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孫銘 李佩樺
摘 要:三量、三境、三性及見分三性主要論述認識的真理性、價值判斷及心理生成的因果聯系。現量實證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比量、圣言量雖然重要,但未必究竟;價值判斷有多種形式,認識主體、相狀及其作用各有不同性質,應辯證分析。
關鍵詞: 性境;現量;比量;圓成實性;至教量
【原文】
三境①
境者,識中所現之境界也。境本外境之名,此所言境,乃識中覺了能知之內境,與外境相映對立所含藏之體相②也。
性境③性,實也。所見所知者,于地水火風、色香味觸既所實有,識所明了宛然之境界,亦是如實而知,非情計所測度安立,不必實然之境。前五見色果色,聞聲果聲,知香本香,知味果味,覺觸果觸,不緣比擬,定非謬妄,純是此境。第六依前五隨色聲等起如實法,不待立名思義自爾分別者,其一分性境也。七識妄攬八識為自內我,立八識相分為境,非其真實,故不具此境。第八本如來藏,無有境界,橫為末那所執,而成見相二分,雖緣根身器界以為性境,而本無其境,故《頌》④中于八識不言何境。
帶質境⑤因四大五塵之質帶起,立此一境,是執著相分而生其見分,謂之假,則有質可帶;謂之真,則本性實法所無,一切顛倒迷妄皆此境所為,恃其有質,信可愛取,挾質妄行,堅不可破。此境前五所無,不于聲色等起意計⑥故。第六為似帶質⑦,以意緣前五卸落影子之法塵,于聲色等立可忻可拒之相,其實彼質不為吾意所帶動,如蝶戀花,花終不戀蝶,故曰似帶質。第七為真帶質⑧,八識本無區宇之質,第七帶起而據為自內我,第八即為所帶動而成一可據之境,流轉生死中,為自境界,故曰真帶質。八識雖有五心所,而不挾帶外境之質為其見分,故不具此境。
獨影境⑨全不因實有而立其境,獨有其影,了無實用。此境唯第六有之。前五有實境則如實而知,非影也。第七本無自體,如本無鏡,不得有影,所執乃第八實有之相分,非影也。唯第六一識,于前五過去色聲等,形去影留,忽作憶念,宛在心目之間,此名有質獨影⑩。又或因名言配合,安立境界,如想兔有角,便儼然一戴角之兔,可說可畫,此名無質獨影?輥?輯?訛,一半似真,一半是妄。
性境,實性?輥?輰?訛所生;帶質,遍計性?輥?輱?訛所生;獨影,依他起性?輥?輲?訛所生。獨影雖非真實,然不于境中橫生意計,執為自性,亦不強物從己,堅立崖岸,如鏡中見影,可即影而知形,必不向影而求其言笑,若于此一著妄計,則即落帶質矣。故六識通三性?輥?輳?訛,因性生影,因影生帶質也。
【箋注】
①三境:境,指認識所顯現的境界。三境,包括性境、帶質境、獨影境。與外境相映對的內境體相有真實如如的反映,也有似真似假、虛幻不實的,因而有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之別。
②體相:體,指實體、實質。相,指相狀。體相,即與實體、實質相聯系的相狀。《成唯識論》卷一說:“許此三事體相各別,如何和合共成一相?不應合時變為一相,與未合時體無別故。”[1]23人們對體相妄加分別,往往只能了解依他起性和遍計所執性,而不能達到真實的、本質的認識。
③性境: 即認識所顯現的真實境界。
④《頌》:即世親造《唯識三十論》,玄奘譯,原論為頌文,無長行,故實為《唯識三十頌》(簡稱《頌》)。
⑤帶質境:質指本質、實質性的認識。帶質境是認識中所顯現的真假摻雜的一種境界。
⑥意計:即有意識地造作、算計,不是如實反映。
⑦似帶質:指近似地挾帶真妄的認識境界。
⑧真帶質:真實地反映真妄相雜的認識境界。
⑨獨影境:獨,即獨自。影,影象、影子。獨影境是人的認識中獨自顯現的虛幻不實的境界。
⑩有質獨影:第六識對于過去之五塵有記憶、思慮、了別的作用,使過去之境宛然現前,叫有質獨影。
?輥?輯?訛無質獨影:對于過去五塵既雖無記憶,而憑想象,執妄為真,叫無質獨影。
?輥?輰?訛實性:指真實的本性。事物的真實體性,又名真如、實相、法界、法性。這里指圓成實性。
?輥?輱?訛遍計性:即遍計所執性,指普遍計度、執著虛妄分別以為真實的認識。《成唯識論》卷八:“諸圣教說虛妄分別是依他起,二取(能取、所取)名為遍計所執。遍計所執體非有故。”[2]574
?輥?輲?訛依他起性:指依賴他種因緣,采用類比、推理方法來量知事物自相所得的認識。依他起性所生的獨影境雖不真實,但在一定范圍內作為明了、知覺事物的相狀的參考也未嘗不可,如果執著地作為自己的真實本性,那就似是而非了。《成唯識論》卷二:“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2]86
?輥?輳?訛六識通三性:指第六意識通于圓成實、遍計所執、依他起三性,既有一分真實性,也有似是而非或完全虛妄的性質。
【今譯】
境,是認識所顯現的境界。境,一般指認識所對的外物。這里所說的境,指覺了、能知所顯現的內在境界,是與外境相映對的內在體性的反映。
性境,指實在本性。認識所反映的地水火風、色香味觸境界,是實在的存有,所反映的內在本性也是如實而知的,不是純粹從情感出發妄加推測、人為地造作,沒有實在性的東西。前五識見色現色,聽聲即聲,聞到香氣,嘗到味道,覺察到的東西不會是虛妄的,都不用比擬、推理,不是謬誤,純是真實境界。第六識依據前五識所直觀的對象如實反映,不需要名言、概念再作分別,有一分真實性在。第七識虛妄地執著第八識的種子、習氣成為自身所體悟的東西,以此為真實,實非真實,不具備真實性。第八如來藏識本來沒有分別所認識的境界和能認識的主體,但受末那識的執著,變成能見、所見分明對立,雖然所含藏的種子有可能生成有質礙的實境,攀緣實質性的根器作為實在性的認識,實則不存在其實在性,所以《唯識三十頌》中不說第八識是什么樣的境界。
帶質境是人們認識中帶有對四大、五塵一部分真實、似真似假的反映。人們往往執著其中某些真實性的東西,作出種種業障來。說它是假,卻帶有某些真實性;說它是真,其實沒有真實性可言。一切顛倒、迷惑、妄想都從此而來,以為這里有真實性的東西可作依憑,可以信賴,可以愛戀、追求,虛妄造作,堅不可破。此帶質境前五識不具有,因為人們不會對聲色等真實性的東西產生有意的計度。第六識為近似地挾帶真實的境界,因為意識是對前五的影像的反映,對于聲色產生欣喜或拒絕的判斷,而其本身的實質不為意識所動,好比蝴蝶戀香花,香花終不為蝴蝶所動,所以叫近似于真實的東西。第七識為挾帶某些實境的半真半假的認識。第八識本無特定的區隔,無真實境界,但第七識據第八識為自內我,使第八識成為一可以依據的境界,流轉不斷,故成真帶質了。
獨影境,是人們對外境虛幻不實的認識,只有其影像,全無真實性。此境僅第六識具有。前五識有如實而知的實境,并無獨自顯示的影像。第七識本來沒有自己的體性,好比本來沒有鏡子,不得有從鏡顯示真實影像,所執著的是第八識實有的相分(影、種子等認識對象),不是第八識真實本體的影像。只有第六識對于過去五塵有記憶、思慮、了別的作用,使過去之境宛然浮現,屬于相似真有某些實質性的認識。或雖無此境,而憑想象或概念,執妄為真,如同想象兔子有角,便儼然顯示長角的兔子,可以說得出、比劃得出來,這不是真實性的認識,一半是真、一半是假。
真實性的認識境界,是圓成實性所產生的。相似真實、帶有一定實質性的虛幻認識,是普遍計度、執著所產生的;獨自顯現的虛幻認識是憑推理、比擬產生的。依他起性所產生的獨自顯示的認識,雖不真實,但在一定范圍內作為明了、知覺事物的相狀,不是根據虛幻反映的影像有意計度、造作、執著,而成為自己的真實本性,也不是勉強外物將就自己的意向,成為堅固不可逾越的壁壘,好比看到鏡中的影子,可以從中略知其形象,必定不會向影子要求影子他會言笑一樣;如果對此過分執著、橫生計度,那就會墮入帶有虛妄、非真實性的虛妄認識了。所以第六識通于真實、似真實和虛假三種境界。
【評析】
三境章論述真實性的認識、似真實的認識和虛幻認識三種境界。境有內外之別,外境即認識所對的外物;內境即認識所顯現的精神境界。三境之境屬于內境。與外境相映對的內境體相有真實的,也有似真實、虛幻不實的體驗,因而有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之別。
性境即認識所顯現的真實境界。前五識所顯現的境界純是性境;第六識依據前五識根身的感覺所顯現的境界而思量,也有一分性境;第七識是以第八識的相分為自內我,離開真實顯現的境界,所以沒有此性境;第八識本來沒有什么境界,它所含藏的種子具有潛在的真實性,但其本身不可能具有真實性境。
帶質境是人們認識中所顯現的摻雜真假的一種境界。帶質境前五識不具有;第六識為近似的半真半假境界;第七識為真實的真假摻雜境界。第八識本無真實境界,但第七識據第八識為自內我,使第八識成為一可以依據的境界,流轉輪回不斷,便成為相似真實、帶有某些真實性的虛幻認識了。
獨影境是人的認識中獨自顯現的虛幻境界,僅第六識具有,前五識、第七、八識均不具。第六識對于過去五塵有記憶、思慮、了別作用,使過去之境宛然浮現,屬于有實質性的虛幻認識;或雖無此境,單憑想象,執妄為真,那就是叫無實質性的虛幻認識。
性境、帶質、獨影三境分別源于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性境由圓成實性所生,所現的境界是真實的境界。由遍計所執性所生的帶質境和由依他起性所生的獨影境,雖有某些真實性,基本上是不真實的。依他起性所生的獨影境雖不真實,但在一定范圍內作為明了、知覺事物的相狀也未嘗不可,不可執以為真。第六識既通于圓成實性,又通于依他起性和遍計所執的似帶質,而且由性境生獨影境,獨影境生帶質境,所以第六識通三性。
【原文】
三量①
量者,識所顯著之相,因區畫前境為其所知之封域也。境立于內,量規于外。前五以所照之境為量,第六以計度所及為量,第七以所執為量。
現量②現者,有現在義,有現成義,有顯現真實義。現在,不緣過去作影。現成,一觸即覺,不假思量計較。顯現真實,乃彼之體性本自如此,顯現無疑,不參虛妄。前五于塵境與根合時,即時如實覺知是現在本等色法,不待忖度,更無疑妄,純是此量。第六唯于定中獨頭意識細細研究極略極迥③色法,乃真實理,一分是現量。又同時意識與前五和合,覺了實法,亦是一分現量。第七所執非理,無此量。第八則但末那妄執為量。第八本即如來藏,現量不立,何況比、非,故《頌》但言性,不言境、量④。
比量⑤比者,以種種事,比度種種理。以相似比同,如以牛比兔,同是獸類;或以不相似比異,如以牛有角,比兔無角,遂得確信。此量于理無謬,而本等實相原不待比。此純以意計分別而生,故唯六識有此。同時意識以前五所知相比,求其得理;散位、獨頭緣前所領受以證今法,亦多中理,皆屬比量。前五不起計較,不具比量。第七一向執持污塵,堅信迷著,不起疑情,亦無此量。第八無量,前注已明。
非量⑥情有理無之妄想,執為我所,堅自印持,遂覺有此一量,若可憑可證。第七純是此量。蓋八識相分,乃無始熏習結成根身器界幻影種子,染污真如,七識執以為量,此千差萬錯、畫地成牢之本也。第六一分散位獨頭意識,忽起一念,便造成一龜毛兔角之前塵。一分夢中獨頭意識,一分亂意識,狂思所成,如今又妄想金銀美色等,遂于意中現一可穰⑦可竊之規模,及為甚喜甚憂、驚怖病患所逼惱,見諸塵境,俱成顛倒。或緣前五根塵留著過去影子,希冀再遇,能令彼物事倏爾現前,皆是第六一分非量。前五見色聞聲等,不于青見黃、于鐘作鼓想等,故不具此量。第八無量,準前可知。
現量乃圓成實性顯現影子,然猶非實性本量。比量是依他起性所成。非量是遍計性妄生。
《瑜伽論》三量外,有至教量⑧,謂值佛出世,及法恒住,所說一實至教⑨,聞已生信,即以所聞至教為己識量。此量從根門⑩入,與意識和合而成,亦三量所攝。若因聞至教,覺悟己性真實,與教契合,即現量。若從言句文身思量比及,遮非顯是,即屬比量。若即著文句起顛倒想,建立非法之法,即屬非量。
【箋注】
①三量:量,指量知、度量其自相體性,是認識事物的形式和判定知識真偽的標準。三量即度量其自相體性的三個要素。《成唯識論》卷二:“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韓廷杰釋:“量,意為量度、楷定,即認識事物的形式和判定知識真偽的標準。”[3]135、194
②現量:即如實證悟、量知其自相的認識方法,包含現在顯現、現成直接顯現、真實顯現三種涵義。
③迥:遠。
④境量:指認識所顯現的境界和量知其體性的要素。
⑤比量:即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來之事。相當于比較、判斷、類比、推理。
⑥非量:即憑主觀妄想以量知物之體性,如幻想、猜測等錯誤的量知方法。
⑦穰:當作攘,偷竊。
⑧至教量:佛教闡述無我利他、棄迷還悟的真理性認識,亦稱佛言量。《成唯識論》卷三:“諸大乘經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棄背流轉趣向還滅,贊佛法僧,毀諸外道;表蘊等法遮勝性等,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攝。”韓廷杰釋:“因明術語,亦稱圣教量、正教量、聲量等,以佛至極之教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2]202、204
⑨一實至教:即圣言量、佛言量,是圣賢所說的客觀真理。
⑩根門:指造成生死輪回的根本處所和根性。一般指地獄八根:眼、耳、鼻、舌、身、意、命、舍根[2]350。
【今譯】
量指認識事物的形式和判定知識真偽的標準,因為判斷的對象及其結果各有不同范圍,從而有不同形式和標準。其精神為內在境界,而判斷、量度的標準表現在外。前五識以直接觀察、量度對象進行量知,第六識以計較、推測、推理進行量知,第七識則以不斷執著為量知范圍。
現量,即如實地體悟、量知其實質。現實的量知,包含現在、現成、顯現真實三義。既為現實存在,就不需考慮它過去的影象如何。現成,一接觸就能覺察到,不用思慮、計較。顯現真實,就是如實地揭示其本性,沒有疑惑,不雜虛妄。前五識對于塵境的覺知與知覺的主體相合時,即屬現實覺知事物真實性的實證方法,不需思索,更無疑惑,純是現量。第六識只有在入定中獨自顯現的意識、細細思量極微細、極遠大的事物時才是如實的實證,有一分現量;又同時意識與前五識的直接結合,亦是現量。第七識的執著,不符合如實覺知之理,故無現量。第八如來藏識被末那執著為覺知標準,故無量知作用。第八識即是如來藏,無現實的覺照作用,當然不屬于現量,也無所謂非量、比量。所以《唯識三十頌》只說第八識的識性,不說其認識對象、認識形式和標準。
比量,比就是以種種事推測種種道理,比較其共同點,如以牛與兔比較,知道它們同屬于獸類;或比較其不同特點,如用牛有角與兔無角相區別,從而確認不同性質的事物。比較、量知從邏輯上說符合道理,而事物的實質本身是不需要比較以后才確認的。這屬于有意識地進行主觀分析的行為,只有第六識的意識才會有。同時意識是與前五識的反映相比較、歸納形成的真理性的認識;散位意識和獨自顯現的意識是從屬于未來之事,相當于現代所說的比較、判斷,也有類比的意思。比量即用以前所留下的印象、經驗來證實當今的認識,亦包含有如實證驗的知識。第七識的執著不合道理,沒有此比較和邏輯推理。第八識沒有所知、能知的功能,道理前已說明。
非量,即從主觀情感出發,妄自推測事物體性的量知方法,執著為我能知、我所知,自以為是,堅持不舍,以之為認識可靠的憑證。第七識的恒審思量就屬于非量,它執著第八識的種子(相分)作為自我體證的本性,把世代熏習而成的業障作為幻影種子,污染真如本體,以此量知事物,就成為千差萬錯、畫地成牢的根本了。第六識的散位、獨頭意識忽然間動起念頭,便成龜有毛、兔長角的錯誤判斷。夢中獨自而起的、散亂意識,都是狂亂思慮而成,如妄想金銀美色等,于是在意識中便顯現可偷竊、可追逐的想法,產生驚喜、憂愁、恐怖、病患等煩惱和情緒,所見所為都顛三倒四;或者沉湎于前五識的印象、記憶,希冀再次遇到,妄想重新顯現,這都是第六意識的錯誤認識的體現。前五識不會在見色時卻聽聞聲音,不會把青色看成黃色,不會把鐘當作鼓來敲,所以沒有非量。第八識無量度功能,道理同前。
現量是圓成實性在如實地量知事物體性當下的體悟,但不是事物體性本身。比較、推理是依賴他種因緣所產生的判斷。凡夫在普遍計度諸法的妄情中,只能作出幻想、錯誤的判斷了。
《瑜伽論》在三量的認識方法外,另有至教量的理論,指佛陀那樣的覺者出現于世、正法久住時,圣人所說的真理,人們聽聞后就能生起信心和信仰,把它作為自己的認識、判斷是非的標準。這種見識和標準是從認識的根本上開始熏修,與意識、思維的能動作用結合而成,亦包括現量、比量和非量三者。如果聽從圣人的教導,體悟自己本性與圣教相合符,就是現量;如果從文字、言語上思維、了別,簡單類比,作出結論,就是比量;如果想入非非,顛三倒四,文過飾非,甚至以非法的東西自立門戶,那就是非量了。
【評析】
三量指認識和判定真偽的三種標準。前五識是直接觀照對象本身,第六識著重比較、分析、推理,第七識則以不斷執著成為其意志。
現量,是如實地量知事物的體相自性,如同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須親口嘗的直接證悟。王恩洋認為:船山說“第六唯于定中獨頭意識細細研究極略、極迥色法,乃真實理,一分是現量”是錯誤的,因為細細研究,即比量;極略、極迥皆假色,非真實;既云色法,即事非理;認為船山說“八識本即如來藏,現量不立,何況比、非,”也是錯誤的,因為《成唯識論》說:“八識于執受處了,執受及處即所緣境,了即能緣行相”;八識是由現量了境的。船山又云:故《頌》但言性,不及境量,亦非。《規矩頌》但略不及量,受熏持種根身器,種及身器便是它的境,但有境即有量,無量便不成為境了。王說可進一步斟酌。
比量,即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來之事,即比較、判斷、推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真理。非量,是憑主觀妄想量知事物體性,如第七識的恒審思量和執持,以第八識見分為自內我,把以前世代熏習而成的業障作為幻影種子,污染真如本體,所以,是千差萬錯、畫地成牢的根本。
現量是圓成實性在量知方法中的體現,是如實地量知事物自性的根本方法。圓成實性是圓滿成就諸法功德之實性,需八識轉識成智后才能顯現出來。按照圓成實性的要求,量知事物的自相靠直覺證悟,不須思慮、分別,無須推理、類比。所以,現量實證即是掌握事物真實性質的根本途徑。依他起性采用類比、推理來量知事物的實相,屬比量。遍計所執性是凡夫普遍計度諸法的妄情,只能是幻想、主觀揣測,屬非量。
至于以圣言量辨別邪正,須作分別,不可一概而論。如果聽從圣人教導,體悟自己本性與之相符,就是現量實證;如果執著于圣人言句,于此思維、了別、類比、判斷,就是比量;如果想入非非,既不合圣言量的根本精神,也不合諸法本性,就是非量了。說至教量與三量是相通,既以圣賢經典為指導,又不迷信教條,也不胡亂發揮,這是實事求的科學精神的體現,頗有創見。
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說:“西域諸賢圣所解法義,皆以三量為定,一比量,二現量,三佛言量。鑒別、會通佛教法義,須三量勘同,方為決定。”[4] 運用現量、比量、圣言量相結合的方法來認識事物的本質,作為洞察歷史和現實真相的根本方法,既重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又重視圣賢的教誨和比較分析、邏輯推理所包含的科學成分,并且克服了執著圣言量、比量的弊病,是科學的辯證的認識方法,對當今社會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堅持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根本標準,鑒別真偽、善惡,頗有借鑒意義。
【原文】
三性①
此性指識中相應心所有此三種差別,于見分三性②中俱依他起性攝,以皆資藉緣生故。若圓成實性,但一無三。
善性③能成善品十一之才質。
惡性④能造根本六惑⑤、大隨八⑥、中隨二十⑦、小隨十⑧之才質。
無記性⑨記謂紀其功過之因,而別之為善惡之果。無記者,可以善而未即善,可以惡而尚未惡,乃識初發之機,一切惡善皆由此作,遍行⑩、別境?輥?輯?訛、不定三位、十四心所?輥?輰?訛之才質也。別有士用果?輥?輱?訛,如著衣、吃飯、耕種、工技等,其果亦無記,亦由遍行、別境起其功用。此無記性復有二:
一有覆無記?輥?輲?訛,覆,蓋覆也。如瓦隙日光,四邊皆受障蔽,但受一隙之影。此性覆障真如廣大之體,于五蘊中,八識執持我為我,我法為我法,雖未即為惡,而為染污之本,乃七識別境中一分邪慧所成。惡性成煩惱,善性成無明,而煩惱乃無明所發生,故前六隨惑皆七識根本四惑所生,而四惑又別境慧所生。若論其本體,則此性即是無覆性錮蔽而成有覆,如隙中日即全日光,故統言三性,不分為四。
二無覆無記性?輥?輳?訛乃真如不守自性,加被潤生所成,本無覆障,雖為七識所染,而本體自如,遍行初心但有覺了,無執著,無分別。然其可善可惡,不得純凈無垢,如水初波,未有寧靜。善惡二性,唯第六通具,以一切善惡皆緣意造也。前五善性具,惡性有缺,識依根發,功不勝故。如小隨十,前五對境則有,境去則妄,不留滯結成內毒?輥?輴?訛,如第六之攀緣過去未來也。前五善惡亦待一分同時意識和合乃成;若同時意識未生,但與五根和合,則前五止有有覆無記。
無記八識俱有。此性在八識但成五遍行,未墮善惡。至七識結就,則即此遍行而生別境之慧。至六識生,則即此五遍行具諸別境,及不定四。其流注前五,則遍行生五別境;其遍行止是一性,貫串八位識中,為可善、可惡資糧。在八識但有初發識光,未有障覆,至結成第七,則此性自生覆矣。七識以障覆為性,還能障覆第八,使成異熟種子,結生死因;又能障覆前六,使成根、隨諸惡。根本四惑及八大隨,皆此有覆之所結成。此有覆性以法執成我所,是所知障?輥?輵?訛。無明現行為煩惱種子,非即有煩惱現行,故但名無記,不便判作惡性耳。六識受七識之染,前五以第七建立我所,各各成自類遍行別境,不得圓通,皆是有覆,不能還歸第八無覆本位?輥?輶?訛。唯八識一位無覆無記,余俱有覆。
【箋注】
①三性:指心識所對應的心所的道德屬性,分為善、惡、無記三種。
②見分三性:指達到對事物真實本性的認識的三個條件,是區別一切認識真理性的必然要求和必經途徑。參下章此三性乃真妄所自分注。
③善性:指善良的材質、本性和德性。
④惡性:指能為惡起惑之材質。
⑤根本六惑:又名本惑、根本煩惱,指貪、瞋、癡、慢、疑、惡見六大煩惱。《成唯識論》卷三說:“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2]603
⑥大隨八:指伴隨根本惑而生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煩惱,即八種大隨煩惱: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心亂、不正。《成唯識論》卷六說:“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此二十種類別有三,謂忿等十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無慚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隨煩惱;掉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2]426
⑦中隨二:指無慚、無愧二種普遍產生不善業的煩惱。
⑧小隨十:指在特殊情況下產生的煩惱,如忿怒、憎恨、覆蓋、氣惱、嫉妒、吝惜、矯誑、誣諂、驕傲、迫害等。
⑨無記性:指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性質未定的材質。《成唯識論》卷六說:“于無記忍可樂欲,非凈非染,無信不信。”[2]429
⑩遍行:即遍行心所,指認識生起時普遍表現于一切時、空、性、識之中的心理活動,包括感觸、著意、感受、思維、思慮等。《成唯識論》卷三說:“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于一切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以是遍行心所攝故。”[2]150
?輥?輯?訛別境:指特定境界引起的心理活動,包括欲望、理解、憶念、禪定、智慧等[2]162。
?輥?輰?訛心所:指相應于心王而起的一切精神現象和心理活動。[2]5
?輥?輱?訛士用果:唯識宗論述因果關系的五果之一,指借助世間資生事業、工技所產生的果報。《成唯識論》卷八說:“士用,謂諸作者假諸作具所辦事業。”[2]531
?輥?輲?訛有覆無記:指受邪慧障蔽的,雖未為惡,卻是染污之本的材質。
?輥?輳?訛無覆無記:即不受邪慧障蔽、未善未惡、可善可惡的材質。
?輥?輴?訛內毒:即內在體性受到熏染。
?輥?輵?訛所知障:以所知障蔽真如實性,成為通向覺悟的障礙。參二障章。
【今譯】
三性的性,是指心識所對應的心所的道德屬性,分善、惡、無善無惡三種。是如實證悟認識真實性,還是通過比較、推理,或普遍計度、執著,是證悟認識真理性的三種不同途徑。善、惡、無記都是借助比較、推理而產生的;如實證悟認識的實在性只有善性,沒有惡及不確定性。
善性,指能為善的素質、材質。惡性,指能造作根本煩惱、伴隨煩惱、中等煩惱和小煩惱之素質。
無記性,是無法判斷其善惡價值,或善惡不確定,因為善惡剛剛生起、尚未成為現實時,其微細朕兆是一切善惡行為產生的基礎,有普遍、特殊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另一類借助世間資生事業、工技所產生的果報,如為解決穿衣、吃飯進行耕種,使用技藝等所造作的結果,也屬于無善無惡,也會通過普遍、特殊的途徑產生作用。這種不確定性,又可以分為有覆蓋的無記性和無覆蓋的無記性二種。
有覆無記性,覆就是覆蓋、遮蔽。好比從瓦片空隙透射出的日光,四周都被遮蔽,只透出一個空隙的光線來。這種受遮蔽的無記性,會覆蓋真如的整體。在色、受、想、行、識構成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第八識被遮蔽、執著為永恒不變的本體,雖然沒有馬上造惡,卻成有遮蔽的無記性;雖未必馬上成為惡行,卻是染污的根本。之所以成為污染的根本,就是由第七識的偏執造成的。惡性成為煩惱,善性被熏成癡迷,而煩惱是癡迷所產生的。所以說,前六識的伴隨煩惱都是從第七識的根本煩惱產生的,而根本煩惱又從各別的外境、偏執而產生。如果說它的本原,這種有蓋覆的無記性就是因為真實體性受到遮蔽而成,好比瓦片空隙透出的日光是因為日光大部分被遮蔽一樣。所以,這里籠統稱善、惡、無記三性,不從無記中再分出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無覆無記性,即是真如本性沒有被偏執所障蔽、熏染的狀況。第八識本來是沒有被蓋覆、污染的,雖然后來被第七識所污染,而本體如如不動,在認識剛發生時,只要一開始立即察覺,沒有執著,就未善未惡、可善可惡,但已具備善惡的可能性,不是清凈無垢的,好比水面平靜無波,微風一吹,就不再寧靜一樣。善惡的可能性,在第六意識中都具有,因為一切善惡行為都源于意念的造作。前五識如實觀照外物,具有善性,無惡性,因為沒有參雜意念,意念的功能沒有發揮出來。比如十種小隨煩惱,只有外境現前時才存在,外境不存,隨煩惱就會忘掉,不會留戀、存留,蘊結成為內在的體性,如同第六識那樣聯系、回憶過去、企望未來,成為有覆蓋、有遮蔽的無記性。前五識產生善惡,也需等待同時意識的配合才能實現。如果同時意識未起作用,僅與五種認識器官相配,那所產生的認識只能是有遮蓋的無記性。
不確定性在八識中都有。這種不確定性,在八識中會普遍發生作用,但都沒有成為現實的善惡果報。到第七識時,由于其執著作用,蘊結為特殊的邪慧,乃至第六識產生,這樣,此五種普遍性及四種不定性就會在各個特殊方面表現出來。其中流注到第五識,就表現為五種特殊境況。這種普遍性有一個特點,就是貫穿于八位識中,成為可善可惡的基礎。在第八識本身,只有最初透射出的認識光芒,沒有障蔽;到第七識時,此不確定性的光芒就被障蔽了。第七識以障蔽為其本性,還能覆蓋第八識,使其成為不同時成熟的種子、生死輪回的根本;又能蓋覆前六識,使它們成為根本煩惱、伴隨煩惱。四個根本煩惱和八大隨煩惱,都是這種有覆蓋的無記性造成的。這種有覆性無記,因其對諸法的執著產生自我的局限,成為障蔽菩提的障礙。癡迷、無明顯現為煩惱,雖不是馬上生成,所以稱為不確定性,不能馬上判定其善惡。第六識受第七識的污染,前五識成為被執著的對象,各自現出特殊境界,不能圓通,都受遮蔽,不能回復到第八識無蓋覆的清凈本體。因此,只有第八識是無蓋覆的不確定性,其余都是有蓋覆的不確定性。
【評析】
三性是對事物性質的價值判斷,見分三性指對事物真實性的判斷;前者求善,后者求真;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三性,指心識所對應的心所的道德屬性,分善、惡、無記三種,屬于價值判斷。見分三性則指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是證悟真理的三種性質、三個條件,屬于認識是非的判斷。如實證悟事物本體的圓成實性只有善性,無惡及無記性;對事物進行比較、推理的依他起性則包括善、惡、無記三種;普遍計度、執著的遍計所執性當屬惡、非量。
善性,指能為善的材質。惡性,指能為惡起惑之材質。無記性指可善、可惡,性質未定。士用果,使用各種工具、技藝所造作的結果,是六因中俱有因和相應因所得的結果,也屬于無記、中性或不確定性。佛教大小乘論述因果關系,通常把果分為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離系果五類。士用果是五果之一。
無記性分為二種:有覆無記性即受邪慧障蔽,雖未為惡,卻是染污之本;無覆無記性不受邪慧障蔽,為善為惡具有不確定性、潛在性。王恩洋說:船山釋有覆無記性與無覆無記性與相宗本義不合;按相宗本義,體是煩惱,但覆蔽真實而不造善、惡業的,如七識俱惑和二界煩惱,名有覆無記。體非煩惱、不覆蔽真實,亦不造善惡業的,如五根等、工巧威儀等,名無覆無記,這是有道理的。
【原文】
見分三性①
此三性乃真妄所自分。凡有言說,俱從此證持:一乃性之本體②,二性之作用③,三性之變染④。相宗依依他起,證圓成實。
圓成實性⑤即真如本體,無不圓滿,無不成熟,無有虛妄;比度即非,眨眼即失,所謂“止此一事實,余二定非真”。此性宗所證說,乃真如之現量也。八識轉后,此性乃現。
依他起性⑥或依境,或依根,或依言,或依義,展轉依彼事理,揀別真妄而實知之。此相宗所依以立量,就流轉中證還滅理,比量也。由此度理無謬,雖未即親證真如,而可因以證真如,由八識五遍行流注六識,而成此性。
遍計性⑦不依真如,不依事理,從一切世間顛倒法相類、不相類,遍為揣度,而妄印為真,非量也。因此而成癡慢疑邪之惑,永與真如不契,從七識有覆性中一分邪慧流注六識而成此性。
【箋注】
①見分三性:見分,指認識主體,即能見,也就是證悟和檢驗真理的能力。性,屬性。見分三性,即第八識所具有的認識本體、檢驗認識真理性的能力和轉污染為覺性等屬性。
②本體:指事物的體性及其本質屬性。
③作用:指造作行為,是本體的功能、體現。《成唯識論》卷一說:“諸所執實有我體,為有作用,為無作用?若有作用,如手足等,應是無常。若無作用,如兔角等,應非實我。故所執我二俱不成。”[2]10
④變染:指轉清凈為污染,或即雜染。《成唯識論》卷二:“心性本凈,客塵煩惱所染污故,名為雜染。”[2]118
⑤圓成實性:即通過實修證悟到諸法圓滿、真實之體性。《成唯識論》卷八:“(我法)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2]579
⑥依他起性:即依據比較、判斷、推理而近似地認識事物的體性。《成唯識論》卷八:“心、心所及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2]580
⑦遍計性:即遍計所執性,是凡夫普遍計度諸法所產生的虛妄認識。《成唯識論》卷八:“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2]580
【今譯】
這里的三性,是指區分、識別真理與虛妄的必要條件和途徑。一切言說,都從這里得到證悟。證悟真理,一是必須明了真理之本體;二是明了真實體性如何發揮作用;三是明了如何轉染為凈。法相宗的證悟途徑,即從分析諸法因緣開始,通過比較、推理、判斷,證得圓滿真實的體性的。
圓成實性,即如實證悟認識真理性的根本方法。這種方法,無不圓滿,無不成熟,不需思量、類比;比較計度就無法認知真理,眨眼之間就會失去,如同經論所說:“只有此事是真實,其余一切定非真。”這是法性宗(包括禪宗)的學說,是如實認識本質的真實體現。這種圓滿認識事物真實體性的能力,需要在八識轉為四智后才能顯現。
依他起性,即依諸種因緣而起,憑判斷、推理而認識真理的方法,包括依憑諸法境緣、自身根緣,或依憑名言、語義及種種事理,加以揀別、分析、認知。法相宗之所以依據它作為量度標準,就在于以反復比較來識別真理,屬于邏輯判斷、推理性質。正確運用判斷、推理,雖無法親證真實體性,卻是認識的必經階段,正是由依他緣起性和判斷、推理,第八識的認識作用才能經五種遍行、流注六識而得到體現。
遍計所執性,指凡夫普遍計度諸法的虛妄認識。它不依事物的真實體性,不依據事理,而依憑世間諸法一切相類不相類,妄加揣測、度量,據妄為真,這是不正確的認識方法。由此而墮入種種癡迷、傲慢、疑惑、偏見之中,無法與真理相契合。這是從第七識有覆蓋的不確定性的偏見中流注第六識而成的。
【評析】
見分三性是論述認識真理的根本方法、途徑和標準。要證悟真理,必須明了認識、證悟真理的體性(體)、認識如何發揮作用(用),以及認識轉化的現象、因果聯系和過程(相)。法相宗的證悟真理,即是體、相、用結合,從分析諸法因緣(相)開始,通過判斷、推理(用),達到證悟事物真實體性(體)的根本目的。這是把握唯識宗旨的綱領,也是佛教所闡明的認識一切事物的唯物而辯證的方法。王恩洋認為:見分三性不辭,據《瑜伽》《唯識》,當可改為三自性;吳立民先生也認為王說可參考。筆者認為可以不改。從《成唯識論》所說偈語:“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初句顯此識體無始相續,后三顯與三種自性為(第八識)所依止,謂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性。”[2]194既然此三性是阿賴耶識認識、覺悟真理的過程及其真實性的必然依止之處,說見分三性是主體認識、證悟真理的根本方法、途徑和標準,也未嘗不可。
圓成實性,即如實證悟認識真理性的根本方法和目的。從三種量度方法說,屬于證量。如同經論所說,這是屬于最真實可靠的方法。這和辯證唯物主義所指明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異曲同工之妙。要圓滿認識事物的真實體性,不僅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需要智慧,即在轉知識為智慧后才有可能。
依他起性,即依據諸種因緣,憑判斷、推理而認識真理的方法。它雖不能成為證持真如本性的終極途徑,卻是必經階段之一。因為邏輯推理需從正確的前提出發,通過正確的方法才能到達真理.單純的推理雖不能保證完全契合真理,卻是走向真理所必需的。
至于主觀揣測、度量,據妄為真,只能墮入種種惑障而不能自拔,這是由第七識的主觀、執著、偏執所造成的,是不可取的,在三種量度方法中屬于非量,如同世間法所說的主觀片面性,是必須加以克服、改正的。
(未完待續)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夫之.相宗絡索//船山全書:第13冊.長沙:岳麓書社,1993.
[2] 韓廷杰.成唯識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3] 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續藏經:第48冊.
(編校:龍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