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綿延發展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和責任擔當。而要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方法論的層面上,就是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是要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正確方向,就是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和“在創新中繼承”的基本方針,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上的實踐標準、價值觀上的人民利益標準和歷史觀上的生產力標準。在具體路徑的選擇上,就是要堅定不移的堅持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和當代闡釋,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時代問題導向,在回答當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過程中,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1],“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2]。“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3]155。然而,文化又不是永遠如此、凝固不變的,而是“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4]350。“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就必須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3]161那么,究竟何謂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其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究竟何在?怎樣才能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本文擬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僅就目前討論中所涉及到的幾個基本問題試作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科學內涵和價值意蘊
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科學內涵問題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問題研究中的基本問題,更是目前討論中的熱點問題。不過,從目前的討論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內涵、相互關系及其與“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和“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的理解上。那么,“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邏輯關系或內在聯系呢?
對此,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觀點認為,這實際上提出了兩個方面的不同要求:一方面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另一方面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前者是從傳統文化到當代文化的革命性變革;后者是對其中有價值的、合理的東西的修正、補充、豐富,乃至增添前所未有的新內容。[5]53 - 64也有觀點認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其“創新性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是其“創造性轉化”的飛躍。[6]17 - 19然而,在我們看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分別以“創造”“創新”為核心,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決不能等同視之,更不能相互替代。其中,“創新性發展”以“創造性轉化”為基礎,強調的是“發展”,是對其中的優秀部分包括思想、觀念、命題、概念的思想內涵的“補充、拓展、完善”,“創造性轉化”以“創新性發展”為旨歸,強調的是“轉化”,是從文化形態上對其中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的“改造”。“創造性轉化”是“創新性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實現形式,“創新性發展”是“創造性轉化”的價值指向、必然結果和邏輯遞歸。兩者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構成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和機制、路徑和方法,因而不僅具有豐富而深刻地思想內涵,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但問題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以及“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和“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內在的必然聯系呢?這是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不過,從目前討論來看,主要有大同小異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是講繼承的區別原則,“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和“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是講繼承的實踐要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講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其中,“繼承、弘揚應當是轉化、創新的前提,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在揚棄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7]5 - 9。另一種觀點認為,“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是一種區別原則,“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和“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則是實踐路徑,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則是處理傳承與發展辯證關系的準則。只有在“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和“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8]5 - 13。
毫無疑問,上述觀點無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其價值和意義。然而,在我們看來,所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和“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并不是一種平行的并列關系。將其視為相互平行的并列關系,必然導致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內在分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文化傳統”的內在要求和現實路徑,既以“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為前提,更以“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和“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為目標,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不僅直接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時代性命題的科學內涵,而且直接構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傳統文化觀的理論框架和科學體系。而這恰恰也正是這一問題備受關注,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二、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問題,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問題研究中的根本問題,更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對于增強自覺性,激發創造性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那么,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究竟何在?從歷史與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來看,首先就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其質的規定性或質的相對穩定性的內在要求和內生動力。其次,就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獨特創造,其本身就是與其特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相適應的。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和發展,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不僅是文化傳統自身的內在要求,而且更是社會轉型和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才能為社會的轉型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指引,也才能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和功能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再次,就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歷史的產物,“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2]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不僅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基本方針,而且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新的時代要求,“有鑒別的對待”和“有揚棄的繼承”。惟其如此,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才能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新的生命精神的同時,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強大的精神支柱、精神動力。最后,就是因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還存在需要協調適應的地方”[2]。要使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的實踐要求相協調、相適應,就必須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
那么,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現實可能性究竟何在?從歷史與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來看,首先,是由傳統作為傳統的本質規定性決定的。而傳統之所以為傳統,就是因為它是生長的、日新的、活的生命,而不是僵死的和一成不變的歷史遺存;它不僅屬于歷史,屬于過去,而且更屬于當下,屬于未來;不僅具有主體性和群體性、連續性和階段性、繼承性和創新性;而且更具有從文化原點出發,向著未來發展的強烈的指向性和開放性;不僅意味著繼承,而且更意味著創新。創新以繼承為前提和基礎,而繼承的根本目的在于創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既是文化傳統的客觀規律,更是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所以可能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其次,是由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創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決定的。“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互動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中華傳統文化的燦爛輝煌,不僅僅是中華文化所自身創造的,也是因為吸收和借鑒了世界各族所創造的歷史文化。”[9]而如果說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外部條件的話,那么,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則無疑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現實條件。再次,是由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具有的歷史性和超越性決定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獨特創造,具有歷史性。但其作為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又具有“跨越時空界限、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超越性。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在中國大地上的獨特創造,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既蘊含著發展為當下文化和未來文化的“種子”,又蘊含著向當下文化和未來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文化“基因”。而其中所蘊含的這些“種子”和“基因”則不僅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最后,是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必然選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這恰恰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所以可能的最為重要的內生動力、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三、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選擇和方法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和方法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問題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然而,在我們看來,所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涉及到兩方面的問題:
其一,是方法論問題。在我們看來,要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方法論的層面上,首先,就是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正確方向,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繼承中創新”和“在創新中繼承”的基本方針。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更是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思想前提和理論基礎。其次,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上的實踐標準、價值觀上的人民利益標準和歷史觀上的生產力標準。這是“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的內在要求,更是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再次,就是要切實加強對當代文化和現代社會的特點和趨勢、矛盾和問題的深入研究,深刻揭示和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大趨勢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這是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內在要求,更是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前提和條件。最后,就是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創新實踐相結合,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創新實踐相結合,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新實踐相結合,與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創新實踐相結合,在結合中鑒別,在結合中激活;在結合中轉化,在結合中發展;在結合中繼承,在結合中創新,努力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奠定堅實的方法論基礎。
其二,是路徑選擇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具體的路徑選擇上,首先,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的過程,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過程。[10]65 - 73而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其實也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整理和詮釋傳統文化的過程。[11]24 - 30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才能真正做到“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才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指明前進的方向,并開辟廣闊的道路。當然,其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是應當全面反思和認真汲取的。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和儒家文化的關系問題上,必須走出“中、西、馬三足鼎立”的思想誤區和歷史幻象,始終堅持以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涵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涵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立場和正確方向。其次,就是要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和當代闡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本”,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和生生不息、綿延發展的精神動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和當代闡釋,就是要從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視域出發,努力發掘與當代文化和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并賦予其新的表現形式、新的時代內涵和新的生命精神;就是要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生命精神的同時,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從歷史形態向現代形態,包括思想主題、話語體系、言說方式和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轉變。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實質和核心,更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再次,就是不僅要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而且要有強烈的時代問題意識和自覺的時代問題導向。為此,必須聆聽時代聲音,回應時代呼喚,在深入研究和科學回答現實實踐中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激活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回答時代問題的過程中拓展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新思路、開拓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新領域、實現研究范式的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始終堅持時代問題導向,在回答當代人類社會中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做到鑒別的對待和有揚棄的繼承,才能真正激活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優秀文化基因,才能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才能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才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歷史文化基礎,為當代人類的價值重構和秩序重建提供中國智慧和精神指引。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10-28(2).
[2] 習近平.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2014-09-25(2).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5] 江暢. 對傳統價值觀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6(1).
[6] 安麗梅.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論要.學習月刊,2016(10).
[7] 陳來.二十世紀思想史研究中的創造性轉化.中國哲學史,2016(4).
[8] 仲呈祥.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思考.文化軟實力研究,2014(4).
[9] 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人民日報,2014-09-19(2).
[10] 余衛國.20世紀上半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揚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11] 余衛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編校:龍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