也是極其重要的。朱生豪譯莎是基于當時日本人就中國沒有莎士比亞譯本而譏笑中國文化落后的背景,秉承著一顆濃濃的愛國熱情,他把濃濃的憂患之思化入譯文的游走之中,并在深沉與悲愴的譯莎中奉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3.3 譯作的內容豐富,可選擇性極大
莎士比亞共創作了三十七部戲劇,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其中包含了對生活充滿樂觀主義情緒的喜劇和歷史劇、重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的悲劇以及具有浪漫空幻色彩的傳奇劇。而朱生豪的一生共譯出了三十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翻譯的作品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其中涉獵的戲劇故事紛繁多樣,故事情節別具匠心、跌宕起伏,迎合不同層次讀者的閱讀需求,讀者閱讀的可選擇性極大。
4.結語
在中國莎士比亞學中,翻譯莎士比亞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朱生豪,作為莎劇翻譯第一人,由于其英年早逝,再加上時代的關系,他并沒有給后人直接留下過多翻譯理論方面的宏言闊論。但是由于朱生豪的譯筆暢酣淋漓,極具可讀性,所以讀者對他的譯作的接受度無疑是非常高的,這不難理解為什么他的譯作一經出版就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和喜愛的原因了。
參考文獻:
[1]羅新璋.翻譯論集[C].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4.
[2]莎士比亞(英).朱生豪譯. 莎士比亞戲劇全集[M].北京: 作家出版社,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