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慶莉 杜娟
摘 要: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學前教育擔負著培養祖國未來人才的重任,從小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才有可能在未來生根、發芽,才會將我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此,在幼兒園開展《運用情景表演對幼兒實施傳統文化影響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結合幼兒年齡特點,以《弟子規》為主要內容,通過情景體驗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其意義,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更好地了解幼兒日常行為規范現狀,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和指導,設計并展開了問卷調查。
關鍵詞: 3—6歲幼兒 行為規范 調查思考
一、 問題的提出
行為規范是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遵循的規則、準則的總稱,是社會認可和人們接受的具有一般約束力的行為標準,包括行為規則、道德規范、行政規章、法律規定、團體章程等。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指出:幼兒階段是人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幼兒學習怎樣與人相處,怎樣看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逐步認識周圍的社會環境,內化社會行為規范。幼兒期是人的個性初具雛形的時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對人、對事、對己的態度,逐漸發展出的個性品質和行為風格,不僅直接影響童年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感,影響其身心健康及知識、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響其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1]。
當前社會由于獨生子女較多,大多數孩子自理能力較弱,以自我為中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之心較差,對自己的事情缺乏責任心?!兜茏右帯非∏∈墙逃⒆訌男∽鋈?、做事的規范。通過研究,我們將弟子規的內容分解為“六顆心”培養,分別是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心中有他人之心、責任心、大小先后之心、改過之心。為此,開展課題研究之初,我們對幼兒園3歲—6歲幼兒的日常行為規范進行調查,了解幼兒在“六顆心”方面的表現情況,以指導園所進一步開展教育工作。
二、調查方法
(一)調查對象
兩所幼兒園小、中、大班各1個,163名幼兒。
(二)調查方法
為了保障調查的客觀、真實、準確、有效,采取書面問卷的方式進行。尤其是家長調查表,為了保證家長能夠真實填寫,幼兒園通過召開家長會向家長講明調查意義,征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此次調查小班發放50份,中班發放58份,大班發入55份,共163份問卷,收回率100%,有效率100%。
(三)調查內容
“幼兒日常行為調查問卷”依據幼兒年齡特點,結合幼兒日常生活實際,以“六顆心”為主要內容,共設計30條具體內容,表現包括“會、有時會、不會”三個選項。主要了解目前幼兒在自我管理、照顧他人、文明禮儀、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現狀。
三、調查結果
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統計,以圖表形式顯示如下:
恭敬之心:小班幼兒在“愛惜物品和玩具”、“贊美別人”、“喜歡和品德好的孩子玩”三個方面表現較好,但在“主動問好”、“自己穿脫衣物”、“主動整理玩具”方面較弱;中、大班幼兒較小班幼兒比較多項行為越來越好,“主動問好”方面明顯提高,但“贊美別人”方面越來越少;整體相對較弱的行為仍是“自己穿脫衣物”、“整理玩具”、“長輩說話立刻做”方面,表現一般。
感恩之心:此項列表問題中,幼兒普遍行為狀況較好,小、中、大班共性較弱的是“主動幫助做家務”一項。
心中有他人之心: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小班幼兒在幫助照顧他人、與人分享方面較弱,隨著年齡增長,中、大班幼兒各項內容均明顯上升。
大小先后之心:可以看出,各年齡段幼兒在“遵守規則”方面表現較好。在“有好吃的先給長輩吃”和“吃飯時等長輩”方面,各年齡段幼兒相對做得不夠。同時,小班幼兒在“早起自理”和“停止游戲上課”方面略差。
改過之心:可以看出,“在做錯事主動承認”方面略有不足。
責任之心:該內容中,小班幼兒在“入離園自己換衣物”、“遇到困難時的情緒”、“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方面明顯不足。到了中、大班,其他方面有所提升,但是“困難時的情緒”和“家中自己事情自己做”方面依然較弱。
四、幾點思考
(一)幼兒期是社會性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3歲—6歲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萌發并逐步增強時期,正處于認識他人與社會,并建立關系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給幼兒種下什么樣的種子,幼兒就會向著什么樣的方向成長。反之,錯過這個時期,當幼兒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時,再想糾正就極其困難。正是我國那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意義所在。而且幼兒階段,孩子們天性向好,這個時期,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家中,成人的表揚和鼓勵都能成為孩子們良好行為習慣的動力,效果極其顯著。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關鍵期,充分利用幼兒的年齡特點,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和規范,懂得傳統文化中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成人對幼兒的包辦導致幼兒自理能力、照顧他人能力不足。從以上調查中可以看出幼兒自理能力、照顧他人的意識相對較弱,這些都是當前教育環境中成人包辦的結果,既包括家庭教育環境,又包括幼兒園教育環境。相對來說,家庭教育包辦現象更為嚴重。家長們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包辦孩子的一切,從最簡單的穿衣、吃飯、洗漱到整理自己的物品,到參與家務勞動,家長們怕孩子干不好,怕孩子受傷,怕孩子累,所以孩子們失去很多勞動的機會,失去體驗勞動的辛苦、關心理解他人的機會,漸漸失去責任心。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們要放開手,大膽地讓孩子們做事、干事,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開始,讓孩子參與家務,照顧家人,這樣才是好的教育。
(三)成人的言行舉止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更為重要。調查中,幼兒隨著年齡增長,贊美別人越來越少,孝敬長輩,做錯事主動承認、面對困難情緒等越來越少,一方面說明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越來越強,另一方面是成人的言行舉止和態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一書中明確指出:幼兒社會學習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模仿,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他人的行為是幼兒社會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榜樣就是幼兒通過觀察模仿而學習的“行為模式”。(1)成人對待家人和他人的態度、行為是孩子直接學習的榜樣。如果家長經常欣賞贊美他人,處處孝敬長輩,面對困難時情緒良好,心態積極,那么,孩子自然就會獲得這些良好品質。
(四)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需要不斷地體驗和踐行,并得到積極的肯定和認可。任何一種習慣和品質的形成都需要長期重復和踐行。傳統文化《弟子規》中倡導的行為規范更加需要幼兒體驗才能理解,踐行才能養成。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規范,可以從幼兒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著手,這就需要家園共同營造體驗和行動的氛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教育建議中指出:結合具體情境,指導幼兒學習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能,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學習理解別人[2]。所以,我們可以在幼兒園通過情景表演的方式幫助幼兒體驗,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讓孩子們分角色扮演人物,并且通過小情景展現出來,幼兒就會直接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同時,幼兒園把教育內容以每周一個“小練習”的方式延伸到家庭中,并鼓勵孩子在家庭場景中不斷重復踐行,才會真正將這種行為固化下來。當幼兒做出這樣的行為后,能得到幼兒園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表揚、鼓勵,那么,幼兒的積極性就會更加高漲,效果也會更好。
總之,幼兒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關鍵在于家園的有效配合,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努力,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徑,使幼兒養成優秀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為他們今后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3]。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3]李帆.幼兒家庭常規和學習品質的關系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5(0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運用情景表演對幼兒實施傳統文化影響的實踐研究”(JJB131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