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



摘要:姓氏是人類文化進程中標志的人群血緣系統(tǒng)的遺傳性符號。四川省樂山市的馬邊縣和峨邊縣是彝族聚居地區(qū)之一,這一聚居地的彝族,多是從大涼山搬遷過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部分彝族姓氏已經(jīng)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本文主要介紹馬邊縣、峨邊縣的彝族姓氏概況,當?shù)夭糠忠妥逍帐系膩碓匆约安糠中帐献冞w。
關(guān)鍵詞:小涼山彝族;姓氏概況;來源;變遷
姓氏是人類文化進程中標志人群血緣系統(tǒng)的遺傳性符號,而姓氏文化是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姓和氏在先秦時期代表的意義各不同。《說文解字》中解釋:“姓,姓者,人所生也”,由此可見,姓字從女從生,其出生的血緣關(guān)系清楚說明同姓的人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后裔,所以姓是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guān)系人群的標志。而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分支,是由于人口增多,氏族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而發(fā)生的分解,是地位身份的象征,主要指代的是父系社會。而到秦漢時期,姓與氏才逐漸合而為一。由此可以看出,姓氏文化源遠流長。研究姓氏文化,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也能對部分即將消失的姓氏進行保護。這有利于同一宗族的人對祖輩根基的認同,促進同宗族人的團結(jié),也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彝族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其姓氏形成的歷史也相當悠久。其起源時間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而且彝族的社會等級制度十分嚴格,姓氏在制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別婚姻、別等級”的重要依據(jù)。但在解放之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彝族的奴隸取得解放,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姓氏,有的家支的姓氏也因各種因素而發(fā)生了改變。2018年,筆者率隊赴四川樂山周邊的馬邊縣和峨邊縣等地進行實地走訪調(diào)查,初步了解樂山馬邊縣和峨邊縣等地的部分彝族人民的姓氏起源,以及加之姓氏而發(fā)生改變的影響因素,為深入了解彝族文化提供一些參考。
一、馬邊縣和峨邊縣彝族姓氏的概況
彝族是一個內(nèi)部等級森嚴的民族,等級分類有黑彝、白彝、紅彝以及安家奴隸或鍋莊奴隸等。在峨邊縣和馬邊縣,主要分布的是黑彝和白彝。雖分有黑彝和白彝,實則是一家。傳說黑彝家的祖先因為誤娶了丫鬟為妻,為了不影響其社會地位,便將丫鬟所生之子貶為白彝。其次,峨邊縣與馬邊縣的彝族人民都是古侯、曲烈的后裔,是從大涼山遷居而來。
(一)馬邊縣黑彝和白彝概況
彝族不論黑彝還是白彝,其家族都是以家支相稱,彝族語譯為“此威”。家支是“家”和“支”的總稱,“家”下分若干“支”,“支”下有“房”。
1.黑彝家支及分布
馬邊縣的黑彝家支有同屬于古侯系的烏拋家、恩扎家、水普家和阿紫家和同屬于曲烈系的水洛家。具體概況如表1:
2.白彝家支概況
白彝家支又稱吉伙家支。擁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吉伙家支遍及縣境內(nèi)。例如:木古惹古、俄木惹古、魯旗惹古、吉立惹黑、吉克惹石、伙俄惹石、黑波惹石、俄其曲別、啥馬曲別、阿侯底惹等等。以木古惹古家支為例。木古惹古是彝族祖先古侯的后代,來自云南昭通昭陽區(qū)滋滋普烏阿普篤慕來到?jīng)錾降淖訉O。木古惹古共育有九代:(見表2)
在彝族的家支中,當一個家支經(jīng)過數(shù)代發(fā)展壯大后,可選擇自成一支而獨立出去,獨立出去的家支的姓以當家人的名來定。木古惹古家支的長子紫曲這一支分支四次:(見表3)
其中三子克惹家支中的三子克惹吉俄后又兩次分支,以父親的名“吉俄”為姓,第一次為吉俄惹夫,第二次為吉俄甲巴。從這里不難看出,當一個家支獨立出去后,其姓則是來自于名。與此一樣的還有木古惹古的第四子莫恩家支,莫恩家支共育有七子,其中第五子莫恩布薩指木古布薩獨立出去后,以名“布薩”為姓,后育有五子:(見表4)
馬邊縣的另一大家支央古書布。央古書布家支是彝族沙瑪土司后裔的統(tǒng)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為彝族文化的發(fā)揚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彝族地區(qū)流傳這樣一句話,天上的鳥兒多,地上的央古書布后裔多。央古書布是一個大家族,因此家族分支后有許多姓氏,比如:沙瑪曲比、沙瑪俄比、沙瑪諾布、吉則、吉覺、吉嘎、菩提、哦史、吉木等有28種姓氏,而且這些姓氏都是直接由人的名字轉(zhuǎn)變而來。央古書布由于誤娶了下等級妻子,為了自己的尊嚴和社會言論,就將其后裔貶為曲伙,即就是所說的白彝。但畢竟是自己的后代,也有血緣關(guān)系,央古書布為了讓后人不受委屈,就讓后人從事畢摩工作。現(xiàn)在許多央古書布的后裔依舊從事畢摩一職,祖輩的的姓由名轉(zhuǎn)化而來,后輩取名時則多與畢摩有很大關(guān)系。
(二)峨邊彝族概況
峨邊彝族是一個整體的民族,但其中也分為不同的家支。在峨邊,家支的彝族語叫“此威”,意為同祖先的弟兄,即是父系血緣集團。現(xiàn)居峨邊的彝族主要有十三支。黑彝家支主要有甘家、海格家、水落家、烏拋家、馬家、底底家、阿陸家等七個家支。白彝家支主要有窮木、魯子、列克、曲別等十多個家支。峨邊彝族也是從大涼山遷來,以黑彝甘家為例。甘家的祖先是普鐵,是古侯系傳到第三十二代分出來的一支。普鐵傳到十六代至娘俄,娘俄生二子,一子為畢日,這是梅格家的始祖,另一子是頂本,是甘家的正宗。
彝族老人中還流傳這樣兩段史話:甘家最早原居住在甘洛,后逐漸從甘洛搬遷到美姑一帶。有一年秋,幾個獵人從美姑越過埡口進入勒烏一帶,即就是今天的峨邊縣勒烏鄉(xiāng)打獵。看到一禾稈上結(jié)滿了粟子,一只鷹站在上面啄食。等鷹飛走后,獵人摘下剩下的粟子,就地撒播。第二年,這幾個獵人又來到勒烏,看到去年播下的種子結(jié)滿了粟子,他們掌握了勒烏能種莊稼的依據(jù),于是決定遷居。從此,甘家就在峨邊定居下來,并逐漸發(fā)展到西河。另一個傳說是:甘家未進入峨邊以前,就有彝族在西河居住,他們能開墾水田、種植水稻,被稱為布谷家。后來由于疾病的傳播,人口幾乎死絕,甘家稱這里為“斯合”,意為不吉利的地方,后來就一直稱作斯合,漢族成為西河。不管是第一種傳說還是后一種傳說,不可否認的是甘家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家族不斷壯大,一些家支就獨立出去,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到金巖、大堡、楊村、白楊、新林、楊河等地。
雖然家支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獨立出去,但并不是意味著從此就斬斷聯(lián)系。彝族習慣法中的婚姻法規(guī)定:“除非已出六代以外,親戚不能結(jié)婚。”也就是說彝族相隔七代以后經(jīng)舉行一定儀式就可以開親,開親之后的兩家就可以結(jié)為親家。雖然相隔許多代人,但他們都認同自己是古侯系的子孫,所以在大、小涼山兩邊都有空的時候,有的家支會舉行家族大聚會,進行交流近期情況,促進各個家支的相互了解。
二、部分彝族姓氏的來源
上文對馬邊縣和峨邊縣的彝族姓氏進行了是整體介紹。但在實地調(diào)研中,有的彝族家族的姓氏與家族傳說和圖騰有關(guān),有的則以家族世代相傳的職業(yè)或某一特點有聯(lián)系。
(一)圖騰成為家支姓氏
圖騰是原始民族在大自然崇拜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圖騰具有團結(jié)群體、密切血緣關(guān)系、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qū)別的作用。彝族是一個有圖騰崇拜的民族,每個家支都有自己的圖騰,它是整個家支美好、崇高的象征,是一個家支的精神信仰。
在樂山的峨邊縣,白楊鄉(xiāng)月河村一組的彝族居民普遍相信姓氏起源的這一傳說:在天地初形的時候,世界充滿了災(zāi)難,而只有一片遙望無際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島。那座小島才是最安全的地兒。當時所有的人們都只能岸邊,遠遠的望著那座島,要想過去只能乘船。而海上只有一艘船,在這艘船的主人姓“司杜”,他可以護送岸邊的人去那個小島,但過河的條件卻是要承認“司杜”家族是他們的主人,過去之后甘愿做“司杜”家族的奴隸。為了去最安全的地方。有些人就卑躬屈膝,承認“司杜”是主人。而另外一部分人,則不愿甘為奴隸,所以不接受“司杜”家的護送。但也為了去到最安全的小島上,他們想盡辦法,最后在各種動物或工具的幫助下,渡過海去。為了感謝那些事物幫他們渡過海,就將那些事物作為他們的圖騰。所以后來的圖騰各不相同,蟲魚鳥獸各種工具都有。如“簡馬”家族據(jù)說是由雄鷹載過河去,就將雄鷹作為圖騰,“本史”家族是有由山羊渡過河,就將山羊作為圖騰等。而有的家支干脆也由那些圖騰作為他們的姓氏。例如:依靠磨盤渡過海去的家支將磨盤作為圖騰,磨盤翻譯為“恰爾”,就將其作為姓氏。依靠公牛渡過海去的,將公牛作為圖騰,翻譯過來的“勒布”作為姓氏。
(二)職業(yè)或某種特點成為姓氏
自古以來,有一手好技藝,就能安身立命,在彝族也是如此。在古時候,彝族中若是一個人有一手技術(shù),會受很多人的重視,有的人就會用這一手藝來稱呼某人,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家支的姓氏,因此就有了以職業(yè)為姓的來源。
(1)以職業(yè)為姓。在彝族,有的家支是姓是根據(jù)祖輩的工作而定的。這些手工藝人和工匠因為一技之長在身,到處受人尊敬,而以此自詡,久而久之所操的職業(yè)便成為其代名詞,后來逐漸演化為姓氏。例如“阿魯”家支。其祖輩的職業(yè)是為貴族制定服裝,專門制定有“龍”形圖案的服裝,因此“龍”圖案對整個家支來說有著特殊意義,但其又不是龍姓家族,因此為了紀念其祖輩的功勞及意義,就取與龍字的近音字------魯作為其家支的姓。但因為彝族家支的姓是雙姓,故取語氣字“阿”,組成為“阿魯”,并將阿魯定為后代子孫的姓。同時將“龍”作為整個家支的圖騰。與此類似的還有“比者”,這個姓氏意味著教誨者,因為其祖輩的工作是畢摩,所以后輩取其工作性質(zhì)為家族的姓“比者”。另外還有“恰爾”意味磨盤,也是因其祖輩是制造磨盤之類工具的能工巧匠,所以后代便也以其作為家支的姓。
(2)以某種特點為姓。有的彝族家支本身有很多特點,而周邊的人就習慣用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來稱呼,久而久之這一特點就成為了這個家支的姓氏。比如蘇呷,其本意是富有、富裕之人,由于這些富裕人家有一定的財產(chǎn),有的人便隱去其真名實姓,稱呼為蘇呷,后來就成為了姓氏。
三、部分彝族姓氏的改變
姓氏是一個家族的根,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但在歷史發(fā)展中,有的家族的姓氏會發(fā)生變化。比如在漢族中被抱養(yǎng)出去的孩子,他和他的子孫的姓氏,都只會隨抱養(yǎng)的那戶人家。而在彝族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也會因為某些因素導致家族的姓氏會發(fā)生改變。
(一)被本源家支認領(lǐng)而改回原姓
白楊鄉(xiāng)瓦洛村的牟叢達惹改為邛莫達惹。牟叢達惹家支只是牟叢這個家支里的一個小的分支。改姓是因為邛莫達惹及其先輩都是牟叢家支的仆人,為牟叢服務(wù),便隨主人的姓。直到解放之后,由邛莫達為了擴大家支便將牟叢達惹這一支認領(lǐng)回歸,改為邛莫達惹。與此類似的還有月河三組的“尼黑黑爾”一支改為“沙庫黑爾”。也是因為沙庫家支為尋找同族成員,擴大家支,便尋根問祖,找到“尼黑黑爾”一支原為“沙庫”的一個分支,由于歷史因素成為“尼黑”一支的附庸。為此,“沙庫”和“尼黑”的德古老人聚在一起,由“沙庫”出面,付出一定的錢財,“沙庫”將“尼黑黑爾”一支收回,改為“沙庫黑爾”。
(二)因打獵中的事而改姓。
峨邊縣的爾惹家支原本也不姓爾惹,其家支改姓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件。因為有一位黑彝和爾惹家支的祖先有一次在外面一起放羊,然后黑彝就想用一只羊來招待爾惹家支的祖先,還沒殺羊,爾惹祖先就拿著他的箭去打鳥,同行的還有一位他的兄弟,由于爾惹祖先打鳥特別厲害,他的一只箭就可以同時射下兩只鳥,一連射出了三只箭,就已經(jīng)射下了6只鳥,于是他就轉(zhuǎn)過頭對他的兄弟說,“我要么不射,一射就是特別厲害”(厲害的彝語為“爾”),他兄弟聽到這句話,也由衷的佩服他,就笑嘻嘻的說到,“那既然這樣,你以后就姓“爾惹”吧”,爾惹祖先一聽,覺得挺對的,于是就在黑彝的見證下,將姓氏改為爾惹。自此之后,整個家支的姓就改變了。
(三)因姓氏遭皇帝忌諱而改姓。
有一個家支的姓,現(xiàn)在姓盧,但他們的祖先不是這個姓。還在封建時期,皇帝是真龍?zhí)熳印6嫦鹊男盏囊艚黱ong或long,當時皇帝看到這個姓與龍相像,皇帝非常忌諱,就下令讓他們改姓,于是祖先就隨便取了一個跟原來的姓發(fā)音相似的姓-----盧,此后整個家支的姓就改變了。
(四)因為歷史事件而改姓。
峨邊彝族自治縣基按鄉(xiāng)的阿紅家支。其祖籍地是大涼山一帶。其祖輩是阿紅家支的仆人,也隨主人的姓。但因為主人沒能給仆人足夠的食物,他難忍饑餓便將主人家的牛殺了。彝族的習慣法對仆人是很嚴厲的,所以為了逃避主人家的懲罰,就搬遷到小涼山并且定居。由于祖輩因長期做工有一定積蓄,為了隱姓埋名,不被找到,就將姓氏改為當?shù)赜袆萘Φ那燃抑У男眨珜嶋H上是自立門戶與曲比家互不影響。后來經(jīng)過解放,改回了自己原主人家的姓氏,姓阿紅。由于之前是仆人,所以沒有家支圖騰。
(五)因為利益關(guān)系而改姓。
吉特達曲改為惹古瓦爾。惹古瓦爾本是吉特家支的一部分,后來因為利益、等級關(guān)系和私心等各方面的考慮,從吉特家支分割出來成為惹古瓦爾家支的一部分(調(diào)研時,老人未具體說明緣由)。這一現(xiàn)象在云南的“農(nóng)場彝人”中也出現(xiàn)過,阿布為了利益等各方面考慮多次改姓。
四、結(jié)語
姓氏是一個家族的根,記錄著一個家族的發(fā)展史,作為少數(shù)民族之一的彝族,其姓氏中更是儲藏了許多文化信息,峨邊縣與馬邊縣的彝族姓氏與其他彝族姓氏研究的成果,雖有共同點,但也存在地域差異。這些家族的姓氏來源、變遷,要完整的收集整理,難度還很大,因此完成所有收集并不容易。本文只是粗略地介紹兩個縣的彝族姓氏概況,并對部分彝族姓氏起源、變遷略加論述,存在的謬誤與不足之處,還望廣博的學者和專家指正和補充。
參考文獻:
[1]烏尼烏且.彝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易謀遠.彝族史要[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袁亞愚.當代涼山彝族的社會和家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
[4]孟慧英.彝族畢摩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胡慶均.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形態(tài)[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6]馬爾子.涼山民族研究3[M].民族出版社,2013.
[7]陳燕英.畢節(jié)彝族發(fā)展歷史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8]樂山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輯編.樂山文史選集,第四輯.
[9]嘉姆日通.云南小涼山“農(nóng)場彝人”的姓氏選擇[J].民族研究,2010.
[10]陳文漢 李宗放.涼山彝族的姓氏與取名述略[J].民族文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