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教學成績是對自己辛勤付出的回報,是對一個教師工作的最直接的肯定。每位教師都想取得優異的教學成績。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個當老師的都在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就自己在工作中的一點體會,談談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一、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筆者認為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育未見其趣,必不樂學。”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動力,是發展思維的前提。符合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習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如果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執著的追求,勤奮的思索。語文教學與人的生活實際密切相聯。教材多為以文敘事、以文抒情、以文擬人狀物等。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創設適宜的課堂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創造情境,使學生迅速地進入課文情境,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如:在上《陶罐與鐵罐》時,創造了活躍的學習氣氛,即讓學生分別扮演陶罐和鐵罐。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課文,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節課,學生們學習積極性很高。
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現,十次表現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每個學生都愿意學有進步和獲得成功。由于小學生的興趣易變而穩定性差,而獲得成功的學習,會使學習興趣迅速提高。我們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多方面地為學生創造表現自已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并且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成功和進步,及時給予肯定。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筆者認為要想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就必須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筆者比較重視常規教育。始終認為抓好常規,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而然就會提高。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從一年級開始筆者就堅持在教室里坐班,從早上到校就進教室,一直到下午放學,整天泡在班級里。不僅監督了孩子們的課間秩序,更為了能在課上時刻關注孩子們的課堂表現,也有助于發現問題,及時與孩子更好地溝通。任課老師上課時筆者會在教室里批改作業、備課,偶爾抬頭觀察一下孩子們的表現,課堂上有亂說話,做小動作的同學也會因為顧及我的存在,行為上有所收斂,把更多心思用在聽講上。給我們班上過課的老師總會說:“你們班的課堂紀律真好,學生都愿意聽老師講課。”只要課上能夠認真聽講,課后及時鞏固知識,學習是非常輕松的。
三、勤能補拙,堅持不懈
每學習一節新課,筆者都事先布置預習作業,一讀二標三圈四注,讀課文、標自然段、圈生字、注音。正式上課前,都會專門拿出時間來檢查孩子們是否預習了。個別檢查或同桌互相檢查課文是否讀熟,是否標出課文的自然段,文中的生字圈出來沒有,課后會認的生字注音了嗎?大多數學生前三項都能完成,每次總有那幾個孩子不注音,除了讓他們補上注音之外,還會讓他們上黑板給生字注音,如果出錯就要在本子上重抄一遍。學習生字時,除了指導書寫,為了更好記憶,會讓孩子們把生字詞語記在課本上,再巡視檢查,如果有偷懶的學生不記詞語。下課后,筆者就坐在他的旁邊看著他認真記完。這樣反復幾次后,懶孩子們看我這么堅持,就乖乖地在課上把詞語記完。
課后對知識的鞏固學習同樣重要,所以筆者很重視每一次的家庭作業,剛開始有的孩子認為家庭作業讓家長檢查了就可以,或者就說忘帶作業了,找借口不交作業,可是出于對孩子們的責任心,以及筆者的倔脾氣,是不會讓他們鉆空子的。針對這種情況,采取了一些辦法。事先跟他們強調好,家庭作業必須上交,而且會一份份批閱,一份份數。改完了錯還要給我看。雖然安排了組長收作業,但是擔心還是會有人鉆空子。家庭作業沒有錯誤的,當天的作業減量;有錯誤的,把有錯的那部分重新改正一遍;不交作業的,把作業重新寫兩遍,下午放學前必須上交。規定既然說明,那么就要堅持遵守,要不然會半途而廢。雖然有時候感覺還有其他事情要忙,每天批閱家庭作業挺累的,但是想到為了孩子們能更好的養成學習習慣。到現在,筆者還是堅持這樣做。孩子的家庭作業本就像一個縮小的老師影像,你對工作的態度直觀的顯現在本子上。對錯誤的嚴查秋毫,對不規范生字的糾正,對孩子作業的肯定或建議,激勵或委婉的批評,圈圈畫畫,寫寫評評,無聲的傳達了你的敬業和對孩子的負責。或許,現在我們都感覺家長很強勢,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們還是很依賴學校和老師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在學校教育這個層面上也是弱勢群體。他們雖對孩子期望、對老師要求很高,但他們同時也很容易滿足,只要他們感覺到我們的真誠和付出,他們就會用更加真誠和配合的態度來對待我們。
四、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所以對知識的渴求,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學習課本知識上,作為老師,應該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養成博覽群書的好習慣。
于是筆者讓每位學生制定個人的讀書計劃,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自由,保證學生每天至少有30分鐘的讀書時間,再適時、適度地規范的指導學生閱讀。
利用語文課課前三分鐘開展“快樂三分鐘”活動,讓學生講書中的故事,形式不限,可以只講其中的一個精彩人物,或一個好玩的情節,也可以背一首新學的古詩或詩歌,還可以向同學介紹自己看過的好書、新書,交流彼此在讀書活動中的體會,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充分利用教室內黑板報、墻壁等陣地宣傳閱讀的意義和作用,展示學生的閱讀效果。鼓勵學生多帶點書到學校,發現好的書可以馬上推薦,鼓勵學生好書要互相交換看,好書共分享,換一本書,交一個朋友,不僅讀到了好書,還可以加深同學間的友情。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讀書活動,如朗誦比賽、征文比賽、讀寫繪比賽等系列活動,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老師,應努力做一粒書香的種子,植根于每個學生的心中,讓他們的一生從此充滿陽光;也應做那點燈的人,為孩子們點燃一盞盞閱讀的明燈,照亮孩子們前進的路程。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和孩子們一起帶著書香遠行……
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遠非上述幾點,它涉及到各個方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影響。所以筆者將繼續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