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強 李軍遠 薛文喜
林下經濟作為當今時代下一種新型的農林牧產業結合發展模式,對有效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增加農民的就業渠道以及促使林地生物不斷趨于多樣化發展等起到了十分積極的影響,同時,對促進社會經濟以及農業經濟發展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 林下經濟概念及發展意義概述
林下經濟主要指的是,經由對林蔭優勢以及林下土地資源實施充分利用的方式,實施各種林下養殖以及種植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操作,進而轉變農林牧各產業的發展模式,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及協調發展等美好愿望。
“林下經濟”概念被首次提出是在2007年,同時,據有關人員指出,林業與生態建設中最主要的內容即為改善民生服務林改,而想要實現該進程,就需要重視發展林下經濟技術。基于此,發展林下經濟不僅有助于促進林業經濟發展,也有助于大幅度提升農民的實際經濟收入,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具有積極意義。
2 林下經濟現狀分析
2.1 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
以A市為例,從生產方式層面進行分析,可將該市的林下經濟劃分為林下養殖以及林下種植兩類。具體包括林畜以及林菜等多種經營模式。其中,據有關調查顯示,基于加強防疫的條件下,養殖肉鴨的增收額為每平方米17元,養殖雞的增收額為約為養殖肉鴨的4到5倍左右;養殖鵝的增收額為養殖肉鴨的3.5倍左右,基于此,結合市場行情以及群眾喜好實施分析,從事林下養雞以及養鵝,獲取的經濟效益相對更高。
2.2 存在問題較多
同樣以A市為例,該市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也存在較多的困難以及問題。第一,現下該市的林下經濟發展規模依舊較小,全市范圍內的林下經濟總面積約為12623.5hm2,僅占該市總林地面積的百分之三左右。同時,縣區間的林下經濟分布缺乏均衡性,個別縣林下經濟的總面積甚至高達其他縣的400倍左右。
第二,缺乏充足的基礎設施以及資金支撐。首先,基于缺乏充足的啟動資金,該市在剛開始發展林業經濟時便舉步維艱;其次,基于各種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缺乏完善性,且缺乏對其進行合理配置,導致諸多現代化的種養方式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宣傳以及推廣,致使現如今的多數種植以及養殖戶,始終探尋不到適宜的方法以及時機,擴大養殖、種植規模,不利于推進A市林下經濟的整體發展進程。
3 促進林下經濟可持續生態發展的有效措施
3.1 探尋多種有效的技術途徑
第一,依照各地方區域的林下土壤特性以及氣候特點等,引進、試驗以及篩選多種市場潛力較大,可制造較高經濟效益的珍稀植物品種。第二,對引進的各類新品種加以有效分析,探尋出多種有效的豐產、種植技術等,并基于相應地方區域實際特點,設計出實效性較高的栽培技術規程。第三,在種植新品種的同時,仔細觀察其對于林木的影響,并經由合理實施對比試驗的方式,計算以及總結出相應的理論以及實踐數據,有助于更好的明晰大范圍推廣新品種的價值以及風險,并研究出多種有效的風險規避措施。
第四,嘗試養殖家禽等動物以及菌類等,并基于有效研究以及推廣的方式,促使各林下養殖農戶了解正確的養殖密度,有助于大幅度降低農戶的總體飼養投入成本,促使肉菌等產品的質量以及產量提升,對提升各農戶的經濟收益具有積極影響,對促進林下經濟可持續生態發展進程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第五,對新品種的市場形勢等實施有效分析,進而建立起針對性較高的營銷體系,有助于促進林業經濟發展。
3.2 制定有效的發展規劃
首先,遵循“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明確各地方區域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路以及具體目標。并在制定規劃時,注重將推進集體林權制度進程與促進林下經濟發展加以有機結合,同時,力求可以依靠發展林下經濟,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腳步。其次,養殖禽畜等動物,應注重擇選距岸堤水庫等飲用水源地較遠,且具備良好通風條件的區域,此外,相應區域的林分郁閉度應保持在0.6到0.7之間,在進行林業森防操作時,應注重采取多種實效性較高的割裂措施,有助于確保生態安全。最后,應擇選適應林地肥力條件且喜陰的小雜糧等農產品,實施具體的林下種植操作,有助于更好的激發林下經濟的發展潛力。同時,也應已按照群眾的基本喜好,以林間種植以及林下養殖為中心,對種養模式實施有效擇選,有助推進林業經濟可持續生態發展進程。
3.3 提升服務質量
有效提升林業經濟的發展質量,需要依靠政府部門充分發揮協調性,以及創設起農、林、畜統一管理的協同機制來實現。同時,需要打破部門界限,對林地資源以及資金實施合理配置,積極鼓勵林下產業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以及科技創新,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培育出規范化的市場營銷組織,并組建行業協會,實施良好的經濟人隊伍培養操作,對市場實施深入的研究,創設起實效性較高的市場預警機制,促使群眾可以更及時、全面的掌握市場行情,有助于更有效的規避市場風險,促進林下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1.154400 黑龍江省樺南縣雙龍林場;2.154400 黑龍江省樺南縣柳毛河林場;3.154400 黑龍江省樺南縣雙龍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