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摘 要: 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讓觀眾感受到文物的生命、歷史的溫度,并成功引導了孩子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引領了一波“文物熱”“博物館熱”,節目有創新性的表達方式,并尊重年輕人的實際行動,作者根據這一啟發設計了選修課程《讓南博的文物會說話》,以讓文物會說話,讓《國家寶藏》進課堂。
關鍵詞: 文物熱 南京博物院 選修課 創新性表達
2017年底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該節目以精良的制作、獨特的視角,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讓觀眾感受到文物的生命、歷史的溫度。據統計,《國家寶藏》播放期間其相關視頻在全網播放量破8億、微博話題閱讀量累計突破22億。毫無疑問地說,繼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后,《國家寶藏》又一次在全民中掀起了一股“博物館熱”。
在學生熱衷的B站平臺上,每一集《國家寶藏》都有大量彈幕評價,“我們的民樂絲毫不輸交響”“愛我華夏,興我邦國”“此生不悔入華夏”……一句句毫不掩飾的表白,一次次自豪的感慨,讓我真心贊嘆這個節目的成功。成功地吸引了年輕一輩的關注,成功地引導了孩子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引領了一波“文物熱”“博物館熱”。
在今天很多人眼中,“00后”“10后”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因為自小過多地接觸網絡,他們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似乎對中國傳統文化、國家大事缺乏關心。可是,《國家寶藏》的熱播讓更多人改變了對“00后”“10后”的看法。
作為一線中學歷史教師,我非常迫切地想要抓住這次熱潮,讓學生走進歷史,親近歷史,觸摸歷史。我不禁思考節目大火背后的原因,《國家寶藏》為什么能大火?該節目為什么能吸引大量年輕人的關注?它的成功對于一線教師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該節目之所以吸引年輕人,是因為它做到了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它以一種嶄新姿態展現在大眾面前,不漠視年輕人的創造力,真正做到了理解和尊重年輕人的文化需求。“理解”“尊重”“創新”,常提的口號,不變的真理。趁著“文物熱”“博物館熱”,結合南京本土資源,筆者設計了選修課程《讓南博的文物會說話》。
一、一覽上下五千年——南京博物院
歷史的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比如文物、史集等),史料不會說話,學生如何了解歷史、親近歷史、學習歷史?如何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貼合實際,在尊重當今學生學情的同時又能滲透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思維、愛國情感呢?選擇讓文物“活”起來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
文物是什么?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博物館里展出的文物經過了甄選,眾多的館藏文物就像是先人們遺留下來的美麗珍珠,通過博物館這個平臺整合串聯成生動的歷史項鏈。“對于歷史學科而言,博物館實物的展示空間、開放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學資源對于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①。“一座座博物館將數千年的社會生活、人生百業濃縮于咫尺之間,漫步其中,探尋歷史的蹤跡,從有限中窺視無限,于咫尺間體味萬千世界”②。通過一件件文物,達成歷史與現實的跨時空對話。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文物遺存豐富,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為一千多座,加上近年來民間興辦的特色博物館,全國各類博物館已達兩千余座。博物館早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龍盤虎踞,六朝古都的南京更不例外。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截至2010年,南京博物院現擁有各類藏品43萬余件(套)。43萬件館藏文物燦若星辰,不僅有渾厚凝重之魂,而且有江南精致雅巧之秀,閃耀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光輝。“從全國范圍到江蘇地域性,跨度千里。從舊石器時代到當代藏品,歷時久遠。從宮廷傳世品到考古發掘品,種類繁多。南博,可以說是一座巨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③。在刷屏的《國家寶藏》節目中,南博作為壓軸出場,“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光坤輿萬國全圖”驚艷全國,《國家寶藏》的LOGO里,還藏著南博的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
南博一共有六個展館,每個場館都有不同的主題文物。青銅、玉石、陶瓷、金銀器皿、竹木牙角、漆器、絲織刺繡、書畫、印璽、碑刻造像等文物品類一應俱有。每年南博還會舉辦數十個臨時展覽,包括院藏文物專題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展及國外有影響的文物及藝術品展等。南京人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是多么讓人慶幸,因此圍繞“文物熱”展開的選修課程以南博的資源為前提。如果能恰當地開發利用南博的資源,做到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博物館和中學歷史教學優勢互補,必能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
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欣賞學生的有趣靈魂
目前中學課堂的歷史教學仍然以教科書為第一教學資源,迫于中考升學壓力,課堂教學模式相對單一,教學內容相對枯燥,學生興趣減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推進,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課堂也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④。開設選修課程《讓南博的文物會說話》,嘗試拓寬教學思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一)設計博物館探索任務清單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南博、利用好文物,在選修課伊始嘗試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物話題,為學生提供一份博物館探索任務清單,引導學生初認南博文物。學生根據任務清單,有目的地參觀游覽完成答卷,之后互相傳閱、公開展示、評優評獎。在參觀展覽結束后,還需要每位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設計一份私人專屬的《南博探索任務單》,不限主題。
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觀賞展覽,基于興趣,又高出興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大大豐富了相關歷史背景知識。
(二)認識你的名字——普及文物種類
南京博物院有六個場館,每個場館有著不同的主題文物,青銅、玉石、陶瓷、金銀器皿、漆器、絲織刺繡、書畫、印璽、碑刻造像等應有盡有。走進博物館我們常有“不識字”的尷尬,因此認識器物名稱是認識器物的基礎,像盉、簋、甗、戣、罍、鬲、匜、彝、卮、盨、甗、盨、觚、觶、斝等。
認識器物名稱還要知道器物的用途(如下圖),請學生自己認領感興趣的文物種類,在做出調查和了解之后,以“小老師”的身份給同學們普及相關知識,以最有生活氣息的陶器為例:
鬲(lì)是極具代表性的陶炊具造型,產生年代較早,是中國古代飲食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在鬲的基礎之上,有很多與之相關的炊器產生,如灶、甑(zèng)、甗(yǎn)、釜、鬶(guī)、斝(jiǎ)等,是炊具的進化,同時烹飪技術也得到不斷地豐富。后期演化過程中,鬲的實用功能被弱化,宋元時期其造型形態常被借鑒用于香爐等造型當中。
甗(yǎn),簡單來說,就是古人發明的一種蒸鍋,一般認為最早的陶甗(yǎn)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分為兩部分:下半部就是上面提到的鬲,用于煮水加熱;上半部是甑(zèng),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bì)(相當于現代的蒸屜),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利用蒸汽熟制食物的傳統則綿延至今,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鬶(guī),形制與“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陶鬶的造型是原始陶器中結構相對比較復雜的一種。據考古學家猜想,陶鬶是原始時期用來給水加熱的工具,類似于今天壺的功能,腹部承裝液體,底部用來加熱,上部有流供液體流出,和流相對的后部有把手用來提拎;當然其造型也具有深刻的仿生意義,酷似雄雞。
(三)說說文物背后的故事
清史研究專家楊念群曾說:“歷史學有‘公眾史學的派別,就是如何把最專業、最晦澀、最學術的東西轉化成公眾能接受的形式。”《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用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殿堂級的國寶。因此,要使學生真正愛上看似煩瑣、復雜、有點枯燥的歷史,“接地氣”是個不錯的選擇。
讓學生3人至5人自由組成小組,經過合作探究,或實地考察或查閱資料,挖掘出文物背后的故事。根據學生自身喜好,探究成果可通過演講、表演、ppt匯報、繪畫、雕塑等各種方式呈現。因學生知識儲備和相關學科背景欠缺,探究成果言之有理即可。
此項活動的設計旨在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文物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享受一次遠古穿越,領略歷史之美,完成一次薪火相傳。
三、結語
物轉星移,時間是會逝去的,歷史卻是永恒的,文物就是歷史最好的見證者,文物已然變成一段段具體的故事。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社會,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傳播知識的方式也應跟著變化。文物絕非扁平、冰冷的物件,它是沉淀了如梭歲月的記憶之書,是承載了萬象光輝的民族基因寶庫,借著文物之光,我們能更好地學習歷史學科。
注釋:
①鄧進平.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培養青少年歷史核心素養——以長沙中學歷史專業委員會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7(3):6.
②柴賀景.品嘗思維的盛宴——讓博物館走進歷史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4(4):2.
③http://mp.weixin.qq.com/s/8KJBxEVup4Tqf28bW_DbaA.
④柴賀景.品嘗思維的盛宴——讓博物館走進歷史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4(4):2.
參考文獻:
[1]綦巖.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J].教育科學論壇,2017(5).
[2]柴賀.景品嘗思維的盛宴——讓博物館走進歷史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4(4).
[3]鄧進平.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培養青少年歷史核心素養——以長沙中學歷史專業委員會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7(3).
[4]李曉楊,韓建業.中國新石器時代陶甑、覷譜系研究[J].湖南考古集刊(第12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