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志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定并執行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保護環境不僅關乎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影響著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農民增收致富意識的增強,以及廣大消費者對“菜籃子”的需求,致使畜禽養殖業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農村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但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規模以下的養殖戶越來越多,這些都是自發的面向市場需求而發展的,有的地區養殖總量超過環境容量,普遍缺少畜禽糞污防淋、防滲、密封的污染防治配套設施,加之農民重化肥輕有機肥,大量畜禽糞便、污水等廢棄物得不到有效處理并進入循環利用環節,導致環境污染。
1 規模以下養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的污染源普查動態更新數據顯示,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量在全國污染物總排放量中的占比有所上升。可見,畜禽養殖污染物減排已不容小覷,攸關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攸關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
規模以下養殖戶大多對糞便、病死畜禽、廢水等廢棄物處置不當,致使大量病原體、高濃度惡臭氣體、粉塵等危害畜禽健康,甚至導致疫病,直接威脅生產安全,威脅群眾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規模以下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也常常引發社會問題,如由于散發惡臭氣體或污染水源等原因導致農村地區的民事糾紛,由此而產生的環境信訪已成為農村環境信訪總量中的第一位,因此必須加強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業環境保護力度。
2 我國對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業的立法存在空白
2013年10月8日國務院第26次常務會議通過并于2013年11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43號公布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頒布之前,我國還沒有國家層面上的專門的農業環境保護類法律法規。長期以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監管無法可依,僅有的原環保總局2001年頒布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效力有限,無法作為進一步強化環境監管的依據,導致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設施配套率低,環境管理不到位。此外,環保部門的規章也無法協調更多力量、出臺更多的政策措施推動畜禽養殖廢棄物水平的提高。《條例》頒布后,對規模以上的畜禽養殖業的布局選址、環評審批、污染防治配套設施建設等前置環節做出了規定,對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利用途徑等環節做出了規定。這些規定,貫徹落實了國家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要求,從根本上對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為以環境保護促進產業優化和升級、促進實現畜禽養殖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目前我國農村存在大量規模以下的畜禽養殖業,這些都是農民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以及當地的市場供求自發發展的,也是他們增加家庭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條例》沒有明確的法規規定限養或不允許養殖,劃定的禁養區范圍有限、鄉鎮、街道和村委會管理乏力,以致發生環境問題糾紛時,無法可依。使用環保法四個配套辦法進行處罰又顯得處罰過重,例如:山東某地,一戶規模以下養殖戶隨意傾倒糞便等廢棄物,污染了環境,當地環保執法部門給予了10萬元的處罰,這個處罰直接導致農戶破產,嚴重影響了農村家庭經濟的發展。
3 對規模以下養殖加強環保力度的建議
3.1 以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各地都要制定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做好規模以下養殖的管理,農村的居民生活區與畜禽養殖區必須分離,所有建制村都要做好規劃,在居民生活區以外規劃出養殖區。
3.2 鼓勵農民成立養殖合作社,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強環保配套設施建設,種養結合,對養殖產生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提高畜禽養殖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綜合效益。
3.3 國家應減少對化肥使用的補貼,推廣綠色增長模式,鼓勵使用有機農家肥,并給予使用有機肥補貼,使大量畜禽糞便等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從而減少對農村環境的污染。
3.4 修改《條例》,明確規模以下養殖業的管理辦法,使基層執法部門有法可依。
3.5 加大宣傳教育,提高養殖業主的環境保護意識。
環境保護就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類生活、生產建設活動使自然環境惡化,進而尋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類因素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并努力改善環境、美化環境、保護環境,使它更好的適應人類生活和工作需要。換句話說,環境保護就是運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后代。規模以上或以下養殖業的發展都是推動農村振興的產業,《條例》已經對規模以上的養殖綜合利用的激勵措施做出了規定,如對污染防治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設施建設進行補貼、對有機肥購買使用實施不低于化肥的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利用廢棄物生產沼氣以及發電上網等,這些措施也可以給予規模以下的養殖,這樣才會推動規模以下養殖產業發展走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和低碳農業的路子,徹底解決污染環境的問題。
(作者單位:135100吉林省通化市輝南縣環境保護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