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明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1
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那么,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我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摸索。
一、創設主動參與的情境,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
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中,培養興趣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動機的來源。因此,教師必須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識。學生參與和自主學習的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最根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少講、精講;有些問題稍加點撥,不給出標準答案,多采用啟發誘導的方法,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師的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生的主動求知,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如在教學《孫權勸學》一課時,我并沒有把時間花在講、問、答上,而是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指導他們讀文字,想動作,練語氣,扮角色。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大膽想象、自主交流,隨后認真扮演起其中的角色來,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通過表演課文中的人物,饒有興趣地體會了文章的情感和思想。
二、創設問題的情境,誘導學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的活動,發現和體驗,學生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課堂教學要努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使學生自主探究。課堂質疑研討如果形成氛圍,就會產生“羊群效應”,學生往往會互相激發,這樣的課堂可能也就充滿學生的問題與發現,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可能就會超出教師的預想。如我教《中國石拱橋》一課,在講本課說明語言準確性時,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仔細閱讀了課文,作者寫趙州橋用了這樣一些字眼:‘橫跨在洨河上、‘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非常雄偉。就書上的插圖來看,趙州橋只不過跟我們的江橋差不多,但比起長江大橋只不過是‘小鳥中的‘小鳥,作者卻說他‘雄偉,你們認為準確嗎?”學生踴躍回答:“不準確,太夸張了。”“我認為準確。趙州橋是不及長江大橋高大,但我們說一個建筑雄偉,主要不只是它體積如何大。”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具體談一談,大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經過一番爭議學生們都明白了:看一個建筑物是否雄偉,不要只停留在體積的大小上,還要看它的氣魄和聲勢。比如說我們說雄偉的天安門,并不是說天安門就有幾十層上百層那樣搞,甚至還沒我們的教學樓高,但是她造型很有氣勢,見過天安門的人沒有一個人懷疑“雄偉”的天安門,“雄偉”一詞不準確。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說明語言準確自然就明白了。同時,體現出學生原有知識是學生自我構建新知識的基礎。
三、創造合作情境,提高自主學習質量
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自主合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合作的環境下,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趣,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入了角色,有了興趣,學生就會自主去探究學習。所以教師就必須為學生創設合作的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拓展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
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小組合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實現差異互補,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加強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小組探究,我在班中組織了4人為一組的學習小組,每一組都有小組長,大家各有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轉換。討論時,各個成員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發言,成員之間共同探討,互相合作,小組進行交流,我進行適時的點拔和指導,最后就產生結論。比如在教學《秋天》一課時,我就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賞析課文中寫得美的句子,說說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組派代表發言,最后學生互評,老師點評,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在一種充分平等的活動中探究、啟智,使學習活動變得自由輕松,交往情境變得融洽互助,信息傳導多向暢通。
四、“授之以漁”,養成良好自主學習習慣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如果學生能夠在長期的、自主的語文實踐中,漸漸領悟、習得、積累一些好的學習方法,養成一些好的學習習慣,甚至學會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語文,學生就真的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了。
對語文課程而言,常用的學習方法,應養成的學習習慣有:自覺的預習習慣、質疑的方法和習慣、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正確使用各種學習資源的習慣:使用工具書、圖書室、網絡資源等。教師還要指點學生會一些具體的、針對性強的學習方法。如怎樣學習駁論文,我認為就是讀,思,辯,課堂上文章的論證,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提出問題、作出判斷的方法弄清楚。議論文難讀,魯迅的議論文更難讀,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采用了“授之以漁”的方式,學生既學懂了,又學起了興趣。具體的學習方法是很多的,教師不僅可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也可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尊重學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學習方法,因為只有當學習方法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習慣時,才能發揮其作用。
總之,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在知識海洋里獵取知識營養,能夠有主見地學習和具有較強的識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任重而道遠,每個階段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我們教師始終把培養學生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放在第一位,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會向校園外延伸,我們的學生也定會受益終生。
關于口腔醫學實訓教學過程中如何增強學生無菌觀念的思考
馮 潔 康春勤 劉彥杰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口腔醫學系,河南 漯河 462000)
摘 要:鑒于醫務工作的特殊性,對病人負責,減少醫源性感染是醫生基本的職業道德。因此,培養醫學生無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把無菌觀念貫穿于整個口腔醫學實訓教學過程中,是我一直追求的教學準則,讓學生熟練掌握無菌操作技術,使他們成為合格口腔醫學生。
關鍵詞:無菌觀念 實訓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1
一、口腔醫學實訓教學中的實際情況
無菌技術是指在醫護操作過程中,保持無菌物品、無菌區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的一系列操作技術,是預防感染的一項重要而基礎的技術。無菌操作是口腔臨床工作中的基本原則。由于無菌意識欠缺,學生在實訓課上操作起來總是出現錯誤。如何增強學生的無菌意識,提高口腔醫學生的業務素質,已經迫在眉睫。例如學生上口腔局部麻醉實訓,不按照規定穿好白大褂、不戴口罩帽子;指甲太長,飾物繁多;不按要求進行七步洗手;掉在地面的手術器械撿起來接著使用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均違反無菌操作原則。
二、改進措施
良好習慣是平時養成的,口腔醫學實訓教學是培養醫學生良好無菌觀念并訓練無菌技術操作的關鍵環節。任課老師應做好引導師范作用,不允許對諸多違反無菌原則的現象放任不管,應有針對性的,及時指出學生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1.學生層面授課措施改進
1.1注重培養無菌觀念
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由于學制限制,無菌術操作課程相對較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最有效使學生養成無菌操作的習慣,就顯得至關重要。樹立無菌觀念,增強無菌意識是首要任務[1]。第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無菌操作是任何臨床技能操作成功的基礎,是影響臨床醫師操作的重要條件,對無菌操作有正確的理解。只有在思想上重視起來,才有可能達到既定目標。第二,轉變學生對無菌觀念的片面看法。有很大一部分同學認為,無菌操作技術,是大外科手術才會用到的,口腔本身就是有菌環境,是否無菌操作并不是那么重要,機體有免疫力,可以通過免疫系統將細菌殺死,保證口腔臨床操作成功。要糾正這一錯誤看法,讓學生意識到,免疫體統的有限性。并可舉例,有研究表明,以倍增時間8min的單個細菌植入腹腔內,24h 后的細菌數可達 2144 個,遠遠超過機體所能動員的清除能力[2]。因此口腔雖為有菌環境,但要求無菌操作。第三, 教師應聯系倫理學知識和臨床工作的經驗,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3], 用謹慎而認真的態度對待無菌技術的學習。
1.2加強無菌操作技術的訓練
1.2.1無菌意識培養從進入實訓室開始
首先,實訓室中有很多器械、化學藥品,其中不乏有毒或腐蝕性, 這些有可能傷及衣服、皮膚; 另外自己衣服上的污物也可能在實訓操作過程中污染試劑或實驗室環境。因此, 在上實驗課之前對學生講明緣由, 提出明確要求: 進入實驗室必須穿上干凈的白大衣,扣好扣子,否則不準進入實訓室。其次,在口腔超聲波潔治術、窩洞制備、拔牙等臨床操作中,經常會有唾液和血液飛沫飛散,在臨床治療操作之前,一定戴好手套口罩,女生將頭發扎好,戴好帽子。
1.2.2保證足夠的練習時間
在口腔臨床實踐技能操作中,無菌技術不是單獨存在而是所有口腔臨床治療成功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是貫穿口腔臨床治療始終的、 關系到醫患雙方安全的一項重要保障措施[4] 因此,實訓課上給學生留出大量時間練習,每次上課時,無論是哪個操作內容,都要求學生重復無菌操作的步驟來強化練習,學生通過反復訓練才能熟練掌握無菌操作,逐步形成無菌觀念。
2.教師自身以及實訓考核的改進
2.1加強教師自身對無菌觀念的認識
在口腔臨床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無菌觀念的建立產生影響。有些教師認為實訓課只是在模型或者在仿真模擬實習系統上練習,并沒有在真正的病人口腔中操作,因此只要講清理論就可以,放松對自我的要求,忽視了無菌操作。學生們模仿教師不戴帽子、口罩進行技能操作示教,不利于學生無菌觀念的形成。針對這些現象,教研室對參與教學任務的教師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決杜絕此類情況發生。從自身找原因,堅持無菌操作是任何口腔臨床操作的前提和基礎。提高自身無菌意識。
2.2教師實訓課堂中規范示教
教師要規范示教,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高標準做到[5]。例如:在口腔內科學齦上潔治術實驗教學中,把原有超聲波潔治術這個實訓項目由 2 學時增加到 4 學時,兩位學生一組在口腔臨床實訓室的口腔治療椅上進行情景模擬操作,在這個過程中由 2 位實驗教師全程進行規范示教和監督指導,從開始的洗手、 戴手套、 安裝超聲波潔牙機刀頭、、 黏膜消毒、全口牙超聲波潔治、潔治完拋光上藥等每個步驟都嚴格按照執業醫師要求進行規范示教,嚴格要求。
2.3以考促學,以考促教,嚴把考核標準關
一方面,考試具有評價、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和作用,是檢驗掌握知識和技能情況的重要手段。無菌操作作為有口腔臨床治療成功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應建立嚴格的考核標準。每次實驗課的實訓操作必須按照臨床無菌操作要求嚴格進行,如在操作中有違反無菌原則的操作步驟,實驗成績即為不合格,必須重新進行實訓項目操作考核;另一方面,每學期中,安排的學期技能考試中側重實驗教學中無菌操作分值所占比重。在臨床操作如窩洞的制備、 根管的充填、超聲波潔牙、 拔牙麻醉等實驗項目中強化無菌操作,從而督促學生樹立無菌觀念,練習無菌操作技術;最后一點,教師應該以教研室為單位,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無菌操作技能比賽并考核,嚴格要求,規范示教。
結語
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著手,加強學生時間練習的強度和采用有效的考核規則強化學生的無菌意識,提高綜合素質,為今后臨床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盡快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雷艷,周小林,蘭陽軍,等.外科無菌技術的教學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2,21( 3): 336.
[2]McClean KJ,Sheehan GJ,HardingGK.Intraabdominal infection:a review[J].Clin Infect Dis,1994,19(1):100-106.
[3]胡建紅.強化無菌觀念教學之我見[J].衛生職業教育,2003,21( 3): 92 - 93.
[4]李梅,路會俠.強化無菌觀念培養合格醫學人才[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16):114.
[5]孫太成.提高師資素質 帶動素質教育[J].西北醫學教育,2000,8(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