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霞
摘 要:任何一門學科都蘊含著愛國主義教育,地理學科也不例外。本文從地理學科思想教育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地理教學中愛國主義資源的挖掘方法,希望對提升地理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水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地理教學 愛國主義教育 資源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02
一、地理學科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
充分挖掘愛國主義素材是地理學科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在地理學科當中,很多內容都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優秀素材,使愛國主義教育在地理教學中能夠積極開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國家領土是一個國家最為基本的主權體現,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為基本的內容。目前,我國的地理教材往往簡單的介紹我國陸域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而對于空域及水域的介紹則非常有限,使得我國領土的內容相對淡薄,介紹內容比較零散,不成系統。雖然很多人知道我國的陸地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但應當著重強調這960萬平方千米只是我國的“領陸”部分,這包括我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臺灣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復述島嶼、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所有屬于中國的島嶼。特別是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臺灣必然要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更加明確清晰國家領土主權的內容,明確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后,我國對香港的主權涵蓋了領陸、領水及領空,對這三個方面同時行使主權,是非常完整的主權。
二、地理教學中愛國主義資源的挖掘方法
1.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挖掘愛國主義資源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挖掘愛國主義資源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比如,老師在講解我國各種各樣的資源時,就必然要聯系到我國的國情,讓學生明確我國資源的豐富性,煤、鐵、石油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資源一旦平均,平均量就顯得非常有限。老師可以將人口與資源進行結合講解,從而得出結論,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毋庸置疑,但我國卻是一個資源小國,面對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老師在地理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祖國的偉大、美麗、富饒與繁榮,又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資源的珍貴,看到資源平均后與人口問題之間的矛盾關系,從而促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資源觀念和人口觀念,具體到現實生活中,有助于他們樹立節約意識。
2.巧用對比法,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進行地理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到其他國家的相關內容。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學會運用對比方法,讓一些內容通過對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加深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印象。對比過程往往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時機,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講耕地面積時,老師向學生傳遞印度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學生可能會非常羨慕,此時,老師可以再向學生明確我國的耕地面積只是國土的10%,但是通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塑料大棚,太空育種,興修水利等措施,農產品總量卻位居世界首位,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讓學生在數據對比之間,增強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這種對比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更加熱愛祖國,也能夠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用知識改造惡劣自然環境的信心。
3.聯系歷史學科,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這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找準契機,將地理知識與歷史內容相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但是他的傳統的文化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穿和服,跆拳道,茶藝 ,文字,建筑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成功,得益于絲綢之路將中國的指南針和火藥傳到西方。突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世界人類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讓地理教學更加豐滿,利于對學生及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合理融入旅游資源內容,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我國地大物博,有著非常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而這些旅游資源很多時候會在地理學科中得以體現。因此,老師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習內容與我國的風景名勝聯系起來,讓學生對我國的風景名勝具備一定的了解,甚至可以讓學生陳述自己的旅游經歷,以此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比如,長城是農耕區和畜牧去區的分界線,幾代華夏兒女用血肉之軀鑄就的萬里長城有效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成就了中華民族的)、(華山之險峻,泰山之巍峨、黃山之秀麗、都江堰之獨具匠心,將旅游資源與地理科學有機融合滲透,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也激發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意識。
5.聯系時事政治,讓學生明確國家對個人的重要性
地理教材的內容不會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很多內容可以與時事政治進行鏈接,從而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涵,利于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比如,老師在講解“地質災害”內容時,可以聯系汶川地震,在講解地震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同時,更要強化學生的團結意識,講述汶川地震后我國人們同心協力抗災救災的決心,讓學生了解黨和政府對災區人民的關愛,讓學生明確“大家”與“小家”的關系,明確“大家”對個人的重要性。在講國際合作時,我們學習“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體,但局部地區的沖突與地區間的競爭依然存在”,可以將近幾年在新聞中經常報道“有一種速度,叫中國速度,有一種救援,叫祖國帶我回家”引進來,2011年利比亞硝煙四起,就在戰亂第三天,祖國的軍艦就到了;2015也們戰亂,中國海軍對571名國人的撤離只用了2天;尼泊爾8.1級地震,中國飛機第一到達;2016年新西蘭地震引發海嘯,中國領事館包下所有能租用的直升飛機,40小時中國游客安全撤離……等等,如此高效的救援,讓世界驚嘆,讓國人自豪:有一種幸運,叫我是中國人!有一種驕傲,我是中國人!有一種安全感,我是中國人!這樣的新聞素材,怎能叫學生不愛國?
6.借助反向作用力,喚起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學生實現中國夢的決心
社會上有一種不良風氣叫“崇洋媚外”,而對發達國家的學習教材安排了不少篇幅。教師要辯證地給學生講解,在認識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同時,看到我國的長足快速發展,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取他國之長,很多產品我們從無到有,從次到好,再到世界領先,比如我國的高鐵技術世界,北斗導航,射電望遠鏡等等都走到了世界前列。從實例認識到:正是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我們抓住了經濟全球化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正是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之路,我們取得了世界人類歷史上最快的飛躍。讓學生發自內心去熱愛我們的祖國,感謝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感謝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奮斗,包括在坐個位同學的勤奮學習。同時指出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以“中興”事件為例,借助反向作用力,讓學生有危機感、責任感,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實現“中國夢”的決心,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刻苦學習,努力拼搏,讓個人的努力成就民族的希望。
三、結語
地理學科內容豐富,很多內容可以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契機。因此,我們應當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準確利用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不斷挖掘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地理學科也能夠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如此,才能真正讓每一種學科都具備人文教育價值,讓學生的思想感情更加健康豐富,滿足素質教育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文江.淺談地理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素質教育論壇.2009(21)
[2]楊云芳.試談地理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中國科技博覽.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