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麗
摘 要: 師范生黨員教育和師德教育的協同是高校師范生黨建工作改革和質量提升的客觀要求。在分析二者協同創新的必要性的同時,根據其協同的現狀,從自組織、序參量、協同效應、漲落原理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協同策略,有利于提升師范生黨員教育的實效性,進一步加強師范生師德教育。
關鍵詞: 師范生黨員教育 師德教育 協同創新
師范生黨員作為高校大學生黨員的特殊群體,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揮其骨干帶頭和先鋒模范作用?這個問題值得深思。師范生黨員兼具師范生和黨員的雙重身份,在保持先進性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師德的內化和養成,為從事教師職業奠定思想基礎。
一、師范生黨員教育與師德教育協同創新的必要性
(一)協同創新是推進師范生黨建工作改革創新的時代要求。
新形勢下,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2017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學生群體占比仍然最高,占24.8%[1]。這些數據充分說明師范生黨建工作必須貼近師范生的思想實際,依托現代化網絡載體,運用師范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黨員教育,比如開展“微黨課”、“微總結”、“微團結”、“微榜樣”、“微公益”等工作,進一步加強互聯網師范生黨建工作載體建設,才能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做好師范生黨建工作。
(二)協同創新是師范生黨建工作質量提升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九大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師范生黨建工作存在部分黨員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明顯,黨員發展質量和數量難以兼顧等突出問題。因此,為了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提高師范生黨員的發展質量,應“堅持協同聯動”。積極調動高校各種教育資源和力量,形成協同效應,提高師范生黨員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三)協同創新是增強師范生黨員教育實效性的現實需求。
師范生黨員一般都是“95后”,他們道德認知水平較高,思維活躍,個性較為突出,但年齡小,入世不深,入黨時間較短,缺乏黨性鍛煉,這個時期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熱衷于網絡學習,心態開放包容,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師范生黨員一般男女比例差別較大,以女生居多。與其他專業學生相較而言,嚴格遵守黨的紀律,但黨員教育活動創新性不足。因此,結合師范生特點,與師德教育相協同,有助于提升師范生黨員的黨性修養。
(四)協同創新是師范生師德養成的有效途徑。
新形勢下,一些師范生對于“教師是誰”,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職業道德缺乏足夠的認識。某些師范生從內心深處對教師職業理想不夠堅定,缺乏教育情懷。師范生黨員雖然是師范生中的少數群體,但其示范引領作用不容忽視。在師德養成教育中,這些“關鍵少數”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師范生的服務精神、奉獻精神、教師職業精神,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師范生黨員教育與師德教育協同現狀
首先,協同創新的觀念認知不足。師范生黨員教育活動的開展共性較強,個性不足。統籌安排活動時,往往黨員教育是黨員教育,師德養成是師德養成,二者往往是分離狀態。其次,協同創新的實踐活動不多。師范生開展活動一般有“講課比賽”、“說課比賽”、“課件制作大賽”、“黑板報比賽”、“手抄報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但與黨員教育結合的實踐活動不多,關于“師德培養”的活動更少。再次,協同創新的方法不新。關于師范生黨員教育和師德教育的協同,有“研討會”,有“黨課”,但開展活動時往往注重灌輸,缺少啟發和體驗。
三、師范生黨員教育與師德教育協同創新的策略
(一)基于自組織原理,整合教育目標與內容。
自組織是指系統自身在不需要外部系統指令和能量或者指系統在外部輸入的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質流等相對不變的情況下,按照自身內部某種規則,通過自身的變動而使自身不斷優化的組織,具有內生性的特點[2]。師范生黨員教育與師德教育的協同應提高其自組織能力,實現協同的自發到自覺。
首先,應整合師范生黨員教育與師德教育的目標。優高校開展相關活動時,應明確未來優秀教師黨員的培養應是師范生黨員的終極目標,師范生黨員必須起到引領作用。其次,應整合師范生黨員教育和師德教育的內容。師范生應學習黨章黨規黨風黨紀,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重要思想教育,還應該學習教師職業道德的相關理論和知識。
(二)基于序參量原理,形成教育合力。
協同學的支配原理決定了系統內部的一個或者幾個要素與子系統處于主導地位,就能起到序參量的作用,從而主導系統的發展方向[3]。師范生黨員教育與師德教育協同創新中,注重序參量的決定性作用。我們應關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兩個重要的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專職”、“兼職”、“聘請”教師的協同。師范生黨員教育和師德教育應建立一支分工明確、責任清晰、相對穩定、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專職教師主要由“兩課”教師、學院黨委等組成。“兩課”教師主要負責專題系統地講授黨的理論知識,學院黨委應負責師范生黨員教育的總體規劃和部署。兼職教師隊伍主要由輔導員、專業課教師黨員組成。聘請的教師隊伍可由資深專家教授、校友、一線優秀教師黨員、離退休教師黨員組成,以加強師范生黨員理論和實踐的深度融合。
其次,師范生與師范生的協同。師范生黨員應注重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不斷提高自身黨性修養,促進自身師德的養成。師范生黨員應經常自查、自糾、自省、自勵,不僅要浸潤在學習活動中,還要反思—體驗—內化。在師德養成過程中,發揮“模范性”,在黨員教育中保持“先進性”。
再次,師生的協同與互動。關于黨性教育與師德養成教育的學習,師范生應變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應引起、維持、促進師范生的學習,師生之間應得到有效溝通和情感共鳴,教師和師范生的協同才能從淺層協同走向深度協同。
(三)基于協同效應原理,創新管理組織、制度和評價。
一個開放的大系統內的子系統,既獨立運行又相互關聯。當關聯運動占主導地位時,各子系統間相互協同作用,使系統內部形成有序結構,達到1+1>2的效果,即是協同效應。
1.教育管理組織的協同。師范生黨員教育和師德教育的組織應明確各自責任,齊抓共管才能創立良性機制和長效機制。首先,應加強“校黨委(領導下的組織部、學工部)——院黨委(或黨總支)——學生黨支部(指有師范生的黨支部)——師范生黨小組”四級垂直型師范生黨員管理機構的協同。校黨委進行統籌安排,院黨委進行總體規劃和具體實施,黨支部考慮如何促進其黨性修養的提升和師德的養成,黨小組則根據班級師范生黨員的學習實際展開理論學習、互幫互助等活動。其次,可加強“學生工作部(處)—園區—學院黨總支”師范生黨員教育橫向管理機構的協同。最后,加強“兩課”教學部門(社科部)與院黨委、校黨委的師范生專業教育機構的協同和師范生培訓機構的協同。
2.教育管理制度的協同。進一步從管理制度上為師范生黨員黨性修養的提升和師德養成提供保障。比如師范生黨員積分制度怎樣與民主評議制度相結合,做到評分、評價有根有據,公平合理;師范生黨員政治理論學習和“三會一課”怎樣協同,既學習黨的理論知識,提升黨性修養,又提高師范生的職業道德等。進一步健全組織生活制度,提高黨建工作的效率和實效性。針對師范生黨員學習任務較重,理論學習不扎實,應該創新組織生活形式,實施“微黨課”,樹立“微典型”,組織生活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點到為止,要深入剖析,不流于形式,要扎實有效,進一步實施民主評議,實行定期考評。
3.教育評價體系的協同。首先,進行評價參考指標的協同:黨性觀念、理論修養、學業成績、實踐活動和日常表現[4]。師范生黨員的評價參考指標中黨性觀念可以采取綜合評價的方式進行。理論修養部分不只是關于“兩課”、黨章黨規、時事政策,師范生黨員還應包括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可以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學業成績則是通過班級同學評價、考試和證書來計算。實踐活動也是通過綜合評價和參加活動統計,但師范生黨員尤其應該與講課比賽、說課比賽、PPT設計大賽、朗誦比賽、黑板報比賽、三筆字訓練、三支一扶、三下鄉、特崗支教等活動相聯系。日常表現要班級同學、輔導員、黨支部、黨小組的評價相協同。其次,進行評價主體的協同。根據黨性觀念、理論修養、學業成績、實踐活動和日常表現五維的參考指標,評價的主體應是師范生黨員自己、他人(包括輔導員、任課教師、班級同學等)、黨支部(師范生所在的基層黨支部)。再次,進行評價方式的協同。既關注師范生黨員在參與活動中的責任感、使命感、服務意識、教育情懷等,又關注師范生黨員所獲取的理論知識與修養、專業能力與專業情意。共時評價和歷時評價應相結合。
(四)基于漲落原理,創新教育形式和方法。
協同學認為任何系統都有微漲落和巨漲落,“有一些漲落會得到要素或者子系統的響應,從而不斷地發展化大,其影響從局部發展到全局,這種漲落稱之為巨漲落”[5]。師范生黨員教育和師德教育的協同,我們必須關注巨漲落點,比如社會的轉型、互聯網的發展、師范生個性特點的變化等,才能走向協同。
首先,應貼近師范生思想實際,實現傳統形式手段和現代網絡技術的協同。不僅讓師范生聽報告會、看錄像、開座談會,還滿足師范生熱衷網絡學習、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借助QQ群、微信、微博、論壇、專題網站等網絡載體,讓他們及時獲取黨建知識、時事政策、教師職業道德相關內容,使網絡教育與傳統手段深度融合。不僅讓師范生黨員在課堂內學習理論知識,還根據師范生的專業特點和成長成才的實際需求,開展“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特崗支教”、助力留守兒童成長等志愿服務活動,建構師范生黨員教育的“立體課堂”。
其次,注重講授式、啟發式、體驗式教學方法的協同。讓師范生感受到、體驗到十九大的精神、全面從嚴治黨的意義、黨性修養的重要性、師德養成的規律,啟發師范生去思考,去感悟,去反思。不僅應注重師范生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還應與師范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結合。不僅讓師范生真實體驗校風、校訓,還讓師范生進行網絡虛擬體驗,創造多種形式多種方法的情感認同。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2017.08.04.
[2]胡朝,葉忠明.協同理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05.
[3][5]楊睿.基于協同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40,37.
[4]陳實,柏維春.建立大學生黨員考評系統的研究報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9):28.
本文系紅河學院科研基金黨建專項“信息時代師范生黨員教育與師德教育融合研究”(XJ17DJ10)的階段性成果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