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方方
摘 要: 文化遺產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并傳承下來的自然或社會的遺跡、遺物等,作為歷史的產物,必然烙上時代的印記,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等價值。淮安運河文化遺產即指大運河貫通后,淮安人民在兩千多年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本文梳理淮安段運河文化遺產的譯介情況,反思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與弊端,并提出應采取的英譯策略,以促進淮安運河文化遺產對外傳播。
關鍵詞: 淮安運河文化遺產 譯介 英譯策略
一、淮安段運河文化遺產綜述
淮安處于聯系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黃河流域的節點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溝通中國南北方和東西部水道的天然樞紐。明清時期,漕運達于鼎盛,淮安段運河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黃河奪淮期間,淮安不僅是漕政通乎七省的漕運總督駐節之處,還是治理河道總督府、淮北鹽政駐節之所,出現了“漕、運、鹽、榷”萃取一郡的獨特局面。交通的發達、經濟的興盛、城市的繁榮,給運河文化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也帶來了異于其他運河一線城市的文化遺產。
在歷史變遷中,運河淮安段保有大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在全國共有7萬公頃遺產區,淮安擁有3000公頃遺產核心區和6000公頃的遺產緩沖區,占全國的七分之一[1],這充分證明了淮安運河遺產的重要價值。
二、對淮安段運河文化遺產的譯介的分析與思考
大運河淮安段并存著多種遺產形式,主要包括水利設施、古建筑、古城古鎮等物質文化遺產、與大運河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系列文化景觀遺產。在查閱文獻、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筆者對其現有英譯文做出分析。
(一)物質文化遺產的譯介分析。
1.水利工程遺產的翻譯
(1)清江大閘被譯為“Qingjiang Sluice”[2],“清江”采取地名音譯的方法,大閘直譯為“Sluice”,較好地傳遞了原文的信息。
(2)淮安市區西南的五河口,由里運河、中運河、淮沭新河、鹽河及黃河五條河交匯得名。單純直譯為“junction of five rivers”或“Wuhekou”[2]都顯得不夠嚴謹。可以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將“五河口”翻譯為“Wuhe(five rivers)Junction”,既交代了名稱又點明了是五條河流的交匯點,一舉兩得。
2.公署等運河管理機構
漕運總督府:漕運是漕糧運輸的簡稱,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淮安的漕運僅指通過運河并溝通天然河道轉運漕糧的河運。《文化淮安》中“漕運總督府”的譯文是“The office of Caoyun Governor in charge of the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這種音譯結合解釋的翻譯策略,既傳達了漕運這一獨特中國文化詞語的表象,又讓英文讀者了解了淮安的漕運方式與其他漕運方式的區別。
3.運河聚落遺產——古鎮、園林等
清晏園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是淮安市主城區歷史上級別最高、延續時間最長、任職官員最多的古衙署舊址,也是我國漕運史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官衙園林。現摘錄部分中英文景點介紹:
清晏園是我國明清漕運史上規模最大的衙署園林,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有“江淮第一園”之稱。
The Qingyan Garden is the biggest yamen garden in the history of transporting grain by wat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our country. It is an AAA national tourism scenic spot with the title of “the first garden in the Yangtze-Huaihe Valley”.
以上景點介紹屬于信息類文本,主要是向讀者傳遞信息,介紹了清晏園的歷史地位等,但由于某些局限(此景點介紹見于該園林的入口墻面上),譯者沒有考慮加注的譯法,導致某些地方語焉不詳,如:“衙署園林”音譯為“Yamen garden”, 英語讀者對“Yamen”更陌生,相對而言,解釋性的翻譯“official garden”更適合。除此之外,譯文還存有其他謬誤。“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有‘江淮第一園之稱”譯為“It is an AAA national tourism scenic spot with the title of ‘the first garden in the Yangtze-Huaihe Valley”,錯誤有三。一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不能按照漢語習慣硬譯死譯為“It is an AAA national tourism scenic spot”,scenic spot就是指旅游景點類,沒必要畫蛇添足加上tourism。二是“……第一園”并非指時間或次序上的第一,而是指在同類事物中出類拔萃,博得頭籌,宜譯為“the best garden of…”。三是江淮地區的翻譯。江淮地區一般指江蘇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下游)一帶(包括揚州、高郵、泰州、南通、鹽城、淮安、滁州、六安、合肥、安慶等主要城市)、河南省信陽地區,湖北東北部。地勢低洼,主要由長江、淮河沖積而成。譯文Yangtze-Huaihe Valley意義較為模糊,不如Jianghuai Region更簡潔、直截了當,讓外國游客明白是某個地區即可。
4.廟宇
吳公祠,系光緒三年(1877年)為紀念漕運總督吳棠(字仲宣,號棣華,謚勤惠,盱眙人)而奉旨所建。其英文介紹中直譯了這段話“治水賑災,抗捻筑城,建文廟大成殿、創崇實書院,兼管河務,安置河兵,厲行節儉,實心任事,政聲卓著”,英文采用了并列式的結構,再現了原文的四字格成語的意思:“He controlled water and relieved the people in disaster, fortified city against enemies, built Confucian Temple and Chongshi Academy, he was also in charge of water affairs, resolved settlement of soldiers, practiced strict economy and combated waste, made outstanding political achievements,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Huaian.” 其中,“建文廟大成殿”譯為 “built Confucian Temple”,采用了省略譯法,沒有照字面的意思直譯。推測原因如下:一沒必要說明具體是哪個殿(大成殿為文廟的主體建筑),二是與下文書院相照應,形成并列關系。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譯介分析。
1.民歌類
南閘傳統民歌流傳久遠,具有傳統民俗風情,主要反映南閘農民的情感生活。其中小調類旋律優美、水鄉風味濃郁,大多流傳百年以上,多為女性題材;勞動歌謠類節奏明快,情緒激昂,是農民自娛自樂、樂觀主義情懷的表現;敘事類則以中長篇為主。(原文)
Nanzha traditional folk songs ar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flavors, which are mainly about the emotions of the local farmers. Among them, ditties, with a beautiful melody and a rich flavor of water town, mostly date back to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 their themes are mainly about females. There are also labor songs with lively rhythms and passionate moods, which reflect the self-entertaining spirit and optimism of the farmers. One more kind of Nanzha traditional folk songs is narrative ballads, which are usually of medium or full length.(譯文)
上述譯文向英語讀者介紹了南閘傳統民歌的三種分類及各自特點,向外宣傳了淮安的民歌文化。譯文通順流暢,翻譯技巧嫻熟。原文的四個并列式結構“其中小調類旋律優美、水鄉風味濃郁,大多流傳百年以上,多為女性題材”進行了信息重組、結構調整,按照英文的習慣將“旋律優美、水鄉風味濃郁”處理為后置定語,視為佳譯。譯者深諳漢英翻譯的轉換之道,將四字成語“節奏明快,情緒激昂”類的主謂結構轉換為英文的偏正結構“lively rhythms and passionate moods”,譯文自然流暢。
2.民樂類
2008年,淮安的“十番鑼鼓”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番鑼鼓”由民間藝人孫毓卿編創。孫毓卿自幼酷愛音樂,善于吹彈敲打,深得當時淮關關長的賞識而長期收養他,并令藝人教授他昆曲。后來,孫毓卿即將學到的昆曲音樂與民間鑼鼓結合起來,編創了俗中蘊雅的鑼鼓昆曲——俗稱武昆。因其清新獨特,故盛極一時,就連河下的翰林王鴻翔等士大夫們都曾參與學習和演奏過。
現存譯文中,“the repetitious gong and drum”中的repetitious一詞解釋了“十番鑼鼓”的“番”的含義;“翰林”采用歸化翻譯法,譯為“academician”;“武昆”音譯為“Wu Kun”,成功地傳達了中國特色文化負載詞的內涵與意義。
三、譯介情況反思
(一)相關譯文的缺乏。
筆者在查閱文獻、實地考察的過程中發現對淮安段的運河文化遺產缺乏充分的翻譯。
(二)現存譯文的錯誤類別與其他問題。
1.書寫錯
書寫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旅游景區正確的、規范的書寫是實現信息傳達的重要前提之一。但在實地走訪中,卻發現旅游景點內很多翻譯存在低級的書寫錯誤。吳承恩故居簡介中,“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單位”譯文unit寫成unti,這樣的錯誤還不少,如with寫成withe,its寫成its。單詞拼寫錯誤雖是小事,但多少阻礙了景區介紹信息功能的實現,且給外國游客留下不良印象,貽笑大方,不利于旅游業的發展。
2.語法錯誤
如周恩來故里旅游景區的秦舉人宅簡介中,“秦茂林,字翰卿,號竹人,清末舉人”的翻譯是“Qin Maolin, his courtesy name was Hanqin, his pseudonym was Zhuren, he was a former second degree candidate in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 in Qing Dynasty”,三個分句之間直接用逗號相連,這種漢語式的連寫句(run-on sentence)不符合英文的語法規則,中間需加連詞。
3.表意不準確、漏譯、錯譯等
如“在河下買下一古宅,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的譯文是“...he bought an old house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 years in Hexia and built an extension to it”,原文被錯譯成“買下一已有150年以上歷史的古宅”。
4.生搬硬套,不符合英文慣用表達法
如“其房間保存完整”的翻譯是“The rooms have been maintained complete”,英文中指建筑物或古跡保存完好(看不出陳舊),一般用well-preserved.
5.一名多譯,且質量良莠不齊
在實地考察中,我們發現同一景區某個景點的譯名竟然存在不一致的情況,不利于實現景區的服務功能和信息傳播功能。例如里運河文化長廊中,“清江浦樓”有以下幾種譯法:Qingjiangpu Tower,Qingjiangpu Building,the Ancient Pavilion of Qingjiangpu;“清江浦記憶館”的翻譯有:Qingjiangpu Memorial Hall和Qingjiangpu Museum Hall;“吳公祠”譯為Memorial Temple for Lord,Wugong Memorial Temple;“斗姥宮”譯為Doumu Palace, Doulao Palace,Basking Doo Palace。
四、英譯策略
(一)凸顯原文的信息功能。
按照翻譯“目的論”的說法,旅游文本屬于信息類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提供信息。翻譯實踐中需要從漢語中概括出有層次、有條理的實質性內容,實現信息有效傳遞的目標,突出英文旅游文本言簡意賅的功能。
(二)理解原文,尊重中國文化。
清晏園中關帝廟有多種譯法,有the Temple to Guan King,the War God Temple,兩種譯法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而言都容易理解,但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游客而言,兩種譯法都比較模糊,建議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the Temple to Guan King(Guan King, God of war)”,這樣可以實現中英文兼顧。
(三)規范語言環境,提升城市形象。
建議成立相關職能部門對淮安段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譯介進行規范化管理,對譯介缺失的部分進行查漏補缺,對現有譯文存在的錯誤與問題進行整改,規范語言環境,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大淮安涉外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兵,王元林.從考古資料看淮安在大運河歷史上的地位及作用[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4(11):790-793.
[2]魏惠,等.文化淮安(漢英對照)[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