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中年”和“油膩”在去年成了大家共同吐槽的關鍵詞。這說明新時代青年人,尤其是女性對于男性的審美有了新的標準:年輕、清爽、干凈。
這不,2018年伊始,一種叫“小奶狗”的新物種便橫空出世,深受廣大女性的偏愛——他們有著年輕的肉體,明亮的眼睛,涉世未深帶著孩子般的率真;玩鬧時綿軟膩歪溫柔可愛,遇到問題又沉著冷靜可靠,撒嬌與硬氣并存,反正絕不是幼稚愛哭鬼或沒主意的媽寶男。
社會思想正在悄然變革,女性的思想解放運動也潛移默化地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體現在婚戀觀上。“小奶狗”男友的忽然盛行,或許恰恰反映了女性在擇偶觀和審美觀上的轉變。

中國男人常常認為,如果婚姻以離婚收場,自己一定能找到一個25歲以下的結婚對象,但現在,他們的妻子又何嘗不是呢?
于是,多元化的婚姻模式隨處可見——當古稀之年的特朗普帶著比他小23歲的夫人向世界展示成功時,法國總統馬克龍正牽著比他年長24歲的妻子表達法式浪漫。
“小奶狗”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流行,跟2018年初《戀與制作人》這款游戲的火爆很有關系。如果你在百度指數同時輸入周棋洛和“小奶狗”,可以看到兩者在PC端和移動端上的搜索量起降趨勢很一致。
看一下百度百科詞條中對周棋洛的形容,你大概就能明白這是一種怎樣的男生:周棋洛性格溫暖陽光,自信活躍。淺金色的柔軟發絲、深藍色眼眸、洋溢著少年之氣的臉龐。明快又陽光,軟萌又可愛,非常治愈。與他在一起的時候,是女主最放松的時候。對女主發的朋友圈,他每一條都會回復,甚至通過朋友圈尋找女主的位置。
可見,“小奶狗”的喜歡是鋪天蓋地式,“我把我有的都給你,我把最好的都給你”,這種相處模式能把女人甜到齁。
當微博上有人曬出了一個閨蜜和“小奶狗”男友的故事,轉發和評論迅速接近5萬。而在這5萬轉發里一半姐姐在面帶潮紅地發狗糧,一半姐姐在嗷嗷待捕狗。
生活中,有人說賈靜雯修杰楷這對相差9歲的明星姐弟戀幸福的原因,是修杰楷把42歲的賈靜雯寵成公主。在真人秀節目中,面對危險的挑戰,修杰楷有些猶豫,賈靜雯開玩笑,“你是怪我年紀比較大?”修杰楷搖頭,“不是,安全第一,因為我們有小孩。”同樣的,相差12歲的張倫碩是這樣向鐘麗緹告白的:“我太年輕,還不夠強大,但我會好好照顧你。”
大概,女人都會為這樣的表白感動。
但也有人認為,“小奶狗”這個稱呼物化并矮化了男性。其實恰恰相反,“小奶狗”是對男性價值更加全面的解讀,溫柔、細心、顧家、考慮周全,這些好品質都是加分項,甚至是只懂得在職場上拼殺的“大男人”所不具備。
《欲望都市》里面的Samantha,在1998年就已經開啟了“小奶狗”馴養之路,她不害怕“小男人”會離開她,只要自己足夠有底氣,就可以找到更好看的皮囊,以及更有趣的靈魂。
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則更早走出了這一步。在第二次婚姻中,她選擇了比自己年輕14歲的考古學家馬克斯·馬洛溫。這段婚姻持續了45年,直到1976年1月12日,她在英國牛津郡的沃靈福德家中,安詳地“躺”在愛人的懷里。
事實上,阿加莎的第一段婚姻與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女人一樣,找了體面、年長的男人,結果丈夫也和絕大多數男人一樣,出軌、冷暴力。幸運的是,這個勤奮的女人,選擇結束了第一段錯誤的婚姻,并成為了她那個年代最富有的作家。
阿加莎曾經自述:“第二次婚姻是相當美滿的,不僅讓我鼓起了生活的信心,也使我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寫作之中。”在這段幸福的婚姻里,她寫出了轟動世界的《無人生還》《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捕鼠器》等作品。
曾有人對她開玩笑:“不擔心你的小丈夫會變心嗎?”克里斯蒂特別豁達地回答:“他學的是考古,喜歡一切越老越值錢的東西,包括女人。”
如今,娛樂圈越來越多的女明星都開始選擇和比自己小很多的男人交往、結婚:伊能靜嫁給了小自己十歲的秦昊,高圓圓找了80后的趙又廷,林心如與小她三歲的霍建華,還有被當做“姐弟戀錦鯉”的蕭亞軒。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年輕男性和大齡女性或許本身就是天生一對。
首先,據倫敦神經病學研究所心理學專家威爾森稱,有兩個年齡段的群體不易找到理想對象,一個是年輕男性,另一個是大齡女性。在追求同齡女孩時,年輕男性會輸給“老油條”。20多歲的女性喜歡能給她們帶來安全感的成熟男人,他們不僅可以做生活伴侶,更可以成為初入社會的她們的人生導師。因此,蘿莉愛大叔,小鮮肉的競爭力就很低了。
而如果按照“男大女小”的傳統年齡組合來看,大齡剩女若想找比自己經濟社會條件更高、且年齡比自己大的男性,要么已婚要么離異。她們在婚戀市場上的可選擇范圍同樣很窄。于是,這兩個群體會很自然地走到一起,解決社會的“供需矛盾”。
其次,從性吸引力來說,20—30歲的年輕男性和30歲以上成熟女性需求旺盛,兩者對彼此黏性最高。女性壽命通常要比男性長3—10歲,姐弟戀式的婚姻,也更好地減小了一方孤獨終老的可能。
再者,從心理角度來看,年輕男性在需要引導的年齡階段,遇到更有社會閱歷以及更能智慧處理問題的女性,崇拜便容易轉化為戀情。在姐姐們面前,他們放下男性在社會中需要表演的理性、冷酷、剛硬一面,尋求安慰,享受溫柔與善意。
“小姐姐”成為流行稱呼的原因就在于此,尊敬多于曖昧,親切混雜著魅力。“小姐姐”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一個溫暖的形象、一種踏實的安全感,一個魅力的化身,一種歷久彌新的曖昧,折射出懵懂的男性從成熟女性身上獲得愛與安全感的渴望。
娛樂圈最著名的一對姐弟戀——王菲和謝霆鋒,2000年《花樣年華》慶功宴后十指緊扣在酒吧外大方牽手。那一年,王菲31歲,謝霆鋒20歲,他們的世紀牽手轟動至極。之前謝霆鋒被人拍到跟女朋友的照片,都是他牽著女方的手,在前開路。但在這場世紀牽手里,是王菲意氣風發地拉著羞澀的謝霆鋒出現在媒體面前。
但娛樂圈地位的不對等,加上當時媒體環境和輿論的惡劣,讓王菲和謝霆鋒之間產生的最大分歧就是有傳言指謝利用王宣傳,霸氣的王菲親自填寫《將愛》的歌詞回應,用“我們的愛情像一場戰爭”來形容這場姐弟戀。
相比之下,鄧文迪的待遇就好很多。
2016年5月,48歲的鄧文迪和21歲的匈牙利男友Bertold Zahoran在一次生日派對上相識并迅速相戀,從此之后,鄧文迪去哪兒都帶著小男友。去年圣誕節,兩人又跑到法國圣巴泰勒米島,參加了著名音樂人Jimmy Buffet的音樂會,鄧文迪身穿黃灰色相間的抹胸連衣裙,從儀態到皮膚,都閃閃發光。
從前,在和默多克的婚姻末期,鄧文迪的面相就被人詬病說是“越來越兇狠”。但在小男友身邊的鄧文迪,居然有點小鳥依人的感覺:氣色和面貌都柔和許多,整個人散發著屬于戀愛的粉紅色,就連粉底都比原來涂得薄了。
Bertold帶給鄧文迪年輕和活力,而有了鄧文迪的資源加持,小男友的時尚事業也突飛猛進。他曾在采訪中提到,做模特最初的理想就是能為紀梵希走一場秀。這個心愿在鄧文迪的幫助下,很快達成,他不僅為紀梵希走了秀,而且還是開場秀。Dolce&Gabbana、Balmain 、Polo Ralph Lauren等一線大牌也開始紛紛找他合作。
起初,外媒在曝光這段戀情時,不乏諷刺之意:一方借勢上位,一方“老牛吃嫩草”,但小男友隨即在Twitter上發聲:“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set another goal or to dream a new dream.(去設定新目標和夢想吧,你永遠都不會老。)”
而鄧文迪直接無視,照樣帶著小男友出席各種場合,甜甜地談戀愛。
記者很贊同有一條評論,是這樣寫的:“雖然我們覺得鄧文迪泡到了年輕小鮮肉超級牛X,可是男模的圈子里說不定也覺得他能找鄧文迪當女朋友也超級牛X呢。”
誰說不是呢? 隨著“男強女弱”的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弱化,姐弟戀開始打破這一模式。在姐弟戀式的婚姻中,“托付男性”情結正在減弱。愛情除了荷爾蒙與名利,最重要的是:基于欣賞的喜歡。女人在掌握了足夠多的社會資源和財富后,她們的擇偶會更遵從本心,她們越來越明白,單向討要寵愛并不利于一段關系的長久發展,寵溺不再是男人對女人的單一行為,女人同樣可以寵愛自己和寵愛男人。
這個觀點在此前一份婚戀觀調查中得到充分印證,并且給女性求婚若渴這個固定印象一記耳光。
調查數據顯示,有過被催婚/催戀愛經歷的男性比女性多出7個百分點,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遭遇催婚的情況,也更容易被家里人催著傳宗接代、為族留種。相對的,女性在原生家庭的寬松氛圍下,更愿意去思考“我到底要什么?什么才是適合我的。”
在問到年齡差的問題上,收入越高的人,越不把年齡當回事兒,經濟越獨立的人,越渴望愛情主導權。
去年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發表了《社會變遷背景下中國青年問題研究》,引發社會關注。文章里面引用了一組數據,非常驚人。
1990年,按照結婚的年齡,“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占70%,“男小女大”的婚姻占13.32%,其余是年齡相差不大的。20年過去后,這個數據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男大女小”的婚姻從70%下降到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則從13.32%上升到40.13%,“男大女小”和“男小女大”數量各占半壁江山。
“這是中國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表現。”報告研究者李春玲表示。

鄧文迪和她的小男友甜甜地談著戀愛。
但當人們在為終于有權威數據為姐弟戀證明的時候,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汶蓉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這組數據來源于2014年發表在《青年研究》上的一篇論文,這一驚人結論系作者計算錯誤,南京大學風笑天教授在2015年就已經專門撰文進行了批駁和修正。事實上,近二十年,我國婚姻的模式還是男大女小,“明星的姐弟戀會有一定的示范效應,但畢竟人是理性的人,回到自己身上,還是會考慮很多現實因素。姐弟戀的婚姻模式并沒有四成那么高,現在基本上70%還是男大女小,10%-15%才是女大男小”。
劉汶蓉告訴記者,社會學界此前有一個經典的論斷是:隨著經濟發展,婚配模式應該是“年齡趨近”。因為隨著女性經濟地位的增高,婚姻會以浪漫愛情為基礎,而愛情基本上會在同齡人之間產生,因此年齡差距越來越縮小的婚姻會成為主導,“但實際情況是,到了1990年以后,男女年齡又開始再次拉大。而且考證下來,還是男大女小在增多。所以說,人們的感受和實際的數據還是有些差別的。”
至于原因,劉汶蓉分析道:“說到底,還是經濟壓力。雖然,我國經濟在發展,現代化進程在加快,物質生活在逐步充裕,但快速的社會變化,特別是擴大的貧富差距,給人們帶來強烈的經濟不安全感。婚姻對中國人來說,傳統的經濟保障功能依然非常重要。對于老百姓來說,婚姻的幸福感與經濟捆綁得太緊了。男人魅力的來源,其實也都和‘養家能力捆綁在一起。”
另一方面,中國男女收入差距實際是在擴大。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比從2010年的83%下降到了2015年的78%。“二胎以后,女性就業、賺錢更加難以保障。‘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傳統的思想從上世紀90年代深化改革開放以來就有了復燃的傾向,我們的很多調查都印證了這一點。”劉汶蓉表示,“女性一方面強調自主獨立,個性張揚,但同時,仍希望被關懷呵護,這種觀念在擇偶的時候并沒有被顛覆。在婚姻中,讓女性承擔主要的家庭經濟責任,不是說現在沒有,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某知名相親網站此前發布的《長三角中心城市婚戀觀變化趨勢調查報告》對長三角七個主要城市的適婚男女進行了抽樣調查。統計顯示:女性大多不太能接受姐弟戀,僅12%的受訪女性表示年齡不是問題。但男性對于姐弟戀的問題恰好相反,從70后到90后,男性對姐弟戀的接受度有遞增趨勢。研究發現,男性對于姐弟戀的接受程度,普遍比女性高,女性反而顧慮重重。
的確,物質條件的提升極大提高了人們對經濟條件的期待。“以前的婚姻,更多承擔低層次的需求。例如生存需求。但現在一個人也能活,那你要找到的就是能夠滿足自我實現的伴侶。每個人都害怕自己過不好,焦慮感很強,在擇偶時很擔心找一個會給自己減分的伴侶,特別是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女性。” 劉汶蓉補充道,現在很多經濟獨立的女性如果找不到加分伴侶就情愿選擇不婚。這對于她們來說是一種理性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學的調查還發現了另一種趨勢:現在的孩子更聽父母的話了。“年輕人越來越意識到,婚姻并不能帶來真正的保障,最大的保障是父母。至少在上海,無論男女,擇偶很難不過父母這一關。因為沒有父母經濟和物質上的幫助,年輕人基本上很難靠自己的力量過上如此舒適的生活。”劉汶蓉說。
雖然現實與理想存在著差距,但我們希望,在更多元的社會中,女人在自己擁有足夠的資源和財富后,她的擇偶能趨向“本心”——愛我所愛,恨我所恨,甩我所甩。
無論大叔還是小奶狗,真正自信的女人,請不要給愛情和生活設限。