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淼
【摘 要】目的:研究在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合并四肢骨折的治療中應用骨科損傷控制療法的臨床價值與效果。方法:31例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創傷失血性休克現象,入院后迅速予以骨科損傷控制治療,觀察休克糾正、病情穩定以及患者肢體恢復情況。結果:31例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患者,在入院8~17 h后2例患者經搶救無效宣布死亡,包括1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1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余29例患者在傷后1.5~4.1 h后進行休克糾正治療,輸注平衡鹽液(3935.35±325.32)ml、一期手術持續時間(73.23±5.23)min、輸注新鮮冰凍血漿(1212.35±48.23)ml、輸注懸浮紅細胞12~18個單位(其中10例患者輸注8~14個單位);血乳酸含量恢復正常時間(12.32±2.23)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以及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恢復正常時間(4.11±0.32)h,大出血后發生電解質紊亂現象。患者進行一期手術4~10 d后29例患者均可穩定病情,且再實施二期切開復位固定治療,對所有患者進行5~11個月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8.23±2.32)個月,患者經治療后肢功能得到良好恢復。結論:在早期治療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合并四肢骨折伴發休克患者中采取骨科損傷控制治療效果顯著,實施損傷控制療法干預,可對延期患者實施確定性骨折手術,進而降低死亡率,提升治療效果。
【關鍵詞】不穩定;骨盆骨折;髖臼骨折;四肢骨折;休克;骨科損傷控制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0-206-01
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實際上是一種高能量發生嚴重損傷的疾病,早期發病之后經常出現嚴重并發癥、創傷失血性休克等現象,特別是與四肢骨折合并發生患者,因存在比較嚴重的病情[1],出現25%~39%的死亡率,為了進一步研究骨科損傷控制治療的效果,本次研究的31例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合并四肢骨折和休克患者的治療效果,為以后治療提供依據?,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31例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患者,其中女16例,男15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23歲,平均年齡(38.23±7.26)歲;入院時患者休克指數為(2.64±0.23)分,損傷嚴重程度評分為(36.39±1.23)分;15例高處墜落傷患者、11例車禍傷患者,5例重物砸傷患者,依據Tile分型顯示,13例B型患者、9例C1型患者、9例髖臼骨折患者。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之后迅速止血包扎固定患肢,依據CRASHPLAN程序整體評估患者病情,C(circulation,心臟及循環系統)、R(respiration,胸部及呼吸系統)、A(abdomen,腹部臟器)、S(spine,脊柱脊髓)、H(head,顱腦)、P(pelvis,骨盆)、L(limbs,四肢)、A(arteries,動脈)、N(nerves,神經)。醫護人員積極進行備血,依據損傷控制復蘇以及DCO測量予以治療。在患者入院之后建立2條靜脈通道,通過休克指數靜脈快速注射小容量平衡鹽液、10~20 mg地塞米松注射液、60~10 ml參麥或參附注射液以及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同時對患者實施控制全身炎癥反應、積極抗休克、多臟器再灌注損傷預防以及脂肪栓塞綜合征預防等治療。當收縮壓>8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時在心電監護情況下采取急救一體化綠色通道以最快速度三維CT、CR掃描骨盆、腹以及胸等部位,明確診斷發病部位,排除內臟器官損傷。急診清創縫合傷后,對于Tileb C1型盆骨骨折患者應用皮牽引治療,待休克糾正后改為股骨髁上骨牽引進行治療,對于Tileb B型盆骨折患者選擇外固定支架或者捆綁帶進行臨時固定,對于單純髖臼骨折患者暫時進行皮牽引,對于髖臼雙柱骨折患者通過骨盆捆綁帶固定與皮牽引聯合治療,對于并發四肢骨折患者予以石膏、夾板暫時外固定或者跟骨骨牽引固定等對癥治療。對于生命體征不穩定的重癥患者、開放性損傷患者,在外科重癥監護室中進行一期手術控制污染,出血患者繼續實施快速容量復蘇,此外依據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2~2∶3的比例對患者進行血漿等綜合救治,避免發生代謝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礙以及低體溫的三聯征。糾正休克指數中對輸血量進行嚴格控制,保持液體輕度負平衡與電解質酸堿平衡,避免發生四肢骨筋膜室綜合征。如果復蘇之后患者還是出現繼發隱性失血或者中重度貧血等現象,需要進行全血輸入治療,同時對低蛋白血癥進行糾正,提升圍手術期處理力度,確保骨折能夠進行早期手術治療。
2 結果
31例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患者,在入院8~17 h后2例患者經搶救無效宣布死亡,包括1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1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余29例患者在傷后1.5~4.1 h后進行休克糾正治療,輸注平衡鹽液(3935.35±325.32) ml、一期手術持續時間(73.23±5.23)min、
輸注新鮮冰凍血漿(1212.35±48.23)ml、輸注懸浮紅細胞12~18個單位(其中10例患者輸注8~14個單位);血乳酸含量恢復正常時間(12.32±2.23)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以及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恢復正常時間(4.11±0.32)h,大出血后發生電解質紊亂現象。患者進行一期手術4~10 d后29例患者均可穩定病情,且再實施二期切開復位固定治療,對所有患者進行5~11個月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8.23±2.32)個月,患者經治療后肢功能得到良好恢復。
3 討論
不穩定骨盆損傷患者往往因為病情危重以及傷情疊加而死亡率較高,早期實施確定性手術存在較大困難。創傷失血性休克是嚴重的不穩定骨盆損傷,是24 h內發生死亡的關鍵因素[2,3],所以,早期分階段救治不穩定骨盆損傷中采取ICU容量復蘇、一期簡易救命手術、穩定生命體征之后分期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十分重要。以上治療措施主要是通過快捷簡單操作盡可能保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緩解患者全身炎癥反應,恢復患者機體生理功能,避免手術引發二次損傷。
綜上所述,在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患者中通過骨科損傷控制治療可顯著改善損傷修復情況,提升救治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付常國,王會領,賈坤,等.不穩定骨盆或髖臼骨折合并四肢骨折和休克的骨科損傷控制治療.中醫正骨,2016,28(3):64- 67.
[2] 陳明,謝鳴,勘武生,等.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手術方式探討.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5):445-447.
[3] 李新旭,羅曉東,葉茂,等.不穩定骨盆骨折手術治療26例臨床療效.解剖與臨床,2014,15(4):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