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與堅守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鹿鳴》雜志創刊500期”座談會會議側記
2018年,是我們的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2018年,包頭《鹿鳴》也迎來了出刊500期的重要時刻。《鹿鳴》創刊于1959年,從最初的《鋼城火花》到《包頭文藝》,再到茅盾先生親筆題寫“鹿鳴”二字,到如今,《鹿鳴》已經走過了近60年的風雨征程。歷經白手起家、物質匱乏的初創時期,萬象更新、激情澎湃的白金時代,鹿鳴人將對文學的熱忱與堅守代代相傳。作為具有國際國內雙刊號的地市級文學刊物,《鹿鳴》牢記使命,立足本土,面向全國,培養出了一大批文學作者,推出了全國各民族優秀作家數百名。
2018年6月29日,《鹿鳴》雜志社召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鹿鳴》創刊500期”座談會。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鹿鳴》雜志主編武燕,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家協會主席白濤,市評論家協會主席張偉,《鹿鳴》資深編輯丁曉實、馬寶山,作家趙劍華、白峰等二十余位作家、文藝家,及《鹿鳴》雜志社全體工作人員參加了座談會,老中青三代鹿鳴人歡聚一起,用他們的文字詮釋了文學與期刊的初心與匠心。座談會由市作協主席白濤主持。
白濤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鹿鳴》創刊500期座談會,希望大家為我們廣泛提出寶貴建議,在座的有以丁老師為代表的老一輩編輯作家和以張偉教授、趙建華等為代表的第二代作家編輯、還有幾位“80”“90”后的第三代作家編輯們,希望三代人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為我們《鹿鳴》的500期做點評、提建議。
丁曉實
在《鹿鳴》100期到300期這一階段,我有幸在《鹿鳴》工作。我深深感到,文學事業就是代代相傳的,我1980年到雜志社,親眼目睹了我們老一代編輯兢兢業業的奉獻精神,那時候我們不是電子辦公,郵局每天要將幾十份稿件送到這里,由我們登記后,分類處理,工作量大,且很瑣碎,編輯們都有詳細分工。編輯老師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深深感染了我,也讓我時刻銘記,編輯工作需要足夠的認真和細致,馬虎不得。我從一個業余作者到熟悉編輯工作,是與老師們的教導與提攜分不開的。
如今《鹿鳴》已經出刊500期了,現在的《鹿鳴》,從編排形式到選題,都非常靈活,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我深感欣慰。希望鹿鳴能夠越辦越好,為培養本市作者,繁榮本地區文學創作,為我們國家的文學創作發展增磚添瓦。
馬寶山
我的第一篇小說在《鹿鳴》上發表,投稿十幾天后就收到了方溦老師的回信,當時的興奮之情難以言表,后來,我參加了文學創作的學習班,跟當時較有成就的作者們一起,在這種濃厚的文學氛圍中,培養起了我對文學的敬畏,也鼓舞著我堅持創作。我的文學道路是從《鹿鳴》啟航的,我從作者到后來《鹿鳴》的編輯,現在又回歸作者,我對《鹿鳴》是非常尊重和感激的。地市級文學刊物要承擔繁榮本地文學藝術事業、培養作者的責任,如果包頭沒有《鹿鳴》,我想,包頭至少有一半的作家是成長不起來的。我認為,刊物不在大小,關鍵在于編輯方針、編輯的眼力和編稿水平,提升刊物的身份。另外,我建議重視小說的來稿,對本地作者的小說創作也應該注重,可以嘗試發一些較好的小中篇小說。
一轉眼,《鹿鳴》已經500期了,時代變遷,文學的熱度下降了,作為一個寫作者、一個老編輯,我希望我們的文學能夠后繼有人,多出年輕作者,也希望《鹿鳴》能多發現、扶持青年創作者,引領他們走上文學的道路。我會一直堅持我的文學創作,也希望《鹿鳴》能出現更多好作品,培養更多作家。
楊挺
我的后半生都在《鹿鳴》渡過,對《鹿鳴》有很深的感情。500期,是一個節點,他標志一個刊物走了漫長的成長和發展的道路,也達到了一定的成績和高度,但同時,在一定高度之上往后走往遠走,將面臨新的選擇。對于鹿鳴,我有一些建議。
首先,選題的設定應該更有時代性。現在,人們對于紙質文學期刊的閱讀量不夠,可能與我們的選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有關。只有具備時代性,才能讓人們在世俗沉悶的日子里打開《鹿鳴》。其次,《鹿鳴》作者隊伍中的中青年作者比例不高,我們在選稿時,應當允許在寫作的技法上有新的、非常規的技法作品出現。在平行的角度來看,文學是這樣,從聲樂作品上來說,舞臺的演唱和傳統的演唱技法已經慢慢被新技法覆蓋;從繪畫上來說,一些新的技法,又將一些傳統的經典繪畫技法進行變更;甚至于影視劇作品,從以前的現實主義環境、場景、表演、故事等貼近生活的部分,逐漸被非像的東西所取代。說明,現在的藝術品,一定要有創新。而創新和堅守這兩個問題要平衡,首先,要堅守,不要否定自己;其次,創新不等于蠻干,要在堅守中適當調整。
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更廣泛的意義,《鹿鳴》作為一個地方性文學期刊,我們要照顧地方作者的培養和提升,但是也要防止地方保護主義的思維模式。
趙劍華
我作為一名作者,始終追隨著《鹿鳴》,走過了改革開放這40年。82年開始,我的詩歌變成鉛字發表,但是在《鹿鳴》發表卻從87年才開始,其實,當時我和《鹿鳴》的詩歌編輯已經是很好的朋友,但要發一首詩并不容易。這恰恰說明,《鹿鳴》的選稿標準一直非常嚴格,始終秉承作品質量至上。《鹿鳴》從1959年創刊至今,走過近60年的歷程,作為一個地區級的純文學刊物,走到現在,相當不容易。客觀來說,紙質文學的發展很難,尤其是地區級的紙質文學更是難上加難。80年代,《鹿鳴》是全國青年文學的四小名旦,如今,好多和我們相同的地市級刊物都已經停刊,文學雜志的堅守至關重要,文學既不帶來名,也不帶來利,而拋卻浮華依然堅守文學的人,才是真正熱愛文學的人。《鹿鳴》自2012年改版以來,從封面制作上,顯得舒朗大氣,初具大刊的模樣,希望在內容上要不斷堅持進取,文學是關乎心靈的,要有觸動心靈的作品。
作為一個地區性文學雜志,必須肩負對本地作家的培養。作為一個作者,我知道,若是一個年輕作者能在《鹿鳴》這樣的刊物發表文章,也許會觸動他一生的文學追求。對特別好的稿子,可以不惜版面,重點推出。如今,新型傳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文學的門檻,但我們真正追隨文學的人,一定要葆有對文學的敬畏感。《鹿鳴》500期正是旺盛之期,明年是《鹿鳴》創刊60周年,是一個很好的節點,我期待著《鹿鳴》的輝煌。
白峰
應該說,《鹿鳴》是看著我們成長的。我在《鹿鳴》第一次發文章,興奮得一晚上睡不著。
現在的《鹿鳴》和當年的《鹿鳴》是有很大變化的,我有《鹿鳴》90年代初的合訂本,當年《鹿鳴》頁碼很少,只有48頁,現在的《鹿鳴》,從排版上講,端莊大氣;從內容上看,《鹿鳴》立足本土,面向全國。現在,不僅有本地作者壓分量的作品,還有外省市的,甚至是在全國范圍內較有名氣的作者作品。
《鹿鳴》其實是伴隨著這個城市成長的。作為《鹿鳴》的讀者和作者,我們每次提到《鹿鳴》都很自豪。在未來的辦刊過程中,我希望《鹿鳴》能再接再厲,各個方面更加完善。
愿我們的《鹿鳴》越辦越好。
徐彪
從2007年和《鹿鳴》結緣,我就覺得離文學更近了,有種找到家的感覺。我在《鹿鳴》投稿、發表作品,得到編輯老師和其他作家老師的幫助,在這期間,我也參加了《鹿鳴》舉辦的很多活動,拓寬了視野,這為我的文學創作也帶來了很大的提升。所以,我覺得《鹿鳴》真的是一個文學之家。我能參加《鹿鳴》500期的活動是我人生的大幸。
近幾年,《鹿鳴》雜志可以在第一時間投放到旗縣,影響很大。對我們本土作家很關心,很愛護,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持。下一步,我希望能在各位老師的幫助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同時,我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在固陽地區發掘培養新作者,充實到《鹿鳴》的作者隊伍來,也希望《鹿鳴》能加大力度扶持基層作者,比如舉辦創作講座等活動,使我們從思想和創作技法上有一個提高。
在《鹿鳴》500期來臨之際,我希望《鹿鳴》越來越好,作者隊伍越來越強大,作者層次越來越高。雖然現在文學受到一些新媒體的沖擊,此時堅守更重要,我希望《鹿鳴》可以一直辦下去并辦得更好。
張偉
90年代時,《鹿鳴》封面上有六個字是“青年文學月刊”,我覺得這個定位是準確的。地市級的文學期刊,它的第一使命就是培養青年作者,《鹿鳴》在過去的這些年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以后也還需繼續。我覺得地市級文學刊物不僅是文學創作的發表園地,也是文學教育的園地,肩負著文學教育的使命,因此,評論是不能缺席的。除了評論,還可以增設文學輔導類的欄目,請作家們談自己的創作。我建議應該開一個實驗性的專欄,人文社科的研究與自然科學一樣,也應該允許有嘗試和失敗,鼓勵各種探索。
鄭利通
我是在上高中的時候接觸到了《鹿鳴》,因為一直喜歡文學,所以我就開始了嘗試寫作并給《鹿鳴》投稿,現在家里還保存著那些年收到的《鹿鳴》的退稿信,其中編輯老師給我的建議,對我日后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也由此培養起了我對《鹿鳴》的感情。那個時候,對于一個文學青年而言,能夠登上《鹿鳴》是非常榮耀的事情。《鹿鳴》對于我們這一代熱愛文學的人們來說,分量很重。希望《鹿鳴》以后多舉辦各類交流活動,促進作者與編輯之間的聯系溝通。
丁鼎
我覺得包頭有《鹿鳴》,對于包頭做文字工作的人來說是非常幸運的事。現在,手機等一些傳播媒介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是,我覺得紙質傳媒不是邊緣化的,以后的紙質傳媒應該是稀缺資源,是收藏品。《鹿鳴》要成就精品、做出品牌,要培養年輕作者,積極尋求途徑,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王存喜
我與《鹿鳴》20年風雨同舟。我第一個小說《灰色隧道》就是在《鹿鳴》發表的,小說原名是《黑色隧道》,郭老師和馬老師在下班回家的途中,邊走邊聊,想起了后來的名字,也從而啟發了我,可謂一字之師。《鹿鳴》編輯這種認真敬業的精神,一直持續至今。我這幾年創作的較少,馬端剛老師經常督促我,鼓勵我堅持下去,其實很多作者的稿子就是編輯的支持下出來的。
最后我想說,我相信《鹿鳴》500期以后的路會越走越好,在不斷創新變化中,繼續成長。
寒焱
能夠參加《鹿鳴》500期座談會,我感到非常榮幸。我和《鹿鳴》非常有緣,80年代,我在鋼院學習時就讀這本雜志,同時也寫點東西。但是,《鹿鳴》選稿的標準非常高,一直到2000年左右,我才在《鹿鳴》發表第一組詩,同時還登上了卷首語,特別激動。所以,今天我最想表達的就是感謝,看到老一代的編輯和作家頭發已斑白,感覺到我們這個城市有一種文化氣息在,我能在《鹿鳴》發表作品,和各位老師的鼓舞和提點是分不開的。
《鹿鳴》可以說是鹿城的文化名片。祝《鹿鳴》越辦越好,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李亞強
我是《鹿鳴》的年輕作者,在今天的與會作家中,我也是年齡最小的一個。
首先我想說,《鹿鳴》這些年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第一,《鹿鳴》的定位就是立足本土,面向全國。近幾年,在扶持本地作者方面力度非常大,尤其是改版以后,好多的本土作家在《鹿鳴》發稿,同時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第二,在扶持文學新人方面力度也較大,我們這些年輕作者基本都是從《鹿鳴》起步,其中一部分已經走向全國,《鹿鳴》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的。第三,《鹿鳴》和外地一些刊物,以及外省市作協形成了良性的交流態勢,包括主辦一些活動,請一些名家,搭建起了本地作者與編輯以及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橋梁。第四,主動對接新媒體,《鹿鳴》曾在博客階段,就產生了很大影響,后來,《鹿鳴》做微信平臺,起步早,影響大,現在不但推紙刊的作品,還定期推出一些《鹿鳴》星座,順應時代潮流。第五,主題性刊物的特性,從某種程度上避免了一稿多投。近年來,又推出了一些差別化的專號,對主題性刊物形成了補充。
接下來,我說一些我個人的建議:
第一,多舉辦各類活動以及評獎,可以提高刊物的影響力。第二,應增加一些重磅作家的作品。第三,小說方面需要加強,尤其是中長篇小說,可以加大版面比重,推一些有影響力的中篇小說。可以考慮特稿特酬,實行差別化,彈性稿費制度。第四,在保證稿件質量的前提下,和外地刊物保持溝通聯系,可以互推作品小輯,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第五,和選刊保持良好溝通建立起聯系,長期向他們推薦《鹿鳴》刊登的優秀作品。第六,包頭現在存在青年作家斷層的現象,8090后屈指可數,《鹿鳴》除了在扶持以外,希望可以深入大學校園,做講座,舉辦活動,吸引愛好文學的年輕人加入進來,充實包頭本土青年作家的力量。
賈海雁
2013年,我有幸接到了《鹿鳴》的一個采訪任務,后來陸續在“鹿鳴星座”中發表了幾篇文章,也參加了幾次筆會活動,非常榮幸也很感謝《鹿鳴》讓我能有這樣一個學習提升的機會,通過這些活動,我才一點點地成長起來。《鹿鳴》的筆會以及采訪的各種方式,對于一個剛起步的創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給我們文學創作的信心。對文學崇敬的心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性,包括為人處世的方式。希望《鹿鳴》能越來越好。
萬巧嬌
今天能參加這個座談會我感到特別榮幸也特別感動。
這么多年,《鹿鳴》帶給我最多的就是感動。
在我上高二那年,學校成立了文學社,邀請《鹿鳴》的編輯老師和文聯的作家老師去舉辦講座,17歲的我坐在臺下,看著各位老師,所感受到的那種文學的震撼和力量是不能用文字表達的。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的心里就有了一個想法,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夠像老師們一樣,用文字給別人帶去一點力量,這會是特別幸福的事。那次活動結束之后,學校里舉辦了一個現場征文比賽,我特別幸運地獲了一等獎,當時的獎品是一個筆記本,上面有幾位老師的簽名。
那是2002年,這么多年我一直珍藏著那本筆記本。2010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是《鹿鳴》讓我文學的種子一直發芽,成長。今天,我終于可以通過自己的文字,為別人帶去一些力量和改變,同時我也改變了自己。文學讓我變得更加從容淡定,從一個青澀小姑娘,變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我希望《鹿鳴》能夠越辦越好。
王唯
正逢《鹿鳴》創刊500期,在前面幾位老師的發言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情懷”二字,老一輩的作家編輯對《鹿鳴》的熱愛之情,年輕作者對《鹿鳴》的感恩和寄予的希望,這些都是作者對一本刊物的情懷。
我接觸《鹿鳴》很偶然,是經身邊的朋友推薦,我才投稿并發表了文章,這是我第一次在純文學期刊上發表文稿,并且我的文稿后還配發了評論。現在看來,我的那篇文字還很稚嫩,但這些對一個剛入門的作者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勵。后來,通過《鹿鳴》,我參加了很多活動,對我的寫作幫助非常大。對于《鹿鳴》,感謝的同時祝福她能夠越辦越好。
楊建中
與《鹿鳴》結緣是在大學時代,那時候就知道《鹿鳴》是一本很出色的雜志,覺得在這上面能發表文章是自己的榮幸。一個作者對刊物的崇敬之情正是對文學的一種虔誠。今天是《鹿鳴》出刊500期紀念日,我們應該重拾這份對文學的虔誠,在創作上能夠有進一步的提升。今天參加這次座談會對我也是種鞭策,今后,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我也會給自己更高的要求。最后,祝《鹿鳴》多出新作佳作!
郭盛
我與《鹿鳴》的感情非常特殊,我最初是業余作者,堅持看每期雜志,我把作品拿給丁曉實老師看,丁老師非常認真地給我修改,并給了我很多關于今后創作如何進行的寶貴建議,若干年后,我的作品在《鹿鳴》發表,我的六個短篇一次性在《鹿鳴》的頭條發表,后來,經馬老師推薦,我又參加了《鹿鳴》舉辦的筆會。《鹿鳴》在我的生命里非常重要。我想起了在《鹿鳴》的很多故事,成為《鹿鳴》的編輯后,我跟丁曉實老師馬寶山老師學了很多東西,我們竭盡全力想要辦好雜志,經常整晚討論稿件,付出很多辛苦,但無怨無悔。我想強調的是,作為一個編輯,要甘于寂寞,一本雜志,也要甘于寂寞,不湊熱鬧,堅守自己,立足本土,面向全國,在培養地方作者、挖掘新作者方面下大功夫。
馬端剛
我來《鹿鳴》有20年了,對這本雜志非常有感情。我也是從《鹿鳴》成長起來的,我發表的第一篇小說,郭老師是責任編輯,在卷首語中還專門提到了我的作品,這對我的文學創作是莫大的鼓勵。文學創作就是薪火相傳的事業,《鹿鳴》的作者也是一代一代傳承而來,這本雜志已經500期了,對它的感情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包頭一代代的作家包括我自己也在《鹿鳴》成長起來,辦好這本雜志,是我們最迫切的希望,但同時,在現在的形勢下,辦好一本雜志,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我們既要學習先進地區好刊物的辦刊優點,同時又要堅持我們自己的特色,今天大家歡聚在此,共同慶祝《鹿鳴》出刊500期,同時也請老中青三代作家為我們下一步發展把脈,為我們提出寶貴建議,使我們的視野和胸懷更寬廣,更包容,使《鹿鳴》走向更新的輝煌。《鹿鳴》走到今天,要感謝支持《鹿鳴》的領導同志,和一代代的編輯作家們,也希望以后我們還能加強聯系,能經常為我們出謀劃策。謝謝大家!
蘇煜
回顧《鹿鳴》的歷程,作為正在編輯運營雜志的第五代鹿鳴人,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走過了這么多年,風風雨雨,輝煌也好,艱辛也好,都過去了,感謝各位老師的陪伴與支持。各位作家老師從作者的角度談了《鹿鳴》雜志作為文學陣地的作用。我來的晚,見證了從400期到500期之間《鹿鳴》的發展,也參與推動了當前這一次的改版。這一百期的路,變化是很大的,回頭看八九十年代文學的紅火時期,文學刊物的生存,而我們當下文化市場的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站在這個歷史的門檻,我們應該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
八九十年代的輝煌已經過去,我們如何看待當下,如何走好500期以后的路,是我們現在運營團隊的擔子,也是各位老師繼續陪伴支持我們的一個方向。
與會編輯、作家們踴躍發言,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為《鹿鳴》帶來了中肯的建議和美好的祝福,會議結束,由白濤主席對本次座談會進行了總結。
白濤
大家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比如評論內容的增加很有必要,因為我們包頭有自己的評論家隊伍,增加本土作者和青年作者的培養方面,可以專設欄目,建立起與選刊之間的關系,增加與作家作者之間的聯系,多舉辦文學創作活動,大家都提到了堅守文學的理想與信念,這是與《鹿鳴》緊密相連的話題,作為編輯,胸懷一定要大,要寬廣,與作者主動保持良好聯系。最后,我代表文聯主席團、代表《鹿鳴》的老中青三代編輯們向前來參加座談會的作家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