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蘭英
農村土地流轉是新時代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有能力的農民進行規模化經營的產物。本文對互助縣土地流轉特點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并提出了政府引導規范進行土地流轉,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
1 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特點
互助縣共有19個鄉鎮,294個行政村,農業總人口35.25 萬人,耕地面積 64368公頃。截止2017年底,耕地流轉面積為13080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20.3%,流轉后的土地主要用于種植露天蔬菜、馬鈴薯、中藥材、飼草等經濟效益較高的作物,從總體看,我縣的土地流轉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1.1 流轉形式多樣?;ブh土地流轉形式有出租、轉包、互換、入股、等形式,呈多樣化,但以出租為主,近幾年又出現代耕(委托耕種)新流轉方式,有90.6%屬于這兩種形式的流轉。并且流轉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面積也逐步擴大,以達到6086.6公頃,為流轉面積的47%,較前幾年相比,增幅很大。
1.2 流轉期限長短不一。互助縣土地流轉期限以短期流轉較為普遍,一般在三至五年之間,較長時間的流轉很少,這種流轉期限過短的現象,不利于轉入方做有效的土地投入,也阻礙著我縣農村土地的流轉的縱深發展。
1.3 流轉方向發生變化。較以前相比現在的流轉以專業合作社、企業化生產經營、家庭農牧場等種植大戶為主。流轉的土地用于專業化生產的勢頭強勁。
1.4 流轉后土地集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以特色種植農業為主導,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使分散經營逐步向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轉化。
2 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互助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工作,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但是土地流轉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已成為農業發展新跨越的一個最重要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2.1 干部群眾思想認識不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由農戶和業主自行協商,鄉村干部缺少參與,加之農民對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之間的關系認識不透徹,土地流轉還縮手縮腳,也缺乏公平高效、信息完備的土地流轉市場來引導。
2.2 傳統思想觀念束縛了農村土地流轉?;ブh大部分耕地在淺腦山地區,,土地仍是這里農民賴以生存的主要來源和生活保障,大多數農民戀土情結較濃。加上各項農業補貼,土地收益得到提升,農民把土地看得更珍貴,即使外出務工、經商,也舍不得將土地流轉出去,從而限制和影響了土地流轉。
2.3 服務體系不夠健全,流轉管理機制比較薄弱。鄉鎮流轉機制不健全,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缺少專職工作人員和負責人,對土地流轉難以進行有效的指導,農民自行流轉行為不規范,制約了土地的有效流轉。
2.4 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缺失制約了農村土地流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農民擔心土地的長久轉出會給將來的生存造成影響,加之土地流轉費用增幅難以掌控,造成流轉時間偏短,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轉市場。
3 引導農村土地規范流轉的對策及建議
3.1 統一思想認識,形成工作合力,解決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問題。通過深入貫徹實施《物權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使之了解政策,消除誤解,認識土地流轉對推進高效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意義和作用,轉變經營理念,解除農民流轉土地的心理障礙,促進土地流轉市場的形成。
3.2 明確工作職能,搭建服務平臺。各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服務機構,要明確職能、強化責任,充分發揮流轉服務平臺作用,提供土地評估、政策咨詢、合同簽訂、檔案管理、矛盾調解等服務工作,完善土地流轉手續,防止糾紛發生。
3.3 創新流轉模式,促進規模經營。在目前出租、互換、委托耕種、入股、轉包等形式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實現土地規模經營。一是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二三產業發展快,土地較多的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提高經濟效益。還可以參照外地土地流轉運行模式和經驗,在互助縣組建“土地股份合作制”流轉模式,對創新發展的村或農戶個人,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補助資金。二是推進“委托流轉”方式。通過土地委托流轉機制的建立,進一步理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關系,并保障農民承包土地收益鏈的延伸。在實際操作中,對多數承包農戶要流出土地、部分承包農戶要自己經營的村,村級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和服務作用。對不愿流轉土地的農戶,可以在保證農戶權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下,以其承包土地數量、質量不下降為原則,并適當給予經濟上優惠,采取“土地互換”方式,調整種植田塊,解決“插花田”問題,促進土地集中整村連片的流轉。
3.4 規范流轉行為,實現有序發展。按法律規定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秩序。做到流轉程序合法、合同規范、手續完備、確保土地流轉規范健康有序發展。一是規范土地承包管理,及時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檔案資料,逐步推進土地承包和流轉管理信息化。二是規范土地流轉合同,指導農戶簽訂統一規范的合同,防止糾紛發生。三是規范土地流轉的利益補償機制,科學測算地租、地價。
3.5 完善土地流轉獎補機制。一是建立財政專項獎補資金。根據互助縣實際和工作目標要求,每年安排一定的土地流轉專項扶持資金,主要用于鼓勵農民長期流轉土地、建設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和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和促進農民流轉土地,切實解決土地流轉供給不足和難以集中連片的問題。二是加強信貸支持、落實用地政策。引導農商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加強對規模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把規模經營主體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解決規模經營主體季節性、臨時性所需生產經營資金不足問題。
(作者單位:810500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農村經濟經營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