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艷
摘要:漢語言文學作為傳授和研究中國漢語文化及相關知識的重要載體,涵蓋了對漢語及其附屬文學科目多方面的探索、剖析與具體的闡述釋義等等。漢語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年傳承和沉淀,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高度發達和豐富的文學系統。本文筆者將就漢語言文學中句法這一方面展開討論,以期幫助廣大民眾及相關研究人士更加深入地了解漢語言文學中句法的具體內涵和運用技巧等,進而準確把握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句法
前言:
語言作為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密切反映了人類的思想,是人類溝通和交流的重要交際工具,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值得深入探討研究,隨即也就誕生了語言文學這一研究載體。語言是表現文學最合適的工具,因此對語言的準確運用具有重要意義。漢語言文學中的句法運用起來相對較為困難,下面筆者將會對此展開分析。
1.從近體詩的角度看漢語言文學中的句法
1.1近體詩中句法的文學性表現
從文學表現上來講,近體詩句法結構的文學性是指將語言提煉加工,剪輯變形,從而使其擺脫常規意義上的邏輯性和連續性,語言達到了更為自由解放、通脫精煉的境界。為了表達的需要,近體詩經常把一些句法成分省略掉。在日常語言應用中,句法殘缺會被視作為語病,但在近體詩形式當中,這一做法則是合乎語法的,并且往往能使詩體表達得更為自然天成,達到詩化的完美境界。省略不同句法會傳遞出不同的詩意信息,給人的感受也就各不相同。主語的省略,使詩句的主觀角度變得模糊,讀者更容易置身于詩體的創造環境中,并直接參與對意境的再創造,使詩處于疊變之中,并使其獲得了一種非個人化的品格,謂語的省略給詩句帶來一種特殊的畫面感和意象表達方式。副詞、介詞、連詞的省略,使時空關系模糊,時空因此更加廣袤無垠。除此之外,句法成分的位置也與通常的詞序不同,呈現出靈活多變的錯位、倒置等形式,通過這些句法上的變換,使近體詩可以以意攝形、因意造句,呈現出多面延展的質態。
1.2近體詩中句法的文學藝術價值
近體詩句法結構使中國的詩歌藝術更為含蓄。連詞介詞的省略,詞句之間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組合在一起,既增加了意象的密度,又增強了多義的效果,使詩歌表達更具含蓄性和跳躍性,從而給讀者留下更充足的想象、補充和進行再創造的空間。創作時不受時、數、性、格等因素的限制,較之以西方文學以框架規定起來的語言,使詩歌作品更具生動的氣韻,主體意識可以自由馳騁,為言語意象的自由組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漢語近體詩的句法結構還為讀者保存了他們與客觀世界里具體事物接觸時某種程度上的和諧,暗合了中國傳統美學中的觀物態度,符合主流所提倡的“藝術的存在就是為了恢復人類對生活的感受,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的思想觀點。
2.分析漢語言文學中句法的典型性特點
2.1從顯隱性意義和語序上進行分析
漢語作為一種孤立語,偏向于隱性意義結構,其思維方式具有高度的整體綜合、全局把握的特點,不特別強調形式分析和邏輯推理,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就是結構松弛但注重意義,形散而神聚。即漢語比較重意,靠詞序看詞在劇中的作用和含義,不拘泥于穩定的句式,靈活多變,表達的內涵豐富,顯性與隱性意義大多對立。這些在顯性隱性意義上具體表現出來的東西,一定程度上則是反映了我國社會的文化性質和特點。因為語言不僅僅是一套文字符號系統,更是在社會習俗、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等人文社會因素的影響之下形成的,也就是說,語言結構源自于并且同時反映了社會文化背景。中國人向來以韜光養晦作為處世經典,以“中庸”作為基本準則,人生處世以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個人的行為指南,這直接影響了中國人的言語表達方式。區別于開門見山、一針見血的“突顯語序”和負載著說話人的句義重點和興趣所在,從而往往體現出“先表態,后敘事”“先結果,后原因”“先焦點,后背景”等的原則,漢語句子的建構主要遵循事件的自然進程順序,有明顯的時空規律、邏輯規律和因果規律,一般表現在三個方面:敘事在前表態在后,先偏后正先因后果,先背景后焦點,是典型的時序語序。
2.2從句法結構上進行分析
漢語的思維是曲線的,前面往往做好各種鋪墊,百轉千回之后結論才會出來,定語在前,句子向左拓展,即漢語的信息重心在尾。在主語賓語方面,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不規定要嚴格區分主客體,因此漢語句中有很多在沒有主語的情況下,只用話題和說明也可以構句的現象。在動詞方面,對動詞數量沒有嚴格規定,表達時可以讓多個動詞并列,所以也可以說漢語好“動”。不同于多被動形式和喜歡用物稱作主語的歐美語言,漢語習慣用人稱作主語,自然而然,構句也就基本上都是以人作為出發點的主動形式。漢語沒有類似于人稱、數、格、時態、情態、語態和非謂語動詞等等的形態變化,而是通常借助語序、隱含意義或其他方法分別表達語法語義,在表示動作和事物關系上基本依賴于意合,漢語沒有主謂限制,沒有謂語動詞和非謂語動詞的區別,句子表達節奏簡潔明快,可能幾個動詞連用,按時間順序或事理邏輯順序層層鋪開,逐步交代,即句子多為線型結構,而不是以主謂語為主要框架,通過依次增加結構層次、旁支延伸來實現復雜語義的表達。漢語有些時候不經常使用關聯詞,往往借助標點符號就能表示轉折、并列、遞進等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除此之外,標點符號也可以單純地表示語氣上的中止和停頓。漢語由于重意合,語句經常圍繞中心議題以多個短句由逗號連接構成,短句與短句之間靠主題維系,一些隱含的邏輯關系和內涵表述也不被強制要求通過一些詞語外化體現在語句的句法表達上。
結語:
通過對漢語言文學中的句法特點及其在近體詩這種文學形式上的具體應用的分析不難發現,漢語言中的句法學問廣布,博大精深。了解各種句法的運用方法和各種語言的使用習慣,深入研究語言的內部結構和深層含義,有助于實現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不同語言之間的無障礙交流。把漢語言文學中的句法及相關知識的學習滲透到文化教育中并傳承下去,充分把握本民族文化內涵,更是當今社會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修愛紅.從句法維度看英漢語言對比[J].赤子(上中旬),2015,09:109
[2]龔家慧.論漢語近體詩句法結構的文學性[J].天中學刊,2009,0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