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海洋遺產來說,是不可再生的,屬于重要的文化資源。如今,在全球海洋的開發過程中,探索海洋遺產,研究其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考古界中,海洋遺產也是重要的探索內容。本文針對海洋遺產,對其歷史與考古的心探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海洋遺產;歷史;考古;探索
一直以來,海洋遺產是人類的考古追求,海洋遺產經過了悠久歷史的沉淀,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如今,隨著現代化、全球化,以及工業化不斷快,很多海洋文化遺產都處于危險時期,不少文化古跡都遭到了毀壞,可見,探索海洋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海洋遺產的歷史與考古
在近幾年來,吳春明教授近期推出了很多關于海洋遺產方面的書籍,對歷史與考占具有重要影響,其中,《漲海行舟》是又一部力作。在中國的考古學界中,吳春明在水下考占,以及海洋文化遺產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學術界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在海洋活動中,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從這個角度,吳春明教授以舟船的起源以及航海技術為切入點,在舟船起源、航海技術方面,很多研究都與學術領域息息相關。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學者要掌握淵博的知識,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吳春明教授出身于考古學科班,一直以來,就職在廈門大學中,這所院校也是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利用這種優勢條件,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始終從事著與海洋文化相關的工作,主要研究考古學、人類學,以及民族學,在他的研究領域中,始終在擴展,一方面拓展了學術研究范圍,深入研究了東南地區,以及華南地區,還有先秦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從陸地逐漸發展帶海洋,是中國水下考古的重要參與者,在渤海灣綏中三道崗,一直到東南海濱等,都在水下考古現場中留下了他的探索身影。在此之后,他的研究領域拓展到了海洋。另一方面學術研究內涵得到了擴展,吳春明對舟船的起源以及航海技術進行研究之后,還對歷史學、地理學,以及天文學等進行了全面研究,在這本書中,可以得知,吳春明教授將諸多學科進行了結合,在舟船起源以及航海技術的領域研究中,開辟了中國考古學的先河。
在水下考古中,沉船是重要的物化載體,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作為沉船,不僅是舟船的起源,也是探索研究的重要資料,通過沉船,可以為海洋貿易的探索以及文化交流路線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吳春明在沉船考古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積累了諸多的考古學資料,對水下考古資料具有獨特的見解,他對沉船方面的貨物遺存給予了很大關注。不僅如此,因為吳春明對海洋文化有著個人見解,在書中寫到這樣一句話:“海洋經濟是人類海洋文化發展的根本宗旨與核心內容。”對于人類的海洋經濟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史前,人類就認識了海洋,并且,利用了海洋,對原始海洋的經濟進行了相關探索,到了歷史時代,出現了腹地經濟,以及港市集散,逐漸形成了海洋經濟貿易體系,在海洋文化史中,經濟史是核心的篇章。通過沉船船貨遺產,可以對時空進行分析,有助于研究古代海洋的經濟貿易軌跡。在歷代的航路的格局中,通過航線的變遷,都代表了航海技術史,屬于古代海洋經濟的實踐活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等,都清楚闡釋了海洋文化的本質是人類經濟活動。
在這本書中,核心不是為了揭示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過程,作者主要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為基準點,提出了海洋文化所派生的相關“文化”,以及帶來的歷史影響。一直以來,我國水下考占只是停留在科學“描述”層面,充分說明這門學科發展的局限性,也反映了在考古學研究中,比較“重物輕人”,還存在“見物不見人”的問題。比如說,在“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陶瓷之路”的考古研究中,研究人員對“陶瓷”、“沉船”等十分重視,研究了貿易貨物,以及運載工具,然而,由于“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陶瓷之路”所造成了人類文化的變化卻沒有進行深層次研究,探討力度不足。對于這種看起來像是“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陶瓷之路”的副產品,且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可以說,如果“海洋文化”缺失,如今的世界也就是不完美的。“海洋文化”與中華民族歷史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吳春明根據自身掌握的考占學、歷史學,以及民族學等,對中華民族歷史中的影響海洋文化的諸多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并且,對歷史中的墓葬、藝術、,以及器具、物產等也進行了研究,利用海外文化,為中華文化內涵做出了進一步詮釋,吳春明教授為海洋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中國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國地處東亞,在地理環境方面比較特殊,農業比較發達,不過在中華文明史上,陸地和海洋都被看作是國家的整體,在古代時期,對秦漢進行了縮影,在明清王朝中,都城和宮城建設了相應的四海池、太液池等,這就證明,古代的政治家們將其作為一個國家的有機組成內容,具有政治意義。經過考古發現,在先秦時期,從東亞到南亞再到西亞,已經建立了“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書·地理志》中,對當時的南海航線進行了記載,最遠的航線能夠抵達印度的南部東海岸。在中國的境內,漢代的番禺、合浦,以及交州等地,均屬于“海上絲綢之路”港口,而番禺占據著重要位置。每當說起海洋文化、“海上絲綢之路”,還有“陶瓷之路”的時候,人們就會自然聯想到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三年,他安排鄭和下西洋,在鄭和之前,在唐代時期,就有存在航海家,以及外交官,比如,楊良瑤以“聘國使”的身份,帶著判官、國信與詔書等,從中國的東南沿海,路徑馬六甲海峽,穿過了印度洋,最紅,到達了遠東伊拉克,進而完成了外交使命。在宋元時代,在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方面,我國就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只是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及殖民時代中,海洋為西方列強提供了入侵“大道”。
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歷史中,不管是“絲綢之路”,又或者是“海上絲綢之路”,都屬于我國歷史中的“盛世之路”。在當今社會中,由于“一帶一路”的提出,也充分說明,發展新中國歷史是必然趨勢,也是中國走向世界,以及世界走進中國的必然要求。在這本書中,可以充分理解海洋文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影響,也會對世界文化交流的帶來重要影響,對海洋歷史與考古的進一步探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海洋“諸蕃”融合的歷史考古考察.
[2]中國考古發現的幾類海洋舶來品.
[3]水下考古上作中的海洋文化史研究.
作者簡介:吳夢晨,學校: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學,高二3班。
指導教師:王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