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我挺害怕過年的,主要是害怕小孩子來拜年。這些戴著紅領巾的十齡童,總是帶著各種問題來“請教”我。拒絕,有負孩子們的信任;回答,則很費工夫。如狗年春節,有個神童就很哲學地詢問:“有溫度的城市,到底是怎么樣的呢?”在他的樸素概念里,溫度就是團聚、團圓。至于加班,他不理解。聰慧的他認為信息化可以替代假日里的值班。
他覺得智能系統可以解放交警、環衛、醫院等很多崗位,這些崗位上的叔叔和阿姨就可以在節日里回家陪伴他們的孩子。我和他說不清楚技術的局限性,再說“咖啡的熱氣”也替代不了“城市的溫度”,得調研去、到現場去看看。正好新民周刊的微信公號在提倡向節日里堅守崗位的白衣天使致敬。我和神童就去了他推薦的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八院”)。因神童讀幼兒園時比較過幾家醫院,這地處地鐵一號線漕寶路口的八院“打針不疼”,讓他難忘。
和任何醫院都一樣,除了特急搶救業務,八院通常就醫的第一道窗口就是空間特別寬敞的門診部。門診部護士長沈偉燁,很罕見地接待了不是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屬的我們。“春節里好像求醫的人不是很多嘛?”我看了一番環境后很自然地發問。“瞧你說的!過年嘛,第一句祝福的話不就是‘身體健康嗎?然后才是‘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沒有健康,一切都是‘零啊!再說,過年前來求診的大病、急病基本上都控制住了嘛!”快人快語的沈護士長還一臉的自豪。
神童接著發問:“那么平時,你們都特別忙嗎?”“很緊張的!經常有突發事件和急救患者;還有轉院過來或者醫聯體接力的業務,像流水線一樣、容不得一分鐘的耽誤和任何環節上的差錯。”沈護士長答。再了解下來,其實狗年春節的相對“就醫量不飽和”是個孤案。絕大部分時間,白衣天使們都是超負荷運轉的節奏;“三班倒”是常態,年輕的醫護人員往往就選擇在八院附近租房。
沈偉燁介紹,前一陣上海突降瑞雪,朋友圈里曬的都是詩情畫意,但八院醫護人員應對老人跌傷、成人滑傷和幼兒感冒,也是聚精會神、十分辛苦。總有突發因素來源于患者自身。如今年2月5日,一位八旬老太在辦理住院手續時,突然不省人事、當場昏厥。一場生死時速就此展開,最終把老太從鬼門關前搶回。
而看著眼下的平靜,也許是另一場“戰斗”前的蓄力吧。“那么,不是很緊張的時候,您喜歡什么呢?”神童繼續探究。“喜歡和姐妹們一起織圍巾,主要是贈送給患者。”贈送給患者?我們一開始以為自己聽錯了。細細詢問下來,原來心靈手巧的護士長們和她們的小姐妹,認為心理康復是門大學問;而多年的臨床實踐,又證明親情關愛極為關鍵。
然而,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親人、親屬,或者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陪伴在身邊。這個時候,白衣天使們就成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親情守護神。利用業余時間接力編織圍巾和圍脖,就是八院護士長們的親情康復創意。接著,我們遇到了“有你真暖”活動的主持人、八院的工會主席李銀萍女士。她具體介紹說“圍巾和圍脖”的贈送對象,主要有三類就醫人員:一是孤兒;二是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三是特別的喜慶當事者。這壽星們的禮遇,我很理解。只是“現在還會有孤兒嗎?”我不解。李銀萍很婉轉地說:“作為政協委員,我調研過,目前在短時間內還沒有辦法徹底消滅棄嬰現象。”棄嬰,被好心人送來八院時往往已經病重,治療后按規定移交給福利院;而兒科的醫生和護士過年去看望時則會送上圍脖。
至于“特別的喜慶”,則是可遇不可求的。八院,大年初一就遇上了。原來有一位叫王晶的媽媽產下了徐匯區的第一個“小狗寶寶”;是個2780克的健碩男孩,和外婆還同一個屬相。八院黨委書記、兒科專家周建元教授代表全院白衣天使,贈送給“小狗寶寶”家的喜慶大紅包賀禮中,就包括了紅紅暖暖的圍巾。至此,神童也恍然大悟——人的情感是智能或者機器人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