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鋼 李立揚
摘 要: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對大學生成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為社會服務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長效機制保障,可持續發展面臨制約。摘 要:探討了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闡述了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基本內容,提升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水平,發揮了社會保障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志愿服務文化。
關鍵詞:大學生 志愿服務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一、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意義
大學生從事志愿服務工作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既能激發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又能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大學生自我發展和成長的需要,大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會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和社會認同感,會不斷的激勵大學生參與自愿服務活動,同時對取得進步的大學生志愿者給與一定的獎勵,充分肯定大學生的奉獻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更多的大學生幫組別人,實現自我而不斷努力。因此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提升或激發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內驅力,能夠促使其實現成長成才的目標。
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需要
志愿者服務倡導的”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因此,大學生志愿服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是完全符合本質要求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需要發揮志愿服務包括社會服務的作用。從事志愿服務可以提高他們的公民意識,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提高吃苦耐勞的素質,做好助人為樂的準備,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提高自我,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發展的問題
培育校園志愿服務文化,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起步較晚,導致很多大學生對志愿服務價值觀認識不全面,其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不夠高,高校應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鼓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讓大學生接受職業公民意識教育,把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目標任務,同時可以通過,校園網和校園網站等形式宣傳,積極倡導志愿者服務的精神,形成崇尚志愿精神的校園氛圍。專業化發展的推進機制有待進一步的深化,大學生志愿者群體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發揮其專業和學科背景的優勢,可就現實來看,部分志愿者服務并未發揮大學生群體的專業優勢,志愿者服務組織對志愿者指導和培訓好不夠專業化和科學化,使得志愿者服務的水平參差不齊,未能彰顯大學生服務的價值和意義。缺乏社會的銜接和整合機制,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在校內,校外的優勢沒有互補,他們各自的資源優勢沒有得到互補,各自的優勢沒有得到利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與社會的有機融合,加之信息網絡與新媒體的應用不足,阻礙了志愿服務的長期發展。
四、加強志愿者專業化培訓,提升自愿者服務水平
大學生屬于國家的精英與人才儲備庫,青年志愿者服務的活動形式逐漸從單一的扶貧助殘轉為高技能,高等職業社會服務,運用服務和實踐模式,樹立學生學以致用的觀念,明確自己的價值,增強學生在應用知識中的自信心。
發揮學校主題作用完善大學生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不斷完善激勵機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加強社會實踐的措施、具體細則等,系統應全面詳細,以便遵循工作規則。要特別注意把社會實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制度設計。一方面,將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實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計劃,單獨規定學分學時,不全額學分進行補習,使相關激勵措施實現對大學生的全面覆蓋。另一方面,在大學生綜合評價標準(如“德智體綜合測評”)中單獨劃定學分,將其作為評定各類獎學金、“三好學生”評優的重要參考依據。
綜合運用激勵方法。激勵因素是能調動激勵對象積極性的因素,包括環境因素、文化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高校應注重在社會實踐實施過程中使用不同激勵方法,調動各種激勵因素。社會實踐中的激勵方法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靈活采用多樣的激勵手段,分層次、多渠道、創造性地進行。實現內外部激勵、精神物質激勵、獎懲結合、個人激勵與集體激勵、環境激勵與情感激勵相結合。社會實踐作為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形式,應充分挖掘物質激勵因素、成就激勵因素、榮譽激勵因素和教育激勵因素。
注重實踐過程的激勵。社會實踐包括啟動、實施和總結三個階段。在創業階段,通過多種形式向學生說明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和要求,精心組織和動員,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在實施階段,要特別注意在精神激勵中運用情感激勵的方法,選擇更多的團干部、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參與具體實踐,隨時幫助他們解決實際思想困惑、認識缺陷、技術難題。總結階段的動力包括:及時、集中、客觀、全面、公正地組織各種力量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進行評價;開展總結交流活動,通過座談、成果展示、匯報等形式進行比較、交流,分享收獲,總結不足的,同時采用榜樣激勵的方法,用身邊的人和事感染,鼓勵大學生;廣泛開展評獎、評優活動,隆重表彰社會實踐中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樹立典型、示范帶動、
加強對教師的激勵引導。引導教師的激勵是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激勵機制的關鍵之一。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教師參與社會實踐,將教師參與和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納入工作量,給予相應補貼,對形成的結果給予財政支持,同時在晉升、評優和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對指導教師的突出表現,高等學校和地方政府予以表揚,通過新聞媒體予以宣傳,對其工作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全面鼓勵。建立規范指導教師參與實踐活動的規章制度,明確指導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規劃、動員、組織、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面的職責。
優化評價體系。建立完善的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指標體系的設計既要注重實踐結果,又要注重實踐過程,既要反映大學生的實際收獲,還要了解社會受眾的各種反饋。突出評估的及時性和一致性。只有及時進行評估,對具有吸引力的結果或符合社會實踐教育目標的做法和個人予以獎勵和肯定。為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應保持考核內容、考核時間和考核方法的相對一致性。
完善激勵和保障措施。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發展必須有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本著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從地方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出發,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應擴大政府和學校資金的比重,使社會實踐的投入資金得到保證,同時高校應擴大與社會的交流與合作,爭取地方政府、社會、企業的資金支持,為大學生順利開展社會實踐提供各種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