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與大學時代的一位同學聊天,說過去喜歡書畫,現在熱衷于收藏陶瓷玉器,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已故的邁克爾·巴特勒爵士(Sir Michael Butler)。
與邁克爾認識,是1998年。我們在中國拍紀錄片《龍騰》,他和好友卡洛米一起去景德鎮看瓷。幾次偶遇,更因為共同擁有的一些心路歷程,竟然成為忘年好友。
2001年11月,曾帶我父母一起去邁克爾在多賽特郡的家中小住。當時他剛與太太分居,我們一大家人,一下子就讓他冷清的莊園變得非常熱鬧。他家中有櫥柜的地方都擺滿了瓷器,更多的藏品都在后花園中三間打通的小矮平房里。這樣低矮的花園草棚, 一般都堆放工具雜物,但這里卻有著中國境外最好的17世紀中國陶瓷的收藏。花園草棚的功用并沒有完全被放棄,地上鋪著報紙,擺放著許多蘋果,都產自他家的蘋果樹,他說這樣儲存,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讓我想起北京的大白菜。平房中擺放瓷器的木頭支架,簡陋得讓人擔心,那些精美的瓷器,大多數都是用一小坨藍丁膠擋住,不讓它們滑下架子。
邁克爾收藏的第一件瓷器是1959年花十五英鎊買來的一個綠釉竹節壺。邁克爾說,他只收藏中國17世紀明清之際的瓷器,一方面因為民窯瓷器比較便宜,他作為外交官/公務員的薪水能夠負擔得起,另一方面因為明末清初時局動蕩,官窯停燒,但民窯并沒停下,也有一些瓷窯由官窯轉變為民窯,高超的制瓷大師們都轉向民間,反而更能自由發揮技藝,這個時期的瓷器也就更為生動。在藏品中,他對繪有人物及山水的瓷器特別感興趣,繪有《西廂記》故事的就有許多件。在收藏的同時,他也致力于推動人們對17世紀民窯瓷器的鑒賞,美國香港等地的順治瓷的展覽,基本上都是他推動的。
邁克爾生于1927年,1950年進入英國外交部,曾代表英國在世界各地工作,他也曾是撒切爾政府駐歐盟的首席代表和大使。我和我先生都不懂瓷器,邁克爾熱衷于說瓷,我們則熱衷于論政。因為他曾是撒切爾政府中的幕僚,也曾在布萊爾政府中任職。如果真要說他的政治傾向,他向來都是一位工黨支持者。
后來,我們搬到南非居住,每次回英國,有機會,總要與邁克爾及卡洛米見面吃個飯。2005年,上海博物館舉辦了上博與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紀景德鎮瓷器的展覽,準備時,我和父親也曾幫過忙。邁克爾請我為展覽目錄做英文翻譯,這也是我學習的一個大好機會。
我們搬回英國后,與邁克爾和卡洛米再見面,邁克爾已經明顯蒼老,腿腳更不好,時時刻刻都有摔跤的危險。卡洛米一再說,你們一定要盡快去看邁克爾的博物館,一定要盡快去。2013年10月的一個周三,我們再去阿爾瑪莊園,房后花園中的那些小平房全部被拆除了,新建博物館全部現代化的設施,房頂高闊、窗明幾凈。他收藏的五百多件藏品也按照年代細細分類,支架和櫥柜都特別制成。博物館中還散放著一些書架,擺滿了關于陶瓷及中國藝術的書籍。那天,邁克爾的精神特別好,花了兩個多小時,為我們講述每件瓷器的收藏故事。
2013年圣誕節,我們在法國滑雪,收到卡洛米發來的郵件,說那個圣誕夜,邁克爾去世了。到了2014年5月,邁克爾的紀念活動在維多利亞和埃爾伯特博物館舉行。他的四個兒女已經劍拔弩張,邁克爾希望他的所有藏品仍在他的博物館中保存至少十年,供世界各地人前來參觀,但這一意愿沒有被執行。老大老二將老三老四告上法庭,經過兩年訴訟,最后高院判決將收藏一分為四。
青花淡去,巴特勒家族收藏就這樣被分散四處,想必許多不久就會在市場上見到。話說回來,著名收藏的散失,也正給新藏家們一個收藏的機會。聚散有緣,這樣想,也就沒有什么可悲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