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玉
摘 要: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中形成了道德內涵豐富且影響深遠的優良家風文化,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大力弘揚中華民族重家教、嚴家風、愛家庭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屬性的本質要求。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倫理核心理念的應有之義,也是當前積極培育、引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執政倫理建設;家風傳承;時代價值
執政倫理是指執政黨的執政價值基點。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立黨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價值基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依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做人民公仆、時代先鋒和民族脊梁奉為執政價值目標。為了貫徹和實現這一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1]165這就表明每一位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家風道德水準,與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倫理緊密相聯。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就是要用優良家風帶動形成優良黨風政風和社風民風,就是要以共產黨人的好家風為基礎推動黨內政治生態和全社會生態的全面持續向好。
一、傳統優良家風的基本內涵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是支撐一個家庭、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內核,體現并影響著整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取向。在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中,注重代代承續的中華民族形成了獨特而厚重的家文化、家風文明,家風也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力量滋養和浸潤著中華文明傳統,塑造并影響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人格品行、道德修養與人生境界。
(一)傳統家風的主要內容
中華傳統家風的核心價值觀念反映了傳統中國家國同構的社會體制,內容幾乎涵蓋個人與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因地域、階層、民族的差異呈現多種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家規和家訓。家規是行為規范,是教育規范家庭成員以及后代子孫的法則,也叫家法,和國法相對。家訓是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訓條。家規和家訓的關系正如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前者是理性的偏硬性約束,后者是感性的偏軟性約束;家規是家庭教育中的法治教條,家訓是家庭教育中的道德誡條。在中國傳統社會以倫理道德治化為根本手段的社會運行機制下,德治歷來大于法治,因此家訓的作用力、影響力以及傳播度遠遠大于家規。
中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家訓有《周公家訓》《顏氏家訓》《袁氏世范》《曾國藩家書》《朱子家訓》《帝范》及《朱子治家格言》等。它們都集中體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特征、社會人文心理以及道德價值取向,是一個家庭、家族的核心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并通過代際傳承影響至今。以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顔氏家訓》為典范,中國傳統家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注重家法、國法,這是家訓的首要誡規。家是國的家,家法不能違背國法,遵從國法是第一要務;二是和睦宗族、團結鄉里。宗族以血緣親情為紐帶,鄉里是宗族影響力的最近外延,家族宗族作為一榮皆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影響并筑就了個體與家庭的社會地位;三是孝順父母、恭敬長輩,中國人倫以“孝”為本,只有孝養父母、敬愛尊長,各親其親,各長其長,才能實現《禮記》所言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老吾老,幼吾幼,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的大同境界;四是合禮教、正名分,禮義教化是中國傳統倫理教化的規則與準繩,是自然人實現社會化的途徑與手段。名分是社會人社會屬性的體現,在禮教規束下的人各安其分、各盡其職是社會秩序有序運轉的保障,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五是祖宗祭祀、墓祭程序。慎終追遠的祖先祭祀活動旨在展現孝道,體現秩序分名,固定時節,按照一定儀制、儀式、儀規進行的祭奠活動可以很好地起到教育子女,凝聚家族人心的效果;六是修身齊家。做君子、成圣人是讀書人修身齊家的旨要,但是不同家族形成的家訓、家風教導傳授族人不同的修齊之術,然而道為本,術為用,術萬變不離其宗,同時又獨具家族個性;七是崇尚節儉、禁止邪巫。尚節、尚儉、尚勤是中華民族物力豐盈的保障,而巫蠱邪魅之術歷來為耕讀詩禮之家所禁絕,正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君子當敬鬼神而遠之。
(二)傳統家風的基本類型
中國傳統社會分士農工商四大階層,社會階層不同,家風類型也多有不同。當官者多形成仕宦家風;從商者多形成商賈家風,另有一類由耕種而讀書,由讀書而入仕,也就是典型的耕讀之家。這三類,以耕讀之家最受中國傳統社會推崇,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隋唐實行科舉取士制度以來,中國傳統的農耕之家對后世子孫有著強烈的通過讀書科舉實現向上階層躍升的人生期盼,在這種價值驅動下,以農耕為主的傳統中國家族家庭特重詩書傳家、尊奉禮樂教化。
在不同階層身份影響下家風類型也有不同,大致可分為“讀書志在圣賢”的家國情懷類、“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積德行善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勤儉持家類。家國情懷是受儒家思想教化的讀書人深入骨髓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歷史上可以著述、留名、傳世的也多是仕宦階層,所以“讀書志在圣賢”的家訓多被記錄并傳頌。像“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就留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治世名言;至死孝忠國家,誓愿收復故土的岳飛只“精忠報國、死而后已”八字家訓就足以名垂清史。中國歷史上持紀嚴明,為官清明的名臣包拯37字家訓更是以嚴苛著稱于世:“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2]417此訓戒之嚴,字字鏗鏘,殷殷可鑒。《周易》中“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記述是中國歷史上因果報應思想的發端,安于生計的尋常百姓探求個體乃至家族命運的生存之道,往往繼承了這種最樸素的行善因得善果的因果道德觀念。這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家訓是明朝小吏袁了凡為教育后世子孫撰寫的《了凡四訓》,書中意在宣揚普通百姓擺脫苦厄、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就是改過遷善,積德行善,唯有通過點滴善行、善業積累才能避離禍患,改變命運。此外,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尋常百姓之家“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家風家教更具普遍教化意義,這其中的代表就是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朱柏廬沒有顯赫的仕途業績,卻因這部家訓流芳百世。他在家訓中為家庭成員規定的日常生活準則,以勤儉節約為第一要務,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他把立身處世的道理用明白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瑯瑯上口,幾百年來幾乎家喻戶曉,早已化作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銘。
(三)傳統家風的歷史演變
家風的內涵反映時代精神,又隨時代變遷多有變異。“家訓的體例和內容的變化反映的正是社會變遷對于家族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家族對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的反應和主動配合。”[3]60根據歷史發展的脈絡,中國古代的家風家訓萌芽于五帝時代,產生于西周,成形于兩漢,成熟于隋唐,繁榮于宋元,明清達到鼎盛。按照中國家訓史的歷史發展,周公首開仕宦家訓的先河,他的傳世名篇《周公家訓》就是王室家訓、貴族家訓的先聲。他訓誡子侄周成王作為君王必須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嚴,把王室家風提高到與“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在帝王家風家訓乃至中國傳統家風的形成上具有特別的歷史貢獻。古代家訓具有階層性,先秦之際除了周公的帝王家訓,還有打破階層壁壘的孔子家訓,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倡導有教無類,他的弟子有官宦、有平民、有商賈,只要認同孔子詩禮之教,仁愛之學,就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直以來都是古代科舉取士的必考內容。近代以來,隨著考古學的發現,學界普遍認為《孔子家語》在思想上和內容上是比《論語》更豐富、更全面展現孔子教化子孫、弟子、門人思想的著述。以孔子為發端的仕義思想,也是自兩漢獨尊儒術以來,整個儒家倫理乃至中華民族倫理思想的源頭,后經魏晉、隋唐,家風家訓基本延續了先秦仕宦階層家國一體的倫理觀。兩宋時期,隨著生產技術的革新進步,民間經濟高度發達,市民社會逐漸興起,家訓由仕宦階層走向民間,其中的代表之作是北宋司馬光的《家范》。《家范》起初在社會上層仕宦之家廣為流傳,此后朱熹在《家范》基礎上制訂了一整套家庭禮制和禮儀規范,成書《家禮》。《家禮》在內容上與尋常百姓之家的生活和勞作規律基本一致,并且各種規矩、禮儀十分詳備,逐漸成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與此同時,朱熹還把《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學次第,建構起一整套完備的道德倫理框架,作為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平民百姓共遵的修學之要、為人之道,至此普通人家與王臣之國就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明清以降,沿海工商業、手工業日漸發達,市井商利之風更盛,讀書科舉不再是尋常百姓唯一的生存之法,從而影響到家風文化在內容上開始變得世俗化、市井化。特別是經明朝嘉靖皇帝“大議禮”事件之后,修族譜、定譜系已不再是官吏之家獨享,民間也興起了修宗祠、排家譜之風,家家均傳的“派輩詩”往往選用“福、壽、貞、賢”等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百姓對世俗社會福壽利祿、名聞利養的渴望與追求。至清末,國局動蕩,西學東漸,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洋務派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一方面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又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新思想、新觀念,在對家族子弟的教育指導上有了不同以往的新認知,比如注重科技、倡導女學、發揚民主等等,這些都給中國傳統家風文化帶來一股“新風”。五四運動以后,宗族觀念被看成是影響社會進步的桎梏,再加上西方思想和現代文化的沖擊,傳統的家風家訓文化走向衰微。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漸走向中國歷史舞臺,中國傳統社會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改造下,逐漸形成了紅色革命文化、紅色家風文化,這種文化弘揚的是個人對國家、對民族的犧牲與奉獻,是舍小家顧大家,鐵肩擔道義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紅色家風文化是對優良傳統家風的繼承與開衍,既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奮進走向新時代的不竭動力。
二、優良家風傳承面臨的時代挑戰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發生巨大變化,社會結構、家庭結構隨之變革,中國家庭結構從傳統的“大家族”時代進入到“小家庭”時代。家庭結構的變化反映在家庭教育上,就是家庭教化功能逐漸弱化,傳統的文化傳承、禮儀習得以及人格培養更多地依賴學校教育、社會影響以及同伴熏陶。當然淡化、弱化不代表沒有,傳統家教禮俗的慣性依然存在,只是從過去刻意的、固定的、帶有強制性的,逐漸變為無形的、隨意的、比較自由的說教方式。現代家庭教育打破過去威權式的家長制,更具平等性和可對話性;在道德倫理的教化上也時時適應時代的價值變遷與文化取向。概括來看,總體呈現出以下四種變化趨勢。
(一)家庭人格教化功能弱化導致家風理念功利化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理念以德行為重,強調以德養才、德才兼備,正所謂“幼兒養性、童年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道德教育貫穿個體一生的成長、成人、成才。當前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巨大改變,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科技革命、技術革新等經濟模式與生產方式的變革投射到現代社會生活中,引發了社會倫理思想、家庭倫理觀念的變化。追求高效率、尋求低投入高產出的利益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的本性使然,而現代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正如時下熱議的中產階層焦慮其實就是功利化世風在家庭教育上的投射,拼爹拼媽、拼學區房、拼奧數特長、重才大于重德在一定程度上是個體家庭適應社會現實的無奈之舉、必然之勢。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除了市場的自由調節之手外,還應有政黨的有效調控之域。當黨和政府日益認識到家庭道德教育缺失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危害,甚至影響黨風、政風、黨的長期執政之時,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努力糾偏,引導世風社風就是執政黨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全黨上下、全國上下實施家風建設的真正立意所在。
(二)家庭模式結構改變導致家風傳續途徑多樣化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耕社會,社會結構相對穩固,家庭文化模式也是一種以農耕文化為核心,以宗族教育為主體的耕讀文化模式。建國以后,因為實行城鄉二元模式,在中國農村相對較多地保留了中國傳統家庭文化模式,存續了傳統的家庭文化理念。但在城市,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走向社會化大生產的城市家庭,由黨政軍干部、國企工人、城市手工業者、知識分子組成,雖然他們都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但因工作性質、居住環境的不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圈子文化、大院文化、子弟文化。一個圈子就是一個社會,有相對完備的教育、醫療、就業體系,圈子文化雖然不同,但對個體的影響力和塑造力遠遠超越家庭本身。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中國的家庭結構模式進一步改變,“四加二加一”的小型化結構模式成為城市家庭甚至是部分農村家庭的常態,中國家庭也從多子化轉為少子化,單個細胞式的小家庭既擺脫了傳統的家族文化影響,同時伴隨著大院文化、圈子文化的逐漸弱化,逐漸被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單位組織教育所取代,家風傳播途徑進一步多元化。
(三)家庭文化觀念多樣化導致家風價值取向多元化
家庭文化觀念是社會政治觀念、社會經濟觀念的直接反映,對一個人的個體成長、性格養成乃至成人后的職業選擇、情感歸屬、價值取向都起著關鍵作用。在過去相對單一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模式下,作為社會子細胞的家庭基本形成相對一元化的價值取向,所謂“千軍萬馬要走獨木橋”。伴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社會主義非公有制經濟對公有制經濟的活躍與補充,社會價值取向也走向多元化,個體自我價值實現的方式途徑以及判斷標準也隨之多元化。個體不僅僅是家庭中的存在,更是網絡中的個體、社會中個體,獲取信息的方式、生存的方式、社會交往的方式、受教育的方式都發生變化。僅以職業選擇為例,傳統的職業取向,以“做公家人、吃公家飯、捧鐵飯碗”為第一選擇,家庭文化觀念、家庭教育成功與否地檢驗也在于此。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經濟體制的日益活躍,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發生巨大變化。當前除了從事體制內的公有制行業,從事非公有制行業、自由職業者,從事文、體、衛、教等多行業、多領域的普通公民都有實現人生出彩的機會,自由、開放、多元、隨意的文化理念日益影響著人們的價值選擇。
(四)家庭社會流動增加影響家風代際傳承
當前中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使得家庭流動性增加。城市中,昔日“一城、一地、一業”的固定化家庭組合模式、生活模式,變成現今“多城、多地、多業”的生活模式、工作模式。與此同時,隨著現代化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入職場,承擔著除家庭生活以外的職業身份、社會身份。女性經濟能力、生活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女性對家庭、對男性的人身依附關系,從而催生了新的婚戀觀、家庭觀。據統計,自2006年至2016年,中國家庭離婚率連續十年不斷走高,其中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離婚率高居榜首。這既是社會進步、文化觀念更新的體現,也反映了社會變革期家庭倫理需要再認識再重塑的緊迫性。城市里不婚族、單親族、離異一族等多種生活模式的出現,不僅打破了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長期存續的生存模式,更挑戰了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觀念、文化教育模式以及家風的代際傳承。在農村,家庭流動性增加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同樣存在,一方面青壯年男女勞動力遠離鄉土,在城市謀求生存發展,老人、婦女、兒童成為留守者,生存的壓力迫使農村成年夫妻無法陪伴、教養子女,也不能真正孝養父母老人,農村家庭教育的長期嚴重缺失,父母老人醫療養護的嚴重匱乏,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公平正義,城鄉均衡發展的社會之殤,昔日在農村社會存續的中華民族質樸而優良的家風家教文化在現如今急劇變革的社會環境下面臨著代際傳承的新挑戰。
三、執政倫理建設中優良家風傳承的
時代價值
傳統優良家風是中華民族代代傳續的精神符號,盡管它在文明傳續中經歷了因社會結構變遷帶來的現實挑戰,但是以把中華文明傳承下去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人,越來越由自發而自覺地認識到優良家風文化的現代價值,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實現自我革命的執政倫理建設中,弘揚并傳承優良家風又具有了新時代的政治內涵與現實意義。
(一)以好家風導引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
國之本在家,家之興在德,好家風就是家之德,國之魂。《易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萬千家庭代代傳承的好家風的最根本特質,是中華民族卓越精神品格的體現。中華民族命運多舛,幾經繁盛,歷經磨難,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根在于此;世界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民族傳承千載、文脈不斷,源在于此。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統召下,中國萬千家庭形成了奮發圖強、敢于吃苦、勇于奉獻的優秀品德、優良家風,正是這一優良家風的發揚,使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不同歷史階段,始終在前進、在奮斗、在奉獻,為了家庭的富足、家族的繁盛、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砥礪奮進。
(二)以好家風引導個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為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由個人踐行而傳導社會,由社會共為而國家共治。這其中個體踐行是前提,是基礎,是保障,而在教育、教化、浸潤、引導個體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家風影響是最基礎、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化方式。實踐證明,自國家層面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通過家風建設可以更有成效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匯到社會生活中。其中最典型、影響最大的是全國范圍的“最美家庭”評選活動,通過選取全社會各行各業,不同階層擁有好家風、傳承好家風的杰出家庭,展示中華民族夫妻和睦、尊老愛幼、科學教子、勤儉持家、鄰里互動的優良家庭美德,再通過這些典型、榜樣的示范力量層層傳導,全面帶動。這種廣泛地與群眾實踐相結合的傳導教育方式,是將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捷徑”,也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血脈相銜接,促進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有效保障。
(三)以好家風化育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
好家風能有效改善社會風氣,形成人性崇高的社會力量,讓家國情懷在家風傳承中發揚光大。按照傳統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讀書人以成為圣賢為最高價值目標。學而優則仕,讀書人成為圣人外在的表現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在的根據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之本,這種人性本原推動了讀書人為家族、為民族、為社稷讀圣賢書、成功名業、為世代垂范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動力。從古至今,家風都是在國家政策導向、社會價值觀教化、家庭規訓養成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這種合力傳導形成全民推崇的社會風尚。中國傳統士大夫這種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精神人格傳承至今由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并發揚光大,其具體化為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進而形成人民至上的觀點、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人民立場。這種觀點、立場形成的本質根據在于人性向善的價值取向,進而具體化為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政治倫理。在這種政治倫理的指引下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歷史使命。
(四)以好家風維系新時代健康家庭倫理關系
傳統家風承載的所有優秀人倫品格、文化修為和道德修持,影響并決定著一個家族人倫關系的維系運轉。傳統儒家文化講究尊尊親親、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的人倫物理,以及慎終追遠、忠孝節義、舍身取義的家國大義,這些倫理道德觀念都需要在點滴的家庭教化中影響、塑造、實現以及升華。中華文化的家庭教化特別強調言傳身教,認為身教重于言教,成年男女結為夫妻,要各安其分,各盡其職,在家庭生活中完成孝養雙親、教育子女的人倫義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對成年女性的道德期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男性,所謂“女子教子之功大于男子濟世”,一個優秀女性往往能成就三代人。歷史上“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歷史典故,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女性,中國女性也以其仁厚、勤儉、善良的道德品格承繼前人的道德遺產,進而教養子女成人、成才、立業、安身。
(五)以好家風塑造忠誠干凈擔當的新時代黨員干部
古之中華,好家風塑造了無數忠臣廉吏、正人君子,打造了一大批書香門第、詩禮人家、忠良之后、報國之士。以孔子為源頭的孔氏家族、以孟子為源頭的孟氏家族、以范仲淹為源頭的范氏家族以及近代的吳越錢氏家族、湖南曾氏家族等等都是傳承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旺族,這些家族人才輩出,綿延不絕,不是因為他們是世家豪門,享有極高的美譽,而是因為他們家族的發端人物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文明進步、道德智慧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不僅是家族后繼者的榜樣、驕傲,更是全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人格典范。特別是在當前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家風建設意義重大,傳承好家風就是通過家庭德化教育影響和塑造黨員干部的政治形象、精神狀態和黨性修養,為黨員干部自身、黨員干部家庭成員提供精神滋養,安全之域。并通過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對普羅大眾產生“輻射效應”,對社會產生“邊際影響”,從而傳遞正能量,凈化黨風政風,改善民風世風并繼往開來。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吳曾.包孝肅公家訓·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王美華.中古家訓的社會價值分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1).
(編校: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