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是高中階段的重要課程,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農業、醫藥、環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的基礎。在新課改春風的吹動下,我們生物教師應轉變自己的角色,努力使自己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適應新時代,適應每一位學生。
一、提高自我綜合素質,樹立綜合科學觀念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想做好高中生物教學,首先應該提高教師的素質,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積極參與,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學習運用知識。從最近幾年的高考改革、新課標改革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知識之間互相聯系,相互滲透的特征越發明顯。另外,從大的時代背景來看,各學科知識之間呈現出相互滲透,更加深入細化的時代趨勢。因此作為生物教師,我們一定要樹立多學科、多層次、多角度的現代的綜合科學觀,來適應這個趨勢,更好的為教育服務。不僅要熟悉所使用教材的基本內容,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要加強業務進修和廣泛的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站在學科的前沿,進而實現由經驗型到科研型的轉化教師可根據課標的要求,大膽地設計,廣泛拓展,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甚至可以把學生帶到課堂之外,置身于真實背景之中,豐富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在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有效教學。
二、發掘學生思考潛能,提高探究思維能力
在生物教學中,課堂提問是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產生疑問,積極思維。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維成果,就必須給學生思維的動力,充實思維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導、疏通思路,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為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鋪路架橋。學生強烈的釋疑解惑欲望是他們積極思考的潛在動力,由存在疑問到解釋疑問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進行認真思考、深入探究、綜合分析、嚴謹推理、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這對增長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起著重要作用,是教師的分析與講解所無法替代的。
例如,在教學高中必修模塊2第3章第1節“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實驗中包括有兩個小實驗,筆者只給學生說明了科學家當時的探究思路、欲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這個實驗,并且暗示他們這個實驗里面存在有問題。:一是首個實驗離心分離后沉淀物的放射性為何很低,而非沒有?二是其后的實驗離心分離后上清液的放射性為何很低,而非沒有?三是為何首個實驗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藍色,而其后實驗得到的沉淀物(DNA)卻藍紅兼備?看到學生能提出這么多的有深度的問題,這充分說明他們認真觀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釋疑了。讓學生自己去知識的海洋邀游。釋疑的過程要結合教學的雙方實際,而且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長期堅持這樣的以興趣激發疑問,再巧妙地解釋疑問的教學方式和訓練,一定會強化和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三、強化學生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實踐證明,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創造力需要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思維特點,獨立地思考,自由地想象,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如在講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時,就有學生提出,既然高溫和低溫對酶活性影響的本質不同,那么書中相關曲線圖是否準確?學生通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指出了曲線的修改方法。同時,又有同學說出,酸堿度對酶活性影響的曲線也應做相應的修正。當然,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一定合理,但學生的思考是深刻的、新穎的。“問題化”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一種很好的嘗試。“問題化”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和課堂學習中,能用“提出問題”的辦法來對教材內容進行歸納,而且能從教材內容及課外閱讀中提出獨特的問題,并嘗試解決。課堂組織形式上,教師可以用“問題提出法”、“問題解決法”、“問題討論法”、等形式。學生通過積極思維得到的生物學知識也不容易遺忘,效果肯定比死記硬背生物學概念、原理要來的好。
四、聯系生活實際,讓生物知識融入現實
生物是一門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學科。《生物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立足現實生活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生物學的概念,并能運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和社會中的具體問題。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強調了理論聯系實際,例如在教學細胞呼吸一節的內容時,引導學生去探索酸奶是怎樣制成的?為什么新鮮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時間長些?通過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現象,不僅引起同學們的思考,更激發了學生探究細胞呼吸有關知識的內在動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生物學的原理解釋發生在身邊的生物學現象,培養了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學,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大膽探索,摸索前進,長期堅持,不斷總結經驗,盡心竭力推進新課程改革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作者簡介:梁師寧,女,遼寧省海城人,畢業于沈陽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現任職于海城市南臺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