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秀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边@是中央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繼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之后,黨中央提出的又一具有深遠意義的發展理念。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充分發揮鄉村的主動性,改變過去鄉村從屬于城市的現實,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城鄉關系,標志著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轉變。
1 鄉村振興的現實問題
1.1 城鄉收入差距較大。我國改革開始于農業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推動了農業農村的極大發展,農民的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長到2016年的12363元。為解決“三農”問題,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努力建設美麗鄉村,極大地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但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16年城鄉收入比達到2.72∶1。
1.2 產業結構不合理。雖然近幾年來,我國加大對“三農”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產品質量不能滿足群眾的高層次消費需求;農產品加工業滯后,導致附加值低,農產品增值困難;農村技術推廣、農資配送、農產品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等服務業,遠遠不能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目前在一些地方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一二三產業沒有實現融合發展。
1.3 生產效率效益低。改革開放以來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只有承包,并沒有聯產。除了國營農場之外,中國農村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一家一戶”的分散小生產方式,無法實現機械化生產。農業效益非常低,主要是由于在國家產業政策上,農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成為犧牲品。無論種糧還是養豬,都是所獲無幾,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造成了農業的毀滅性挫傷。
2 鄉村振興的重點突破
2.1 突出產業發展。產業發展是農村振興的基礎。農業沒有納入現代產業體系,也就無法實現現代化??山梃b臺灣農業發展模式,造就大批的農副產品基地,食品工業基地,旅游產業基地。臺灣在七八十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時,統一、鼎新等食品工業的崛起,帶動了農業的發展,將農業納入現代產業體系。要跳出單一的農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把生產要素重新組合起來,實現特色農業從規?;N植到品牌化銷售,發展農產品加工——農業工業化,通過產業延伸,發展旅游等服務業。從而促使不同業態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就地解決農村富裕勞動力,豐富了農村社會經濟生活。讓農業成為有錢可賺的產業,由此帶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讓鄉村成為人們向往的美麗家園,實現新時代鄉村現代化。
2.2 突出支持農村政策保障。過去生產要素從農村流向城市的渠道是暢通無阻的,目前生產要素從城市流向農村則受到了諸多限制。為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要順應城鄉人口流動趨勢,盤活鄉村閑置建設用地,簡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審批程序。對村莊整治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允許集體經濟組織之外人員使用,用于農村產業發展。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造條件和出臺優惠政策,支持鄉村旅游、農家樂、民宿、鄉村圖書館所需資本的紛紛涌入。要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打破農村集體的封閉性,建立農村開放的發展制度環境。要加大資金投入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創造硬件環境。
2.3 突出特色村鎮試點帶動。鄉村振興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載體,把鄉村優美環境、人文風俗、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等進行集聚,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打造獨具特色小鎮承載產業與人口,吸引城市資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費的外溢,把小鎮融合到鄉村中,也從根本上增強了鄉村的內生發展能力。2016年和2017年住建部分別公布了127年和276個中國特色小鎮,2017年6月,江蘇啟動45個村莊進入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率先實踐。開展特色村鎮建設的試點,總結經驗進行推廣,從而帶動全國村鎮建設。
2.4 突出規模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大力培育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適度發展規模化經營,以推進農業的規模化效益,進一步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未來發展對策就是推行所有權、承包權與經營權的分立,農民可以自由合作組建農莊,按照股份或者農地分紅,進行真正的“聯產”,實現農業規?;蜋C械化。同時,在目前我國現有土地制度下,破解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巨大隔閡、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最好方式,就是隨著農業生產專業化分工的快速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堅持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的體系。
2.5 突出鄉村治理。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當前在村民自治方面,我國各級政府和干部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始終沒有站在村民自治的高度,對于自己的工作角色把握不準,不相信農民的智慧,習慣于為農民作主,我們要相信農民的自治能力。同時,在依法治理和自治的基礎上,要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重視道德的作用。當時韓國農村建設了大量新村會館、村民會館等文化設施。通過講課、讀書、討論等形式,向農民灌輸正直誠實的價值觀,使農民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團結協作精神和良好的生活態度。我們要通過創新載體和方式開展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勤勉、自強、團結和奉獻的新型農民。
可以預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將極大地改變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面貌,真正讓農村成為安民樂業的地方,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賺錢的產業;必將促使農業現代化趕上工業現代化步伐;必將助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162100中共甘南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