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小鎮是經濟新常態下推動區域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的一項戰略舉措,是城市及縣域發展建設中一張亮麗的名片,也是縣域及城市發展建設中品牌建設的落腳點。其核心是創新發展。但伴隨國家的大力倡導建設,因推動過快導致定位、概念模糊,預期問題思慮不周等諸多問題。在進行大量文件閱讀、實地調研考察后,將各問題梳理整理,力求探索河東特色小鎮建設之路。
關鍵詞:特色小鎮;品牌建設
特色小鎮是經濟新常態下推動區域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目前已引起中央和地方的廣泛關注。為更好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深入貫徹《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品牌建設的意見》,大力實施品牌強省戰略,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提高品牌競爭力,提升品牌國際化水平,建設品牌強省,促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這就要求在縣域及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要結合居民需求,深入挖掘自身特色,營造產業經濟朝氣昂揚,文化傳承有脈可尋,生態環境宜人宜居的區域建設單元,塑造縣域及城市建設品牌。
一、特色小鎮的基本內涵
特色小鎮的建設理念是圍繞地方產業升級、高端要素集聚、創新能力提升和空間品質塑造等而提出來的,體現了融合與創新的結合。特色小鎮的空間品質體現為“小而美”“精而美”,要求鎮與街區建設在基本要求達標后還要具有一定特色。2017年3月12日,山東省政府日前公布首批60個特色小鎮名單,其中羅莊區褚墩靜脈小鎮、平邑縣地方罐頭小鎮、蘭陵縣蘭陵美酒小鎮、蒙山旅游區云蒙氧吧休閑小鎮、費縣上冶循環產業小鎮5個特色鎮上榜。由此可見,當前從國家及省級層面特色小鎮均在縣域層面,但從大都市圈的進一步發展來看,可以考慮把這種創新經濟模式應用于整個河東區,在縣域層面發展特色小鎮。
二、河東特色小鎮品牌建設的必要性
面對當前國家大力倡導的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化等利好政策,河東也面臨自身的發展瓶頸。城鄉差異化較大,公共設施、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市區過于擁堵,而鄉鎮需求不滿等問題。特色小鎮的構建將有效疏解如上諸多問題,也成為河東城鄉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一)河東特色小鎮品牌建設是城市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
城市在經歷一系列攤大餅式的發展后,必然分化出一個個城市集聚中心,因時間、空間、地域等因素的不同,積淀的優勢資源必將不同。當前區域發展較不平衡,資源過于集中,產業、資金、技術、人才高度集中在市中心城區,影響經濟均衡發展,而特色小鎮既能疏解過于集中的城市功能,又能提升城市邊郊綜合承載力,帶動城市整體發展。從而統籌城鄉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提高有效供給和擴大內需。對產業轉型升級、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鎮化質量都有巨大利好。
(二)河東特色小鎮品牌建設使資源配置合理均等化
由于河東距離市區、北城新區僅一橋之隔,許多都奔赴主城區、北城新區。同時,縣域邊郊的教育衛生醫療資源緊缺,即使投入大量資金培育產業,也難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努力實現良好公共資源的均等化,不求攤大餅一樣的覆蓋,但可以力求將城市發展核打散,通過特色小鎮品牌建設,建立多個城市發展核,在進行相應特色發展之前,配置良好的公共資源,提升核心吸引力,解決租房、交通、就醫就學等問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進一步促進特色小鎮的發展。既疏解原來過于集中的城市功能,又降低人口遷移成本,使當地居民就地安居樂業。為小城“添彩”,為大城“減負”。
(三)河東特色小鎮品牌建設利于分擔城市發展壓力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城市化率超過60%,就會出現逆城市化趨勢,而承接大城市的人口轉移,主要是衛星城和小城鎮。從近幾年的購房情況可以看出,伴隨主城區的房價日益上漲,交通日益擁堵,主要置業人流開始走向河東、南坊,日益向邊郊推進。同時,伴隨城市發展的還有老齡化,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強調慢生活,拒絕快節奏,退休的老年人更渴望完善的醫養生活配套和健康宜居的環境,邊郊小鎮恰能滿足,而年輕人則需要配套完善,工作生活便捷,生活代價適宜,特色小鎮的建設亦能迎合年輕人的需求。三、當前河東特色小鎮品牌建設定位
(一)以人為本,堅持市場化主導
在特色小鎮、特色街區建設過程中,政府應耐心傾聽群眾的聲音,尤其是原住居民的聲音,不能大包大攬或過度舉債,要營造一個以人為本、市場主導、公正清明的氛圍。避免“長官意志”,切不可出現拍腦袋決定的政績工程。使特色小鎮建設能提供有效供給,真正的滿足群眾需求。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城鄉建設中的重要體現。
(二)精準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
明確的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及良好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建設特色小鎮不在于規模多大,而在于有沒有特色。原則上,應在市域范圍內統籌布局特色小鎮,避免同質化競爭。支持各區市結合實際、統籌考慮規劃建設特色小鎮。從河東的視角來看看,特色小鎮產業培育以“綠色、生態、綜合”為導向。每個特色小鎮圍繞優勢產業,培育一個核心主導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不可陷入旅游小鎮、風貌景觀小鎮的狹隘模式,多種思路配合市場發展產業,讓“特色”搬不走、跑不了,讓小鎮、街區不可替代、無法復制。
(三)宜居宜業,打造三生化融合
特色小鎮要宜居宜業并行,尤其是一些綠色小鎮,可充分運用綠色建材和部品,通過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使特色小鎮做到低碳節能可循環發展,在公共服務設施及其相關配套上,盡量按照綠色建筑和產業化、集成化的標準進行;“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在注重產業保證經濟上行的同時,要有優良的居住環境,要有較好的教育、醫療、養老保障,縮小貧富差距,保證共享公共資源,要有便捷的交通脈絡保證信息的交互暢通,為小鎮、街區的發展提供可拓展的可能。真正使特色小鎮既能吸引的來人,又能留得住人,實現活態、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桑士達.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調查與思考.[N]區域經濟,2017年第一期
[2]曾江、慈鋒.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N]宏觀經濟原理,2016年第12期
作者簡介:付坤,女,中共河東區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