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漢語問候語是漢語問候語的一部分,是對漢語問候語的發展和繼承。本文首先對問候語的定義和研究意義進行界定,繼而再以現代漢語問候語為研究對象,嘗試將現代漢語問候語從語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進行分類,并列舉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用例來佐證。希望可以推動現代漢語問候語研究和漢語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漢語;問候語;詞匯;社會語言學
作者簡介:李詠涵(1992-),女,華僑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是社會語言學及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3
一、引言
問候語,也稱為見面語和招呼語。它簡短而簡單,指的是能夠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并表達對他人的尊重的語言,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口語。關于漢語問候語的定義,郭攀在《問候語說略》中將問候語分為三類:1.招呼語。就是簡單的一聲問候,多是單音詞。例如“嘿”、“喂”、“嗨”等。2.問詢語。如古代陌生人會面時姓名、出生地、年齡、工作等方面的詢問。3.狹義問候語。這里作者又將其分為慣用問候語和情境問候語。還重點強調了身勢問候,如見面點頭、微笑、握手、鞠躬,將其歸為廣義問候語的類型。(郭攀,2003)本文所討論的問候語是指問候語在日常生活中的問候形式。有些研究者如陳曉燕(2003),孟建安、傅碧遠(2000)也把它稱為“招呼語”。本文中我們將從三個角度對現代漢語問候語進行界定:其一,在語法形式上現代漢語問候語是因使用目的不同而出現的問式句和非問式句構成的一種語法形式;其二,在語用學中現代漢語問候語是運用于不同語境下的社會交際用語;其三,在語義內容上現代漢語問候語是表示最簡單、最基本問候的言語行為。
20世紀70年代以來,問候語在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當人們專注于古漢語疑難詞語的考釋和新詞新義的探究時,在王力、呂叔湘、蔣禮鴻、郭在貽等先生的大力倡導下,在蔣紹愚、張永言、汪維輝、李宗江等先生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所做的探索下,20世紀80年代末,學術界像發現了新大陸,進入了常用語演變研究領域(丁喜霞2013)。目前對漢語問候語的研究主要包括漢語問候語的本體研究和與西方問候語的對比研究。其中本體研究包括歷時研究和共時研究,歷時研究主要是研究漢語問候語的歷史變遷,主要關注漢語問候語的起源、變化和發展;共時研究即漢語問候語的特點和類型,以及所反映的社會關系,從橫向截面進行研究??梢哉f,問候語研究涉及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言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等眾多學科。本文試圖通過對現代漢語問候語的觀察探索漢語問候語復雜性。在社會語言學的視閾下,它主要是一種表達和言語行為,也是一種禮貌策略。當然,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也會塑造不同的問候語語境。國外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文獻不夠深入和全面。作為一種人們習以為常、相對簡單且涉及范圍很廣的言語交際形式,在當前社會變遷的情境下對其動態所進行的研究是缺乏的。此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現代漢語問候語的教學必不可少,其往往和詞匯教學及口語教學密不可分,在教授漢語問候語的同時,也在教漢語的文化邏輯,語言形式及非語言形式的問候語都會給學生傳達一些“言外之意”,這些都對其漢語習得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對現代漢語問候語的研究是不可忽視的。西方問候語的對比研究不在本文題目范圍之內,此處暫且不表。
二、現代漢語問候語歷時研究
現代漢語問候語是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白話文中的問候語形式,它的源頭是漢語問候語。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可見的問候語是“無它”。《說文》:“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绷_振玉在《殷虛書契考釋》中也曾說明:在古代,蛇被稱為“它”。因此,甲骨文中的所有銘文仍然使用“不它”和“亡它”字樣。甲骨卜辭中存在大量的證據可以間接顯示“無它”為上古時期的問候語。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大量“無它”的用例,如:
1.戊寅子卜:無它?
2.貞:子漁亡它?
3,.貞:今乙未無它?
4.貞:父乙不它?
“無它?”,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沒有蛇吧”的意思。它,在古漢語中和“蛇”是一對古今字?!八痹趫D形文字和甲骨文中是一種頭部呈三角形的毒蛇的形象。 上古時期,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潮濕,草深林密,蛇蟲出沒,犀象成群,“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五蠹》)。這些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上古時期,“它”對人類的侵害以及人們恐懼蛇的心理。
從周代開始,漢語書面上開始出現了習慣性的問候語,問候語的形式也豐富多樣起來,并且根據場合和語境的不同也有所區別。 首先,先秦以來的典籍中記載較多的是“無恙”“無恙”又作“亡恙”“毋恙”,意思是詢問“沒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吧”。例如:
5.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戰國策·齊策》)
6.凡人相見及通書,皆云‘無恙(《史記·刺客列傳》)
7.《三國演義》中“無恙”的用例很多,如:操從其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云長曰:“將軍別來無恙!”;玄德曰:“賢弟別來無恙??;肅見布曰:“賢弟別來無恙!”;玄德接入,禮畢,孔明先明曰:“龐軍師近日無恙否?”;干曰:“公瑾別來無恙!”。
從這些文獻中的用例可以看出,“無恙”及其變體作為古漢語中的問候語,在古代使用得是非常廣泛的?!盁o恙”的特點是:形式較簡單,采用反問句式,內容涉及對方的生活狀況,風格比較莊重、嚴肅。我們認為,大體可以看出,現代漢語中出于關心他人的問候形式如“吃了嗎”、“去哪兒”、“身體怎么樣”之類,與自古以來的“無恙”是一脈相承的。
另一個古漢語中比較常見的,尤其是明清后期常用的問候語是“給……請安”或“請……安”。“請安”是問候的一種形式,出自于遼金,是下對上,幼對長的一種禮節,后世也一直長期沿用。(楊振國,1996)發展到請代,“請安”就逐步成了單純的口頭問候形式。其變體還有“請……金安”等。很多文獻中也有“請安”的用例:
8.三公子道:“這又奇了,有甚么話說?”留四公子陪著客,自己走到廳上,傳他們進來。那差人進來磕了頭,說道:“本官老爺請安。”隨呈上一張票子和一角天文。(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9.”賈璉忙道:“這必得我親身取去。再我這幾日沒回家了,還要給老太太,老爺,太太們請請安去。到大哥那邊查查家人們有無生事,再也給親家太太請請安 。"賈珍笑道:“只是又勞動你,我心里倒不安。”賈璉也笑道:“自家兄弟,這有何妨呢?!保ú苎┣邸都t樓夢》第六十四回)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漢語進入了現代漢語的發展階段,漢語的問候語也隨之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式和特點。在五四到 1949 年的那段時間里,“請安”被繼續作為口頭問候語而廣泛使用,而“稱謂+好”的形式也使用得逐漸頻繁起來,表現在書面問候上,則為“問……好”、“向……問好”的形式。諸如:
10.敬問近好! 毛澤東《致肖軍》
11.劉叔叔向奶奶問好。《弟弟的生日》
12.賀龍到姐姐面前,向姐姐施禮問好?!都t海忠魂》
“請安”在現如今已經很少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皢柡谩钡氖褂妙l率雖然不高,但仍然為人們所使用。可見問候語的發展是動態變化的。在介紹了漢語問候語的來源和發展后,我們將具體討論一下現代漢語問候語。
三、現代漢語問候語共時研究
漢語的問候語作為常用口語的一種其表達方式是不固定的,問候者說什么,要以對話者的身份以及所處的語境而定;語言結構也是不固定的,帶有很強的隨意色彩。所以,漢語問候語的確切數量是無法估計的。以問候語“您好”、“你好”為例,現代人越來越多用“您好”、“你好”來打招呼,但使用范圍并沒有擴散到整個社會,這種問候比較正式,含有尊重、尊敬的色彩。一般會認為這種問候方式是借鑒國際上的說法,源于外語的直譯。事實上,中國人以前也有用“請安”作為問候語,尤其是對部屬和上級的問候。如:
13.那日賈蕓到府上說:"給璉二爺請安 "。門上的說:"二爺不在家,等回來,我們替回罷。"賈蕓欲要說"請二奶奶的安",生恐門上厭煩,只得回家。(曹雪芹《紅樓夢》第一零四回)
實際上,“您好!”、“你好!”多少也含有這層意思。接下來,我們主要從現代漢語問候語的句類、交際類別和限制因素三個角度簡單概括出現代漢語問候語在語法、語義和語用方面的一些特點。
(一)現代漢語問候語的句類
現代漢語問候語采取問式和非問式兩種句類。問式句類的使用目的是不明確對方即將進行的動作,語氣是不肯定的;非問式句類的使用目的是已明確對方即將進行的動作,所以語氣是肯定的。
1、問式如:
14.吃了嗎?(早、中、晚吃飯時間相遇)
15.去哪兒???/去哪兒玩???(對方出門去)
16.下班了?(對方回家)
17.接孩子?(對方去學校)
18.最近還行?(對方狀態看起來不錯)
2、非問式如:
19.天氣真熱。(對方扇扇子)
20.今天菜不錯。(對方在吃飯)
21.買東西。(對方在商店)
22.回家去。(對方從外邊回來)
23.洪老師。(見到洪老師)
(二)現代漢語問候語的交際類別
除了句類上的差別外,從交際的角度出發,現代漢語常用問候語還可以分為三類:
1、探詢式。交際過程中如果在很短的時間內相遇,經常這樣招呼“您吃了嗎?”“去哪兒?”“干嘛去呀?”“出去呀?”。
2、明知故問式。交際時已經知道對方即將進行什么動作或活動,然后說出對方即將進行或正在進行的事情:“吃飯去???”“買菜去?”“回來了?”。
3、把稱呼用作問候語。例如見面時稱呼別人“李經理”、“張先生”、“趙女士”,帶有莊重的語體色彩,同時也代表著說話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小妹”、“小弟”、“阿姨”則是以親屬稱謂來稱呼陌生人的一種問候,具有輕松、隨意的色彩;“老李”、“小張”則具有親切、熟悉的色彩,有時甚至是小朋友也這樣互相稱呼對方。
此三類形式在現實生活應用時往往不要求對方進行準確回答,或者僅僅需要簡單點頭表示同意,或者重復問句應答,目的在于維持會話雙方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現代漢語問候語的限制因素
1、時間因素的限制?,F代漢語中,人們問候“您(你)早!”“老師早!”此類問候語只在早晨或中午12點之前使用,意思是表示“早上好!”或者“您來(起)得真早!”。如:
24.羅大爺有涵養,他每回在院里見了我,都主動向我打招呼。比老北京人的禮數還周到:“您早啊 。”“吃飯了嗎?”什么的。(施亮《黑色念珠》)
另外,一句具有中國特色的問候語“吃了嗎?”也受時間限制,多用在三餐前后。不是用餐時間一般很少使用,而且主要用在熟悉的人之間。這句話在漢語教學中有時就會因為文化差異而引起誤解,在有些文化的理解中,會被認為這樣的問候是不合適的,從而對中國人這樣的問候表示疑問,需要稍微進行解釋。
2、具體場景因素的限制。比如春節期間,人們見了面都以“過年好!”、“新年好!”“年好!”等作問候語,因為中國人對農歷新年比較重視,因此此時的問候增添了節日的元素。中國人的交際很符合“禮貌原則”,有時以稱贊的話來問候對方,如“今天真漂亮!”、“真是太棒了!”、“你真能干!”等等。中國人的問候語還體現出沒話找話的客套寒暄,以免在無話可說的情況下尷尬。如:
25.雨欣跟著于紅從外面走了進來,叫道:“陸師傅。”陸師傅說道:“小孫,你來了?”于紅指指辦公桌對面那張椅子道:“請坐吧。”(顧偉麗《親情樹》)
此句中,說話人以對方的姓氏和職業作為問候語,對方知道或是看到對方已經到了,仍然要問“你來了?”。長期以來,這種問候并不會很快地從人們的口頭語言中消失,還要在以后為人們所用。
(四)非語言的問候。
以上都是語言問候型,實際生活中還有非語言問候型,即僅運用表情、身勢等伴隨動作完成人際互動,甚至不需要通過言語行為,最典型的是點頭和微笑?,F代人相遇時通常會揮一下手或見面“嗨” 一聲以示問候。
四、小結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問候語也是如此?,F代漢語問候語歷經時代演變成為今天的模樣,本文從歷時和共時兩個角度粗略描述現代漢語問候語,試圖總結出一些規律和進行一些分類。漢語問候語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我們將會運用更多現代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對現代漢語問候語進行更為完善的分析和記錄。
參考文獻:
[1]郭攀. 問候語說略[J].語言文字應用,2003,01:110-115.
[2]袁蕾. 當代問候語變遷的心理基礎透視[J].開封大學學報,2001,04:15-17+35.
[3]楊振國. 漢語問候語的文化訓釋[J].鹽城師專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2:39-43.
[4]徐強. 現代漢語問候語研究[D].華僑大學,2012.
[5]周旋. 漢語問候語及其教學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
[6]龍又珍. 現代漢語寒暄系統研究[D].武漢大學,2009.
[7]袁梅. 淺論漢語問候語的歷史流變及其文化內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6:131.
[8]蔣棟元. 問候語“無它乎?”的文化解讀[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