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亞
摘要:高校學生社團是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平臺。本文基于對南京市N校的學生社團的實地調查,探析社團建設存在著因機制不健全、資源配置不合理、功能低效化引起的社會生態不良發展現象。不良的狀態嚴重阻礙了高校社團原有功能的發揮,必須從健全社團的管理機制,通過資源合理配置與學生社團的優勢互補形三個方面入手,使社團發展重新回到良性發展中。
關鍵詞:高校學生社團;社會生態系統;資源配置;良性發展
溯源高校社團,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校學生社團“抗俄鐵血團”是在中華民族面臨外敵入侵時,在愛國主義的號召下,高校學生自發建立的社團組織[1]。學生社團從誕生開始在文化傳承、創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校學生社團是在校大學生實踐活動的主陣地,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知識學習的擴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可以推動在校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而社團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因為內部的團建問題和外部因素的干擾出現不良的狀態,影響社團功能的正常運作。身處于中的高校學生的發展也會受其影響,所以對于高校社團不良狀態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一、我國高校社團作用及發展現狀
1.我國高校社團的作用
(1)高校社團是文化傳承創新的載體
學生社團在高校職能中,承擔著服務社會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高校社團能夠促進學生特長和創新性發展,是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基礎。而大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社團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2]學生社團成員構成多元化,基于某種共同目標所聚集的社團成員異質性顯著,在不同性質的專業互動中,往往創新了原有的文化形式。所以,基于異質文化的交流,學生社團成為了高校文化創新的載體。
(2)高校學生社團是“第二課堂”
現階段,高校學生社團種類繁多,性質不一。作為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載體,學生社團能使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同時培養創造性思維,塑造品格,提高綜合能力。高校學生社團的實踐性特征讓其成為大學生將自身興趣愛好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社團成為了實踐的課堂。
2.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現狀
一方面社團的功能在日益豐富的實踐中不斷創新,推動著高校文化的建設。而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有機的組織,伴隨著社團的發展中,沒有能夠及時處理自身建設問題而導致社團出現不良狀態。高校學生社團非良性狀態具體為內向性的機構“官僚化”和外向性的競爭“無序化”。當學生社團處于兩種負面影響下時,往往其原有的社團建設生態環境被破壞,正常的社團功能將無法運轉。
二、我國高校社團建設非生態現狀及原因
1.學生社團建設生態
查爾斯·扎斯特羅把人的社會生態系統區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宏觀系統)。其中中觀系統是指小規模的群體,包括家庭、職業群體或其他社會群體。學生社團正是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中觀系統個體。在這一特定的視角下,從杰曼和吉特曼的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出發分析社團發展,其實質是社團作為生態個體的成長。而這種人的生存系統,強調的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雙向互動、相互適應的過程。
在學生社團系統中,其內部的元素包括以個體為單位的微觀系統,比如社團的普通成員,社團的學生干部,指導老師等。而與系統產生互動的生態環境則是社團運轉與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比如社團活動經費,活動場地,新社員的招納等等。內部的要素與外部環境的雙向互動,構建了這個中觀社會生態系統。有序良性的動態平衡是保障社團生態的持續發展與功能實現。
2.我國高校社團建設非生態現狀
(1)社團日常管理失序
高校學生社團的管理失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常態管理,二是管理單一性。首先高校學生社團一般是在共青團領導下的學生組織在管理方面,共青團不會對學生社團做日常活動的直接干預,更多的是通過校級行政社團對其他社團進行學期末的活動評比與審核。所以,現有的管理在非評比審核階段并不能服務學生社團的日常管理,缺乏常態性。其次,社團管理強調的是對社團活動的審核,而忽視了社團管理中的其他方面。
(2)外向性的競爭“無序化”
一方面,社團的自主性帶來了自我創新的探索動力,另一方面,自主性伴隨的自發活動,在對外的競爭中常常演變成以“己”為中心的不良競爭。由于學生活動與高校管理系統相對分離,在空間分離中產生的信息不對稱,為社團無序競爭提供了發展的場所。例如,某校兩個不同學院的學生會為了活動場地的使用,社團成員之間相互發難。無序的競爭的實質是社團生態系統對于外部環境的非良性互動,它是一種基于功利動機的單向行為。在有限的資源限制下,在單向索取中變成了無序的競爭,外部生態環境惡化將導致整個社團生態的混亂。
(3)內向性的機構“官僚化”
現階段,學生社團常常為大眾因其“官僚化”的運行方式與宣傳所詬病,在學生圈層的話語中更多的對于學生社團的形容從積極正面的詞匯如興趣、團隊、青春,變成了“小社會”、“關系”、“勾心斗角”等負面的詞匯。社團機構的官僚化表現在社團生態系統中人的官僚化。中觀的社團生態系統是由微觀的個人生態系統有機團結而形成的,而這種有機團結形成的運行架構即是社團的管理架構。官僚化的實質是微觀系統以一種不和諧的、不合理地機械團結成系統。
3.高校社團建設非生態狀況產生的原因
(1)管理機制的不健全
通過對N校學生社團機制調查,發現社團機制的不健全讓社團生態失去了自我愈合的功能。同時,在這種有機團結中社團成員的集中意識即使依然存在也非常的模糊和空乏,個體的社團成員獨立人格有了很大的發展,社團成員之所以結合在一起誰也無法離開誰。這是一種和動物有機體內部各個器官之間非常相似的社會團結形式,也就是涂爾干所認為的有機團結而在現實中,社團往往處于韋伯所描述的卡里斯瑪式的運轉模式,即社團領袖成為社團的核心,并在他個人因素下所構建了一套社團的行為標準。而這種運轉管理模式下的成員團結是基于信念與權威的機械團結。
(2)資源配置的不平衡
結合N校學生社團的調查,本文將資源種類作為變量匯總分類,得出高校社團發展資源主要分為物質-場地型資源、關系-權利型資源兩種類型。物質-場地型資源包括社團發展所用的經費物資,社團活動所用的場所和日常的辦公場地,關系權利型資源指由于不同等級(如校級、院級)和不同性質(如行政類社團、興趣類社團),所引發的社團位勢關系、權限等一系列隱形資源。正如韋伯對于權利的解釋,具有優勢關系-權利資源的社團有著社會關系中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更大。不合理、不平衡的資源分配與兩種發展資源的關系有著內在的聯系。物質-場地資源是社團發展的實質基礎,而關系-權利資源往往成為獲得前者的更大可能性。
(3)學生社團功能低效化
基于文化視角下的社團功能,社團是文化的傳承、實踐、創新的載體。核心是在社團活動中以實踐的方式,傳承與創新文化。這是文化生產的重要環節。南京N高校近半數的社團活動僅僅是文化實踐活動,并沒有文化生產或低效生產的過程。這種現象往往表現為社團開展的“勞民傷財”卻沒有意義的活動,或是跟風重復其他社團的活動。另外,社團功能低效化的另一表現在社團組織的空心化。社團活動頻率低,沒有淘汰機制的社團生態系統中,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僵尸社團”,其存在導致了資源的消耗卻無法向系統供給成果,作為個體系統“寄生”在了社團系統中。
三、高校學生社團良性發展的基本路徑
(1)健全學生社團管理機制
首先,將學生社團運行與宏觀管理機制納入學校管理機制中,將學生社團作為學校生態系統的子系統與學校整體戰略布局在同一個機制中協調布局,讓學生社團生態與學校生態圈層相互聯系,在資源分配中獲得更多可能性。其次,去除學生社團的官僚化性質的設置。學生社團的官僚化設置嚴重阻礙了學生社團的正常發展,并在資源分配環節更容易產生對社團生態的破壞,不利于社團功能的正常運作。
(2)優化學生社團的資源配置
資源是高校學生社團生態系統的外部環境的核心要素。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是實現生態系統個體與環境雙向互動的良性運轉,是維護社團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所以,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資源競爭機制,競爭與校方的統籌調配相結合的方式,讓資源能夠更合理的配置。在有序的競爭中,同時要兼顧弱勢社團的合理需求,學校需要有側重的扶持新興的社團建設,讓更多的優秀社團在文化實踐中發揮積極正面的功能,推動高校社團生態的良性發展。
(3)實現學生社團間優勢互補
鼓勵學生社團之間的交流,在互動中實現社團間的優勢互補,拓寬活動參與渠道,升華活動意義與內容,從而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實現社團功能運轉的高效化。其次,社團的整合互補有利于社團的重組,淘汰“僵尸社團”提高資源利用率,在新型優化的互動模式中,創造共生生態環境。最后,注重培養學生社團的優勢文化特色,使社團的優勢互補更具活力。
綜上所述,健全社團的管理機制是統籌社團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社團的不良現象的預防、發現與解決都需要從健全的機制中統籌。資源使社團發展的養料,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社團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社團之間的優勢互補是實現社團生態良性發展的前提,只有調動社團之間的協調互補,才能找到最優化的良性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楊鵬.抗俄鐵血會考[J].蘭臺世界,2012(25):43-44.
[2]李相陽,苑婧嫻.淺談高校社團對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影響[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78-81.
基金來源: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編號:20171019 210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