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
什么是美?由對客觀事物的評價產生,美本身是存在的。那么如何去評判一個東西是美的呢?又或者說美的定義是什么?
客觀上講“美”的事物一定是諧和的,具有節奏感的,不但具有“美”的外表,還有內在的啟示。我們經常會說一個地方“風景如畫”,這個成語中其實就是美是客觀存在的解答。風景就在那里,它是客觀存在的,本身就是美好的。不管有沒有人踏足,發現這片風景,它就是客觀存在的。落日的余暉毫無保留的灑向海洋,金光閃閃。浪花像個害羞的孩子剛剛觸碰一下海岸便立馬羞澀的退回媽媽的懷抱。海鷗懶散的拍打著翅膀,凌亂卻優美的在天空中劃著弧線,尋找著今天的晚餐,在夕陽的襯托下披上了昏黃的外衣形成一個愉悅的剪影。
主觀上說“情緒”也會產生美。陽光,沙灘,海鷗,浪花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景色。是人通過自己的意識與情緒賦予了它更深層次的美。太陽東升西落,海洋的潮汐效應只是地球的自傳產生的連鎖反應,海鷗覓食也只是動物的本能。但是上述的畫面經過游人的加工變成了一副和諧,優美的畫面。這就是主觀情緒所產生的美。通過口碑效應相傳,別人聽到他的文字描述便可以體會到風景如畫的美好。才真正的切實地具體地發現你的心里的美。
當然“美”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因為你的意志而轉移。希臘偉大的藝術不會因為中古時代而減少光輝。時至今日當我們回顧藝術史,希臘藝術也在藝術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無法抹去。這樣看來似乎主觀意識上的美要遠遠高于客觀存在的美,其實不然。面對美麗的事物你可以選擇不去看卻不能給他添加上自己的意志“不美”。把自己關在狹窄的心的圈子里,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尋美的蹤跡是不夠的。
如何去發現“美”呢?文中給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實則思想上的碰撞。我們都知道東方的思想大多是含蓄的,內秀的。而西方是熱情的,奔放的。但是對于追求“美”的態度卻是一致的。在主觀意識形態與客觀存在的基礎上我們對“美”有了新的認識,“移情”將自己的情感施加在客觀存在的事物之上。這里分為了“移入”與“移易”其實就是儒家與道家思想上的碰撞。儒家思想,其實就是移入。將自己的思想施加在事物之上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便包含追求“美”的方法。而道家思想講究的是清靜虛無,順應自然。這里就是“移易”不要添加自己的情感,是什么樣便是什么樣。但是從美學的角度上說卻是消極的表現。儒家思想,不但發現美,還要追求美,施加自己的“情緒”讓其外表美的同事還有內在的啟示。這兩種追求美的方式顯然儒家思想更勝一籌,他體現著“生命”的追求。而道家眼中的美則是死的,機械的,空洞的形式。所以“美學”是通過美感來攝取的美,而不是為了發現美而“發現”的美。
那么如何將“美”上升到藝術的層次呢?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本體是美的,接著將自己的內心升華并改造,這一點著實的不容易,把美如實的,深入的表現到心里并發散出去。憑借物質創造形象并賦予他們主觀意義上的美而且還要表現出來,使其他人能給明白。
了解“美”的同時也要了解更重要的一點發現美的不易。就像是民間手工剪紙藝人王桂英,貧苦的生活環境,令人惋惜的人生經歷并沒有擊倒她,反倒是她憑借著這些經歷,洗滌改造了她的心境。發現并且抓住了身邊的美,賦予他們靈魂,讓這些生活中的美躍然紙上。我們評價一個人往往會從他的作品作為出發點,但是與其說她的作品造就了她不如說是她造就她的作品。
美是本身客觀存在的,只是取決于你能否發現美。那么如何鍛煉自己尋找到生活中的美,成為創作藝術必備因素發現美之后(機會點)而不去加以利用,那么它只能成為美,不能成為藝術。
身處創作期的我們,經常會陷入一些問題中:
1.沒有想法和思路:這一點就處于第一時期,沒有發現心中的“美”。
2.有天馬行空的想發無從下手,做出的作品與想象的有差距:沒有把期待中的“美”如實反映到作品的創作中。(沒有很好的利用“美”)
3.立意和選材都很好,而作品效果卻不好:自身的技術無法支撐龐大的命題。
如果上升到哲學層面那么就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他的大弟子亞里士多德思想上的碰撞。首先通過“美“的形式與表現來解讀“美”到底是什么,只有了解“美”到底是什么,才能回歸到“原始美”,進而才能談到藝術創作。當成功得做到藝術創作,才可以涉及藝術家甚至成為藝術家;既然涉及到了藝術家,不得不提到藝術家的創作環境,包括生存環境與社會環境。面對這些環境,藝術家應該做到的就是保持中庸和凈化,也就是回歸到了原始的軌跡。關于美的形與影,舍形與悅影是一個更高的境界,但是也不能盲目的追求影而舍棄形,尤其是對于處于創作和積累期的我們。
尋找與追求美一定是站在巨人和歷史的肩膀上,大量的觀看和解讀藝術作品,驚醒深入的研究,將其精華靈活的運用到我們自己的創作中,形成一種超越形式上的美感,這樣才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梁爽(1992.5—),女,漢族,籍貫: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裝飾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