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照龍
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縣的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1 要加快產業化步伐
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從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落實對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重點培育與農民建立穩定產銷協作關系、對農民增收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促其上規模、上檔次發展;實施品牌整合戰略,按照市場運作規律,圍繞我區主要農產品和特色產品,在積極開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申報工作的同時,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以品牌帶動產業發展;實施農產品流通戰略,著力抓好農產品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建設,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博覽會和展銷會,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2 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
積極推進農業生物質產業發展,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等再生利用技術,大力推廣“綠色種植-產品加工-生態養殖-沼氣能源-有機肥料”、“綠色種植-生態養殖-食用菌栽培-有機肥料”等生態循環模式,優化循環農業產業鏈條,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3 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布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著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4 要加大支農惠農力度
①要繼續加大“財力支農”力度。建議政府加大相關配套資金的投入,不斷開辟新的農業投入渠道。抓住當前有利時機,以“以煤補農”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三農投入保障機制。要將生產救災資金列入預算,增強農村防災救災能力。②要切實加快“科技興農”步伐。要依靠科技“做大”,推廣農字號規模產業;要依靠科技“做強”,鼓勵各鄉鎮發展富有地方特色、具備市場競爭優勢的農字號產業;要依靠科技“做精”,借鑒蠶繭產業的發展經驗,在“向科技要質量,以質量打品牌,靠品牌生效益”上下功夫,切實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要求,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③要繼續推行“政策惠農”措施。推廣町店、固隆等鄉鎮的農產品收購“價格保護”經驗,有效降低農民參與種養殖業的市場風險,加快農業特色化建設。農業部門要建設農技服務網絡,增強農業執法隊伍力量,堅決打擊坑農害農案件,維護農村群眾切身利益。
5 培育新型組織模式,加強服務體系建設。
5.1 創新經營主體,培育扶持新型組織。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證農民合法權益的情況下,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農業企業四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快制定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的認定標準,并在資金扶持、政策補貼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快農業發展方式向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轉變,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完善土地流轉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土地流轉的長效機制,促進土地集約、規模化經營,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5.2 加快推進合作化進程,規范合作社管理。建立、培育一批規模大、發展前景好的專業、互助、經營、股份等多種形式合作組織,帶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發展;打造產業基地(園區),強化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發展的產業體系,推進全市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加大合作社的規范化管理,實施必要的行業監督,提高合作社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法律化水平,促進合作社健康規范發展。
5.3 培育專業服務組織,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培育壯大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提升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資配送、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能力;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管理,規范服務行為,提升農村經紀人、專業經紀公司、專業營銷公司服務管理水平,解決農業生產與消費脫節的問題,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健康發展;搭建農業信息平臺,提供種植信息和農產品銷售信息,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開展代耕、代播、代收等專業服務,鼓勵大型機械跨區作業。
(作者單位:152101黑龍江省望奎縣火箭鎮農村經濟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