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寧+劉江
摘 ? ?要: 抗大作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學校,其先進的、革命的思想文化建設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本文深入挖掘其先進的思想文化建設經驗,對當前高校在這方面提出更好的建議。
關鍵詞: 抗大 ? ?思想宣傳工作建設 ? ?時代價值
1936年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在延安成立,其思想文化工作建設受到了黨中央一致重視,規定了“三八作風”作為校訓及培養學員的重要方針,使學員達到“人能盡其材,才能盡其用”的目的。這為抗戰的勝利及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奠定了人員基礎,可以說在黨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歷史地位。
一、抗大在艱苦的條件下越辦越好
在1938年《抗大動態》中這樣敘述抗大生活狀況:“無論是教職員、學員或事務人員總匯起來,平均每月只有8元左右,這與全國任何大學比較起來,都是微乎其微的。”[1]23即使在這樣艱苦條件下,抗大還是解決了一個個困難。其一,經費問題;抗大全校師生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挖窯洞及整理牛、羊圈作為校舍,用磚頭、石塊、黑鍋灰和子彈頭及廢報紙作為文具的替代品。其二,生活問題;麻布和草鞋是抗大師生的主要著裝。糠、小米、黑豆是主要主食。隨著許多學員的慕名而來,為解決衣食問題,抗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思想總動員,自己種田、防線,在短短一年就實現毛澤東所說的“豐衣足食”。其三,學員招收問題;在第一、二期中大部分學員都是老紅軍及農民子弟兵,學員數量非常少。抗大通過先進的教育和管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員,尤其從第四期開始,有大量的愛國知識青年、有知名的文藝界人士,有東北軍、西北軍將領的高干子弟,甚至還有來自外國的64名華僑及朝鮮、越南和日本的國際友人。實踐證明:抗大思想文化建設的實踐是成功的,在艱苦的條件下,越辦越好,使它響徹于黃河之濱、長江之濱。
二、抗大在思想文化工作的主要內容
1.用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統一學員的思想。
抗大學員的地區來源非常廣泛,但思想意識和覺悟性存在很大差異。根據這種情況,抗大制定出了“團結、教育、改造”的方法,其一,把改變學員思想放在首要地位;教學課程“根據各時期的中心任務和學員的成分而有所改變,但以哲學、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運動史、政治經濟學等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理論課程作為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始終不變”[1]66。其二,提高學員的哲學認知;毛澤東親自講授《辯證唯物論》、《實踐論》、《矛盾論》等課程,全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及理論結合實際的重要性,“左、右傾”錯誤觀點的危害性,要求學員提高思想覺悟性和判別是非的能力。其三,始終把黨的政策教育作為重要課程;在專職及兼職的教員中始終強調黨的政治教育。如:毛澤東在講演《論持久戰》的課程中,始終強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重要性,使學員堅定了持久抗戰的信心。
2.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以適應形勢不斷改革。
在學校正規化建設中,抗大堅持毛澤東同志倡導的“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工作方法,為抗大教育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其中最重要歸為三點:其一,結合實際講授理論知識;教員在授課中堅持“少而精”原則,在輔助教學中堅持“學而用”原則,注重由表及里、有遠到近的傳授理論知識。其二,在學校建制及招生方面結合實際;為適于戰爭環境,采取靈活性、時間短、見效快的體制,對“來到抗大的學員,來者不拒”。其三,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抗大根據學員特點注重教育方法的運用,比如:解說式,適合工農出身的學員,要求學員把前后問題聯系起來,不要一點、一個問題孤立起來。為了幫助落后學員及給學員減壓,還組織研討會、座談會,組織晚會、辯論會、演講會等方法,去幫助學習,交流經驗,努力使學員的理論水平獲得極大提高。
3.組織序列合一的方法,培養知識干部。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新任教育長何長工制定了“知識分子工農化、工農干部知識化”教學嘗試,目的是打破敵人封鎖和掃蕩。其一,適應敵人后方環境,實行戰教合一新方法;在編制方面,將基層大隊、支隊、校隊變成團營連排的訓練方式,從而保證分散轉移中獨立教學。其二,根據戰斗形勢,安排教學內容;在政治文化課中增加了形式主義教育,軍事理論各學科增加了防御戰、迂回包圍、陣地戰等實戰案例,并教授戰法實際演練;在授課方式上,采取自學與授課形式結合,集體和分散上課結合。其三,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尤其在六、七期學員中最為明顯。第六期學員大部分為文盲、半文盲、高小文化程度,抗大在教學上適當增加文化課的比例。第七期學員大部分是前線基層干部,他們有較高的戰斗經驗和素質,要求他們以研究和探討為主,把學習由淺入深,循環漸進,使學習能力得到升華。
4.注重教員隊伍的建設培養。
抗大校長“羅瑞卿同志為加強教員建設、穩健教員隊伍注入了大量心血”[1]373。主要有:其一,舉辦培訓班,以老帶新;在內容和方法上,堅持學以致用,根據每個人專業,將來教什么就學習、研究什么。許多年輕教員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其二,強化培訓,民主教學,這主要為現任教員骨干開辦的,強調自學為主,集體活動主要是備課試講。明確教員有講學、研究的自由,堅持群眾路線,邊實踐邊總結。其三,政治上尊重愛護教員;尤其是“1938年9月抗大教育科科長楊蘭史逝世,毛澤東在追悼大會上寫下‘哀悼我們教育戰線上的勇士,楊蘭史同志永遠不死的挽聯”[1]173,使廣大教員對于中央如此尊重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作為一名抗大教員的無上光榮,“堅定做一輩子教員,死在延安,埋在清涼山上的決心”。
三、在新媒介時代對加強高校思想文化工作建設的幾點啟示
習近平強調,“加強思想宣傳工作就是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因勢而謀、應勢而為、順勢而為”[2]65。所以,研究抗大思想文化工作建設經驗對當前高校打破以前固有的思維定勢,加強思想文化工作建設,探索新舉措和新方法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增強政治意識,加強宣傳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地位。
習近平指出,“意識形態工作一點也不能放松和削弱,要圍繞大局,統一思想凝聚力量”[2]66。這關系到黨對高校的領導及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實現,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是否成功。所以,一方面,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當前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加強學生的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在意識領域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代表了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是興國之魂,是占領輿論陣地又一大思想武器,決定了中國的發展方向。其中改革創新的精神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符合當今高校的意識領域方法的改革,也是帶領社會思潮的主旋律的重要法寶,可以說凈化思想宣傳工作是高校思想建設必不可少的東西,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融入高校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關鍵,必須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
2.結合實際豐富教育載體,創新宣講平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設傳授的單一,一個廣播、宣傳欄的傳播方式已經起不了作用,必須采取多種新媒介方式和平臺進行創新。其一,宣傳渠道結合實際;堅持傳統傳播方式與新媒介手段相結合,借助宣傳欄、微信、微話、貼吧等新媒介載體把新時期黨的最新理論武裝到高校學生的頭腦之中。其二,主題活動、文藝形式要創新;采用征文、主題演講、組建文藝宣傳隊、微信、微話、貼吧等平臺,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接受教育。其三,組織“學生宣講團”深入宣講;在城市的各個區域、各個社區,成立宣傳點,將聲音傳播到學生的家庭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滋潤到養育他們的沃土上,為他們培養好的輿論熏陶氛圍。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思想文化教育,讓其更好地成長。
3.用教學新理念,培養自己高素質的學生。
為了占領高校學生大腦思想的輿論陣地,高校必須用新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培養屬于自己、為我所用的知識人才。所以,當前高校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其一,順應時代發展,創新多媒體的綜合教育方法;充分發掘多媒體集文字、聲音、圖畫、網絡論壇、貼吧、社區等新技術手段,實現教學成效最大化。其二,開辟多元教學新戰線;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成果,使教學不再單一、滯后性。引導學生思想意識理性辨別的價值標準,明辨是非,弄得文化思想的真善美。其三,完善思想教育新理念;拋棄傳統的媒介下權威人物的一家之言,使普通發言者也有發言的權利,在正確的引導下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傳播社會正能量。
4.培養新形勢下的合格高素質的教職員工。
習近平指出,“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著力轉學風、正學風、改學風,強調了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宣傳思想文化隊伍的重要性”[2]67。所以,合格的教職員工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必要保證,是占領高校學生思想大腦的“助推器”。高校為了更深入地進行思想文化建設:其一,干部嚴格把關,加強培訓;做到定期學習、定時溝通,進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其二,結合黨員組織實際提出新方法;定期進行經驗交流、黨建研究、座談、工作活動等形式,明確職責,教育、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員工的職業道德和行為習慣。其三,定期對政教員工進行調研;嚴格的進行工作考核,執行獎懲機制。深入課堂調研、座談,審核是否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總之,在新媒介時代條件下,深入把握新時期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時代特點,在吸收抗大思想文化建設經驗的前提下,對于創新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及培養我國高校的高素質青年人才,實現高等院校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2]習近平.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的講話,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